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1. (6分) (2019高二上·乌兰察布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
第 1 页 共 19 页
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知人论世”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B .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进行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 .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提出的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D .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下列理解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的观点。
B .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却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 .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 .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B .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 .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法”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 .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2. (9分) (2019高一上·汕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 2 页 共 19 页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 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 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 楷模,形成为正统。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 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风再定一尊的预告。杜、颜、韩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 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哲理基础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 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 . 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 C . 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第 3 页 共 19 页
D . 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 . 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C . 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及其深远的影响。 D . 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 . 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却有法可学。 C . 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 . 尽管儒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3. (12分) (2020高一下·田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①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②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寄来的信和钱。
③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④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⑤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觉得并不苦。
第 4 页 共 19 页
⑥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⑦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⑧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⑨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⑩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疯了。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⑪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 ⑫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⑬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⑭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⑮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⑯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⑰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⑱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⑲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第 5 页 共 19 页
⑳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五段写到“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表现了妻子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美好情怀,与下文现实中的阳光路十七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们之间深挚的爱。
B . 小说第十七段运用神态、语言描写。“含着眼汨”表现了妻子的心酸;“还不如红薯粥好喝呢”表现了她长年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一种质朴心理。
C . 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将女主人公对丈大的思念作最大化的美好想象和描写,直到她来到阳光路十七号后,现实与想象的距离得到完全呈现,形成了强烈反差。
D . 小说选材贴近生活,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爱情的温暖,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2) 结合文本,说说你对结尾句“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的理解。 (3) 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的含义及作用。
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1分)
4. (11分) (2016高三上·清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抑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十八年,简宫燎,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
第 6 页 共 19 页
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谧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1) 对下列句子中断句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B .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C .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D .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 .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 . 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的父母死去,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 . 文中多有表示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第 7 页 共 19 页
B . 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 . 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 . 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 ②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5. (7分) (2019高二上·屯溪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 洪亮吉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②。
【注】①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伊犁。此诗写于途经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 . 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 . 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第 8 页 共 19 页
D . 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6. (3分) (2017·上饶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②《赤壁赋》中慨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③《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
三、 (共4题;共17分)
7. (6分)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历史与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
①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 ②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
③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 ④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火交相辉映
⑤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 A . ④③⑤②① B . ③④⑤①② C . ⑤④③②① D . ⑤③④①②
8. (1分) (2016高三上·东城期中) 今天是你爸爸46岁生日,你因为要参加考试而不能回家为他祝福。请你用手机给他发一则短信,表达你对他的感激与祝福,要求至少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两种以上的修辞手
第 9 页 共 19 页
法,不超过32个字。
9. (5分) (2019高一下·定陶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南方多雨,易成水患,屈家岭城河遗址上处处可见先民对水的利用和改造的智慧。在城墙内坡的地面有规整的排水沟渠,①________,再汇聚到固定区域,城墙和沟渠的利用有效防止了雨水对城墙根基的冲刷破坏;②________,其最宽处达61米,最深处有6米以上,与此护城河呼应的是,城墙东南、西北及北部中段三处设立有水门,城外的河水从西北、北部两处水门进入城内,③________,进而借助人工沟渠把此处水门的水排至城外的自然河流,城外河水的循环利用,体现了娴熟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模式。
10. (5分) (2016高三上·黄陵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一天,一只公鸡满地觅食,啄来啄去,找到了一颗珍珠,它把这颗珍珠交给了所碰到的宝石工人。它说:“这的确很精巧,但我需要的不是玩意,而是一些小米粒。”
材料二: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得到了一份珍贵的手稿,他把手稿送给了邻居的书店老板。这个人说道:“我相信这手稿一定写得非常不错,但我更倾心那一枚枚小小的银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10 页 共 19 页
参
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考点:解析:
答案:2-1、
答案:2-2、
答案:2-3、
考点:
第 11 页 共 19 页
解析:
答案:3-1、 答案:3-2、
答案:3-3、
第 12 页 共 19 页
考点:解析:
第 13 页 共 19 页
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1分)
第 14 页 共 19 页
答案:4-1、
答案:4-2、
答案:4-3、
答案:4-4、考点:解析:
答案:5-1、 答案:5-2、
考点:解析:
第 15 页 共 19 页
答案:6-1、
考点:
解析:
三、 (共4题;共17分)
答案:7-1、
考点:
第 16 页 共 19 页
解析:
答案:8-1、
考点:
解析:
答案:9-1、
考点:解析:
答案:10-1、
第 17 页 共 19 页
考点:解析:
第 18 页 共 19 页
第 19 页 共 1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