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 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识记字音

中( ) 参( )省( 镂( )刻 跬( )步

理解词义

.2. 重点词

学不可以已.( ) 虽有.槁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声非加疾.也( ) 非能水.也( ) 锲.而舍之( )

) 须臾( ) 跂( )望 木直中.

绳( ) 金就砺则利.

( ) 吾尝跂.

而望矣( 假.

舟楫者( ) 而绝.

江河( ) 蚓无爪牙..

之利( ) 磨砺( ) )

3. 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 ) 虽有槁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生非异也( )

4. 多义词

君子生.非异也( ) 骐骥一.

跃( ) 蛟龙生.焉( ) 用心一.

也( ) 非利足也( ) 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金.就砺则利( ) 而神明.

自得( ) 5. 异义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 声非加疾.

也( ) 假.

舆马者 ( ) )

蟹六跪而二螯( ) .

金就砺则利( ) .

用心一也( ) .

6. 活用词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登高而招() ②积善成德()

掌握句式

1. 判断句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也,表判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

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2. 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3. 省略句

冰,水之为,而寒于水(“而寒于水”是“而冰寒于水”的省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十步”是“不能跨越十步”的省略)

4、积累成语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背诵名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课堂探究

【学习安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解释作者并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学习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基础知识积累

对照预习提纲,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

5.读课文,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并讨论解答。

第1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

第2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3段:从哪一角度阐释论点?

第4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

6.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7.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以《劝学》为例,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学习《劝学》的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

1.检查复习:

学生回答预习提纲,教师讲释。

2.你认为《劝学》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从中能收获到收获?作者的说理力度表现

在哪里?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4.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温馨提示: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知识拓展

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

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跟踪训练

一、夯实基础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绳(zhòng) 槁暴(pù) 磨砺(lì) 輮以为轮(róu) ....

B.须臾.(.yú) 跂.(qí)望 靛.(diàn)青 参省.

乎己(shěng) C.跬.步(guī) 蓼.蓝(liǎo) 骐骥.(jì) 生.

非异也(xìng) D.驽.马(nú) 蛟.龙(jiāo) 镂.刻(lǒu) 锲.

而不舍(qì) 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 (晒) ②.輮.

以为轮 (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 (抬起脚尖) ④而致.

千里 (送到) ⑤君子生.非异也 (资质,秉赋) ⑥非利足.

也 (走路) ⑦筋骨之强. (强壮) ⑧而绝.

江河 (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

(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5. 荀子,名 ,时人尊之,称他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 ,

是先秦 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二、理解鉴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 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

2. 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3. 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

还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识记字音

Zhòng cān xǐng yú qì lì lòu .2. 重点词

停止 合乎 通“又 变得锋利 明达爪子和牙齿

3. 通假字

“輮”通“煣”

“有”通“又”,“暴”通“曝”

“知”通“智”

“生”通“性”

4. 多义词

kuǐ

抬起脚后跟 强 借助游泳 横渡雕刻

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一,数词

生长,动词

专一,形容词

敏捷,快,形容词

智慧,名词

锐利,锋利,形容词

明达,形容词

5. 异义词

古义“检查”,今义“参考”

古义“强”,今义“疾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6. 活用词

日:每日

上:向下;下:向下

水:游泳

高:高处

善:善行

课堂探究答案

第一课时

5第1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从哪一角度阐释论点?

从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

第4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

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

第二课时

2学生自组答案,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

3

①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②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跟踪训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 A (B项“跂”读qì,“省”读xǐng;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 A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3. B 4. A

5. 况 荀卿 孙卿 儒

二、理解鉴赏

1.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2. (1)表修饰,例:终日而思。(2)表转折,倒: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 假,借助,利用。“假公济私”的“假”为“借用”。假仁假义,假,虚假。

1.君子的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物罢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