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听课随想——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听课随想——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意榕旅游网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上个星期,我们语文组参加了在实验中学举行的全市课堂教学团体大赛,两天的听课,让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一些的认识。

这次的比赛选的是高一第二学期的《烛之武退秦师》。提到这篇古文,似乎和我还有一些小小的缘分,当时应聘泽州一中时就讲的是这篇文章,省实验中学验收恰好抽到我,讲的也是它。可以说我对于这篇古文已经是很熟悉的。但这次比赛的课文讲解还是有很多需要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篇课文的讲解无非就是围绕重点字词、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是如何退秦师的、烛之武具有怎样品质这几个问题解决展开教学,我在高一时讲这篇古文时,生怕遗漏一些知识,所以,字词句一样不落,记得有句话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于是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下来往往两个课时的知识需要三个课时,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突出重点,学生们在学习时没有做到非常精细。自己也曾想怎样才能既有效地掌握知识方法又很轻松有趣的学习古文,从这次的比赛上看到各位老师的精彩的课堂教学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次的课堂教学比赛,各位老师们都强调一个字——那就是“读”。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朗读。对于朗读的意义,人们有精辟的见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等,正因为古人重视朗读,所以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朗读的运用。

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课堂上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转,这是早已被叶圣陶、吕淑湘等前辈批判的逐句翻译的方法。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这种满堂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逐字逐句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也就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不得不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朗读这一优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印象很深刻的是阳城一中的一位男老师,他的课堂上这篇文章读了不下5次,原本担心:一直这样读下去,学生会不会厌烦?但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每一次的读都有新的要求,学生们的读也一遍强于一遍。在老师的点评和适当得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了朗读,并且情绪高亢。下课时,我们再听学生的齐声朗读,就会发现比起上课时刚读的那遍 ,已经要有感情的多,效果很明显。至于知识,在学生们读的时候,老师的适当的点拨已经让他们基本上都掌握了。

语文的课堂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课堂,有的时候为了考试成绩,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课堂和数学课堂变成了一样条条框框,这样的课堂让汉字、文学原本所具有的美削解了一大半,这样的学习成绩固然比较好,但却是以剥夺语文本身的“美”和文学的“柔和性”为代价。 怎样将知识与“美”很好的糅合在一起,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