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源:意榕旅游网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卢方红

现在,素质教育是大家议论的话题。可一提到素质教育,有人认为那是上级或是领导的事,也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搞“开门办学”或“第二课堂”活动。其实这都是对素质教育认识的误区。课堂教学应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五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为依据,练习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的教学原则,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地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充分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为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帮助学生准确系统地理解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要充分信任他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好,而且能够学好。学生水平的差异,主要是他们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同时,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期初到期末,都要经常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状况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及时调整起点、难点和教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帮助,使学生不因前面的困难而影响后面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让全班同学都有所得,增强信心,使学习更加主动。

二、自学与指导的关系

在各种能力中,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处理好自学与指导的关系,为此,我主要采取了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堂指导阅读的方法。我在课前拟好导读提纲,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根据导读提纲自学教材。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中发现的疑点提出问题,接着我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学生还没发掘出来的问题,然后我再根据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学生已基本掌握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这种加强预习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一个新概念的建立,新的知识的接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第一次认识这些新概念、新知识,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在头脑中激起相应的兴奋点;当老师进行课堂讲解时,学生第二次认识这些新概念、新知识,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认识得到深化;当老师讲到学生的疑难问题时,立刻激发了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点,掀起思维的波澜。这种遵循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加强课堂阅读指导的做法主要是在课堂内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某部分教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课外预习的负担,又能在某种程度上收到加强预习的效果,培养自学能力。

三、练习与讲解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巧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点拨思路引导学生讲,让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总结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既是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查,同时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练习题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简单的练习题,可帮助理解、掌握和巩固课本内容,如单位、定律、概念、公式等;二是基本练习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如概念的选择和判断、定律公式的应用等,这两类题目必须让每个学生都会做,若能完成,就能达到大纲基本要求;三是较高要求的练习题,但不是在难题、怪题上做文章,而重在“双基”上下功夫,供有余力的学生作,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题组。这样做,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兴趣、都有信心、都有收获,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坚持“五为主”的教学原则,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关系,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就会大幅度提高,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才会落到实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