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人社办字„2011‟63号
关于印发《吉林省2011年 就业十项实事》的通知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吉林省2011年就业十项实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主题词:就业 通知
抄送:省厅各相关处室、单位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 2011年3月11日印发
— 1 —
吉林省2011年就业十项实事
2011年,全省门要高举“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旗帜,以“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为统领,以推进就业工作实现“两个转变”为目标,以“提素质、促创业、优环境”为重点,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民生实事上,切实做好10件就业重要实事,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实惠。
一、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就业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统筹做好各类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大力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强化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巩固就业援助制度,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 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工作,实现转移输出实名制和动态管理;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加强劳务对接和有组织输出。抓好农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考核办法,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大力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
— — 2
建设,2011年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达到110个,其中,省级基地达到40个。
三、城乡新增创业10万人(其中,通过组织创业培训5万人,实现创业2万人),带动就业25万人
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加强创业园区建设,完善创业扶持,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广大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其中,以提高就业质量、强化创业能力为目标,大力实施创业培训促就业工程,启动创业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组织创业培训5万人,实现创业2万人。
四、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新建园区29个
在现有21个大学生创业园区基础上,积极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再新建29个大学生创业园区,使全省大学生创业园区总量达到50个,形成我省大学生创业园集群。加强创业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入园大学生提供项目信息、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社会化服务。
五、组织开展80万人劳动者素质培训计划,积极实施五个特色职业培训项目
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培训目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0万人次,其中,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19.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就业培训10.5万人,新生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5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
— 3 —
12万人,其他职业技能培训28万人,努力实现灵活型、数量型就业向稳定型、素质型就业转变。同时,组织开展以“万名汽车维修工培训项目、万名家庭服务员培训项目、大学生技能培训项目、贫困生进技校项目和士兵培训项目”为内容的五个特色职业培训项目。
六、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
按照“富民工程”的总体部署,全省2011年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在安置人员范围上,坚持以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为重点。在开发岗位项目上,坚持以便民、利民为主,重点向劳动力数量多、转移任务重以及新农保试点县(市、区)的行政村倾斜,逐步为每个村级基层平台配备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在开发方式上,采取省统一组织开发的办法。
七、提高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服务能力,保持五星级(省级)充分就业社区100个以上
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明确职责,规范服务流程,解决好工作人员待遇和工作经费问题。研究创建充分就业街道(乡、镇)实施办法,力争推出50个充分就业街道(乡、镇)。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五星级(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竞争及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保持五星级(省级)充分就业社区100个以上。
八、实施创业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富民工程”的总体部署,省里决定连续三年每年投入
— — 4
实训基地建设资金5000万元,采取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与地方配套资金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投向地市级及人口较多的县(市),全省重点建设100个左右具备一定规模的创业就业实训基地,以推进创业就业工作的开展。
九、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就业专项资金,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完善各级业务专网,扩大全省统一就业管理信息系统(“99三版”)在就失业人员管理、创业服务、大学生就业和市场招聘等方面的应用。以基层公共就业平台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各级就业经办机构,特别是基层平台的业务经办能力和工作效率。依托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和金保工程部省市三级业务专网,在原有失业登记与失业保险信息监测工作基础上,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制度。
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改善就业环境 最低工资标准增幅达到20%,提高公益性岗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工资待遇。加强劳动用工管理, 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备案率达到95%,规范劳动关系,改善就业环境。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