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_张占仓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_张占仓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30卷第9期2010年9月经济地理ECONOMICGEOGRAPHYVol.30,No.9Sep.,2010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9-1462-06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中国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由于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以郑汴都市区为增长极,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着力构建由镇化成为非常明朗的发展趋势。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级区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特色城镇和农村新社区构成的新型城镇体系,坚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大中小持紧凑型城市布局方针,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道路,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50%以上,郑汴都市区人口集聚规模800—1000万,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和谐局面初步形成,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河南省;战略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区域发展的历史趋势,但传统城镇化日益显现出种种弊端,新型城镇化便呼之欲出[1]。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战略。

由于美国政治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手段薄弱,也没有

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市化发展加以有效引导,造成城市化发展的自由放任。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1950年到1990年,美国城市人口密度减少了40%。

美国城市的郊区化有效地满足了广大中产阶级追求理想居住环境的需求,人口密度降低,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的差距缩小,不断融合,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越富的人居住地离城越远,富裕的郊区环绕着相对贫穷的中心城区成为美国城市的主要特征。

199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和普通百姓都开始意识到过度郊区化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鼓励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等,但美国模式过分浪费土地资源的教训应该汲取。

1.3以日本为代表的集中型城市化

日本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为实现跨越式发展,选择了适合本国土地资源条件的区域布局和整体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其主要特征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以获得资源配置的集聚效益。伴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和城乡人口转移,日本及时进行町(镇)村合

1国外城镇化模式及启示

按照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将国外城市化发展概括为四种模式。1.1西欧下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

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2]。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协调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同步型城市化。其特点:一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工,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二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西欧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配置,受市场主导。则通过机制的不断完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1.2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收稿时间:2010-05-19;修回时间:2010-08-26

第9期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1463

并,其中1950—1955年村的数量由8357个锐减到

2506个,减少了70%,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

日本对于城市化的引导作用比较显著。但区域发展的成效有限,东京等大都市圈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极化”现象越来越显著。1.4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拉美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镇化与其历史上长期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直接相关,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乏力,城镇化大起大落,属于“过度城市化”。二战前夕,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秘鲁五个处于半工业经济类型的国家,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大致相当,都在约10%—15%。到1960年,工业化比例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维持在10%—15%,而2万人以上城镇人口的比例却增至30%—50%。而且这些国家的首都“首位度”都很高。在乡村居民持续不断地流向城市的过程中,经济日趋衰落或停滞不前。正规就业水平持续下降,城市必要的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环境恶化,贫民窟增多。

该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与西方国家接近,但经济水平是西方国家的1/10—1/20,城市发展质量较低。1.5启示

第一,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需要在宏观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而且要根据本国人地关系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第二,尽管国外城镇化模式是多样的,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模式供我们直接照搬,因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只能够借鉴其经验。第三,我们的城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处在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之中,我们无法像欧洲那样通过向其殖民地国家扩散人口等要素来完成城镇化过程。所以,中国只有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3]!这可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唯一选择!部分专家期望的田园城市,在中国可能是梦想,很难成为现实。

0.个百分点;1996—2009年,年均1.25个百分

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已达37.7%,而且从2004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6个百分点,状态较好。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将世界各国城市化轨迹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曲线。据此,我国和我省城镇化均处在城市化水平30%—70%之间的快速发展阶段。

纵观传统城镇化的历程,不难发现,城乡差距在持续扩大,城乡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条件恶化的问题也相伴而生。因此,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成为非常明朗的发展趋势。2.2新型城镇化的涵义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6年8月,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提出要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4]。2006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构想。“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7年5月,在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不仅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显示高层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肯定。2007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十一五”专项规划》中提出,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2007年10月,河南省召开全省城市发展与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做好新时期城市发展与管理工作,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河南新型城镇化道路可以概括为:科学发展、建管并重、城乡一体、集约节约、统筹协调。2009年10月,山东省

2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背景

2.1城镇化基础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提高到2009年的46.6%,年均增长0.60个百分点。其中:1949—1977年,年均0.28个百分点;1978—1995年,年均

14经济地理第30卷

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指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5]。

2009年12月,经济工作会议对以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放宽户籍,推进城镇化改革的内容,在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从篇幅到的力度上都是空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文件是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总纲领。

吴江等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产业以及信息化为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杨重光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物质技术手段,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合理的结构和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6]。

我们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2.3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城乡共同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示范基地;彰显黄河文化与现代科学技

术相结合的城镇建设风格。3.3战略目标

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50%以上,郑汴都市区人口集聚规模800—1000万,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和谐局面初步形成。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初步遏制环境污染退化局面。

4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4.1强化郑汴都市区核心增长极

开封市区、郑州把郑汴都市区(包括郑州市区、新区、新乡平原新区)作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继续提升洛阳副中心地位,持续促进中原城市群建设[7],

近期,以郑州新区发集聚生产要素,提高发展效益。展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功能,以吸引集

团入驻为契机,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扩大城市规模。中期,以集团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在郑汴都市区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的复合型城镇密集区,提升辐射带动功能,放大整体优势,增强发展活力,争取到2020年集聚人口规模达800—1000万人,形成产业规模300亿美元以上,使之成为河南进入世界的枢纽和世界进入河南的门户。4.2推动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

中原城市群已经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下一步要以“三化协调”发展为基础,以省全面推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以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为基本途径,以郑汴洛工业走廊为发展基础,以规划建设城市新区为突破口,以建设与完善城市之间公共基础设施为手段,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商务成本,促进中高端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工业实力[8],特别是要通过发挥“两群融合”(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地区的叠加优势[9],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中原城市群,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中原城市群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支撑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促进中原经济区尽快上升为国家战略。

4.3建设新型城镇体系

第一,发挥郑州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3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3.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以郑汴都市区为增长极,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着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牢记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道路,探索建设全国农业大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基地。

3.2战略定位

长期坚持紧凑型城市布局方针,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和谐发展之路;探索建设农业大省

第9期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1465

作用。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

综合服务功能,将郑州建设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和中原城市特色、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第二,加快发展省级区域中心城市。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壮大其他各省辖市规模,增强聚集要素和辐射带动地区发展作用,使之成为各区域空间组织的核心。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洛阳市达300万以上,开封市、平顶山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等7个城市达到100—200万,濮阳市、鹤壁市、三门峡市、周口市、驻马店市、许昌市、漯河市、济源市8个城市达到50—100万。第三,提升县(市)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通过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到2020年,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市)城人口规模达到30—50万人,其他县城达到20—30万人。第四,大力发展特色中心镇。主要通过发展传统产业集群,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发展规模,到2020年,全省力争使300个以上基础较好的特色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或中等城市。第五,积极探索农村新社区建设。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改造为核心,积极探索新农村社区建设,稳妥推进迁村并点试验,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施,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以南水北调、生态绿化、污

染治理为重点,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污水管网,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质量,让城市居住环境更加优美。二是在继续集中精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切实推进资源能源节约。制定,鼓励全社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节约土地放在突出位置,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投资强度。三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土地资源开发整理紧密结合,确保耕地资源应有的规模,稳定粮食生产,继续走不牺牲农业条件下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5.3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充分发挥我们位居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发源地的优势,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精心构建城市规划与建筑特色。城市重要地段和建(构)筑物应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弘扬地域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彰显黄河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风韵。

5.4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鼓励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稳定转移。在放宽城镇,特别是小城镇落户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可以稳定就业的城镇转移,减少农村与城市两栖人口数量,提高农村土地的有效使用率。三是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路、水、电、气、医、学”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升农村社会事业服务水平。5.5加强组织领导

一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把握历史趋势,顺势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成为城镇人口,完成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跨越。二要深化改革,全面破除障碍,成立由省主要领导牵头的专门机构,定期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把推动城镇化工作纳入地方和的年度考核内容,规定年度指标和任务,奖优罚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5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对策

5.1更新城镇化观念

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经验,全面更新城镇化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转型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大胆探索城乡和谐发展新途径,创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经验。核心是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弱化,在扎实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推动农村地区健康发展,较快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和农民的消费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结构向内需拉动转型提供支撑,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成果,为城乡和谐社会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5.2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按照国家规定,针对能源重化工业集中的特征,扎实落实节能减排措

1466经济地理第30卷

6初步结论

6.1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

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哥本哈根会议警示全球节能减排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社会责任,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上海世博会为我们展示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成果,诸如零碳被动屋、太阳能利用新技术等,迫使我们必须按馆、

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科学可行的选择,放弃传统城镇化的老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6.2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资源节约和城乡和谐发展

21世纪,中国和河南省的城镇化涉及人口规模空前,只有走资源节约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才有可能在全面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不至于导致资源供应出现过大的缺口。另外,在我们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的资本相对充裕期以后,我们也已经有能力进一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地区加快发展。所以,城乡和谐发展是政治、经济、社会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改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的需要。

6.3在河南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具有典型意义

河南是全国的典型代表,整体上具备多方面的

农村人口比例高、人均资源代表性,如人口总量大、不足、人均经济指标偏低等。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起

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突出资源节约和城乡和谐发展的历史主题,发挥“三化协调”发展的既有优势,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战略与战术层面摸索科学可行的具体路子,对全国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典型的示范意义。只要在河南这样人多地少地区能够试验成功的新型城镇化方式方法和经验,在全国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就比较好。6.4机制创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调查发现,在全省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问题仍然是比较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建议:第一,确实放开城镇户籍管理。对在城镇已经形成稳定就业,本人愿意把户口转入所在地城镇的农民工

及其家属,可以制定规范的转入办法,让这些农民

顺利转成市民。其实,他们除了户籍之外,早已是市民了,确实是户籍制度在把持着他们,使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市民待遇。第二,对巩义市回郭镇、安阳市水冶镇、新乡市魏庄镇等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良

已经形成“产业大、城镇小”的特色镇,可以借鉴好、

福建省的做法,实施“镇级市”改革,赋予其更多的管理权,推动这些实际上已经超过很多县城发展规模的镇摆脱行政区划的约束,尽快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加快发展步伐,培育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

6.5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探索的问题还非常多从发展进程看,2006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才开始全面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积累的实际经验还非常有限,形成的思想成果更少。从河南省发展需要分析,人口转移压力特别大,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这些难题破解均需要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加上资源节约、城乡和谐方面需要研究和摸索的实际问题也非常多。所以,在坚定信念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同时,要科学求实地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上一系列难题,不能随意冒进,求真,求实,求效,真正造福人民。参考文献:

[1]吴江,王斌,申丽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行为研

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88-91.

[2]仇保兴.国外模式与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J].人民论坛,2005

(6):42-44.

[3]仇保兴.城镇化的挑战与希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7.等.浙江省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启示[J].安徽建筑,[4]吴晓勤,

2009(2):1-4.

[5]孙东辉,周鑫.山东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N].中国经济时

报,2009-11-09.

[6]杨重光.新型城镇化是必由之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9(11):38

-43.

[7]张占仓,杨延哲,杨迅周.中原城市群发展特征及空间焦点[J].

河南科学,2005,23(1):133-137.

[8]张占仓.论城区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9(1):45-48.[9]张占仓.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原城市群发展[M].中原城市群科学

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80-82.

第9期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1467

STRATEGYOFTHENEWURBANIZATIONINHENANPROVINCE

ZHANGZhan-cang

(HenanAcademyofSciences,Zhengzhou450002,Henan,China)

Abstract:Duetothegraduallyobviousmalpracticesoccurredintraditionalurbanization,thenewurbanization

whichtargetstopromoteurban-ruralintegration,conserveresourcesandens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hasbecomeacleardevelopingtendency.TakingZhengzhouandKaifengCityareaasthegrowthpole,thenewurbanizationofHenanProvincerelysonthecitygroupincentralChinaandmakesefforttobuildanewcityandtownsystemconsistingoftheregionalcorecitiesclassifiedbystate,provinceandcountylevel,featuredtownsandevennewruralcommunities.InsistingoncompacturbanlayoutthisnewurbanizationofHenanProvincestrivestowalkoutadistinctiveroadofresource-saving,environmentallyfriendly,cost-effective,culturalprosperity,socialharmony,urbanandruralarrangement,coordinateddevelopmentofbig,smallandmedium-sizedcitiesandsmalltowns,andtoconstructnationaldemonstrationbaseinthelargeagriculturalrovince.By2020,theurbanizationrateofHenanprovincewillreach50%,ZhengzhouandKaifengcitywillconcentrate8-10millionpopulation,theeconomicstrengthofthecitygroupincentralChinawillbeincreasedremarkablely,anditsinfluenceinthecentralandwesternregionswillbefurtherenhancedaccordingly.Urbaninfrastructureandpublicserviceswillbemorecompleteandperfect,theoveralltransportationcapacitywillbestrengthenedowingtotheconstructionofthree-dimensionalurbantrafficsystem.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willbesignificantlyimproved,theincomegapbetweenruralandurbanresidentswillbegraduallynarrowed,socialharmonyhasbeeninitiallyformed,andtheenvironmentwillbeimprovedgreatly.Keywords:NewUrbanization;HenanProvince;Strategy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男,河南偃师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E-mail:zzcang06@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