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自主预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2)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我们要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清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坚持唯物主义和可知论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情境探究】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探究:这块石头在你碰到之前,你产生痛之前存不存在? 引导:
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那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知能梳理】
知能梳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也就是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 唯物主义 ;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 唯心主义 。二是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凡是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观点,被称为 可知论 ,凡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被称为 不可知论 。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1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 D.哲学的基本问题
[参] A。 【解析】本题是对书中基础知识的再现。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B、C项属于可知论,不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不选D。 4、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属于( )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参]A。【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如果认为有同一性则属可知论,反之则属不可知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划分的依据是不同的,不可混淆。
知能梳理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 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 中 遇到的和无法回避 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 的问题,它贯穿于 哲学 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基本性质和方向 ,决定着它们对 其他哲学问题 的回答。
3、下列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④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参]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关系的理解,①②项正确。④选项绝对化,应舍弃。③选项没有涉及我们的生活问题,也应舍弃。
课堂互动学习
【名师释疑】
2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分析梳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到底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是涉及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这二者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如果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属于唯心主义。
(3)哲学基本问题的外延大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思维拓展]
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 | | | | |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 否认能正确反映存在 | | | |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误区警示]
误区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误区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全面准确的回答。
误区三: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价值就是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价值不仅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供依据,还为划
3
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2、如何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 [分析梳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方面是根本的,第二方面是从属的。首先,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
(3)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所有哲学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思维拓展]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关系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者。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成为不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的典型代表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和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康德认为,由于人们总是受先天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的,感知的只是“物自体”的现象,而不是“物自体”的本质,所以物自体是不可知的;休谟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的世界是不可知的。康德割裂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是一个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休谟是完全的不可知论者,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2)在可知论内部,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又有本质的区别:唯物主义可知论是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可知论则是从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精神世界是可知的。
[误区警示]认为“唯物主义就是可知论,唯心主义就是不可知论”
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者。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成为不可知论者。由此可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均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能不能加一句:不可知论一定是唯心主义)
【典例精析】
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典型例题1】
(2011福州质检)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自然界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这说明( )
A、存在离不开思维 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C、存在决定思维 D、思维再现存在 [个性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大师们的潜在的心绪、旷古愁思源自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这表明思维依赖于存在即存在决定思维,C符合;A观点错误;BD不符合题意。 [参] C。 [类题演练]
2、作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已绘制完毕。这说明(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思维和存在是相互决定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可以脱离存在而存在
[个性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绘制完毕表明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项表明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应排除;B项为错误命题,只可以说存在决定思维,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唯心主义观点;D项也是错误命题。 [参] C。
课后分层练习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序号写在题后括号里)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下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①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谁决定的问题 ④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考查书本基础知识。①②③④都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的不同回答,所以A项正确。
2.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 )
A.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解析】选D。属于基础知识,A、B、C不全面,不构成原因。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
5
路,这说明( )
A、存在决定着思维 B、思维影响着存在 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 D、思维与存在同为本原
【解析】选A。新农村建设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即说明存在决定思维,选A。 4.甲说:“我在故我思。”乙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两人观点可以看出( )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是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理解,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在”是客观存在,指物质。“思”是思考、思想,指意识。可见,甲、乙二人的观点,实质上是争论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根本问题,这正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由此可知①③④是正确的,应选;②项不符合题意。 5、下列选项中与右侧漫画意思一致的观点是(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
D.思维决定存在
【解析】选C。漫画中人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C的观点与漫画意思一致。 6、(2009年厦门模拟)一场来势凶猛的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新浪网友发表言论说:“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属于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④是形而上学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A。“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思维不可能正确反映市场规律这一客观存在,即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选A,③④没有体现。 7、(2010·四川·29)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6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解析】选B。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基本派别的认识,考查了考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材料《吕氏春秋·自知》中的“得钟者”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A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而C项观点属于不可知论;D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应该是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和四个选项所蕴含的哲理。
8. 庄子和慧施一起外出散步,庄子看见一群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回答说:“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惠施的观点是( )
①否认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
③属于不可知论 ④承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解析】选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符合。 二、非选择题 9、“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用哲学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上述两段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试简要分析。
答案:上述两段话说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0.据英国媒体报道,欧洲航天局2009年12月发布了“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拍摄了一组令人称奇的天文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新恒星的形成,被称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天文照片。天文学家希望,通过分析这些照片来解答有关恒星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问题。这为反驳“神创论”再添新证据。 结合材料,请回答:⑪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⑬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⑪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⑬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
【探究创新】
1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只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体形裁剪和缝制出的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人们才能穿着舒适大方;否则,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随意裁剪,是注定要失败的。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水肥等情况和不同庄稼的生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不顾实际,莽撞蛮干,必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1)观察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和现象。 书11页 (2)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解析】 ?
【答案】
课程资源链接 【素材点击】 1.不可知论
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学说,认为我们的感觉、表象、概念、思想能够正确认识世界。一般来说,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是物质派生的,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可知只是精神的自我认识,旧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辩证地解决世界可知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科学地证明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是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或彻底改造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学说。此概念首先由英国的赫胥黎(1825—15)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欧洲近代的主要代表是休谟和康德。其本质是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屏障而不是桥梁,不承认在感觉之外有确实可靠的客观外部世界的存在,不懂得认识过程中本质与现象、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有时不可知论一词也用以专指针对宗教教义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是不可知的。
8
2、哲学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哲学基本问题一旦以明确的形式提出来,争论就接踵而至。围绕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论断的争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从未间断,前后发表论文上百篇。归纳其中的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传统”论。这种观点认为,自人类产生哲学一开始,就存在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史都贯穿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是“否定”论。它包括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古代到当代的整个哲学发展史不存在一个基本问题,甚至同一时代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基本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没有多大意义,相反还给以后的哲学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把哲学家分成两大阵营,就会禁锢人们的头脑,束缚哲学的发展,把哲学研究简单化,以致发展到对哲学的研究采取贴标签的方法,而且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三是“过时”论。有学者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近代的一个短时期内才有意义,之后,马克思通过对实践观点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确立为新时期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是“发展”论。早在1988年就有人提出,要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取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此后,仍有一些学者重复这一观点,认为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应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要求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当作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能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否反映物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课前自主预习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唯物主义的含义;唯心主义的含义
(2)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分析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情境探究】
王守仁问弟子:什么是天地的心? 弟子说:人是天地之心。 王守仁问:什么是人的心? 弟子说:只是一个灵明。
王守仁解释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的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吉凶灾祥?
弟子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王守仁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提示:(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先后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王守仁的这种观点是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0
的观点。
【知能梳理】
知能梳理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 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问题而展开的。
2、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 物质 是本原, 意识 是派生的,先有 物质 后有 意识 ,物质 决定 意识;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为: 意识 是本原,物质 依赖于 意识,不是 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 意识决定物质 。 3、“气者,理之依也”与“物是观念的集合”的分歧是( )
A.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围绕着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 [参]B 【解析】本题以历史上思想家的两句名言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题干要求选出两种观点的分歧,前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后者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的分歧就在于: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知能梳理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认为 原子 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 物质世界 的基本规律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 。
3、下列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 A.分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B.水是万物之原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人的生活就是追求物质的满足 [参]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三种基本形态的理解。题干考查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符合;A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项追求物质的满足与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不是一回事,排除。
11
知能梳理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 人的主观精神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 人的主观精神 。
2、客观唯心主义:把 客观精神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 客观精神 的外化和表现。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它们的区别是( )
A.前者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后者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B.前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后者承认意识决定物质 C.前者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后者否认了意识的作用
D.前者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后者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表现
[参]D。【解析】考查基础知识。A观点缩小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范围,不选;B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不选;C错误。D符合题意。
4、从世界观角度来看,右侧漫画中学生的做法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参]D。【解析】考查对漫画的解读。要求读懂漫画中的寓意,结合题意选择。漫画中以求神拜佛来缓解高考压力,是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知能梳理四: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1、哲学史上存在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斗争,还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的对立。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 从属 的意义。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 唯物主义 和 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12
2、下列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上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列的两大的基本派别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总是从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辩证法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属于唯心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 [参]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哲学中存在的“两个对子”关系的理解。虽然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中存在“两个对子”,但从的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故A项错误;B项将“两个对子”的关系颠倒;在哲学史上,既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也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结合,既有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也有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的结合,故C错误、选D项。
课堂互动学习 【名师释疑】
1、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分析梳理]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思维拓展]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评价如下表所示: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主要观点 ①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②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形态 ①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②原子13
基本评价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观点只是一种猜测;②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①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方,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作用;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造世界的 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 [误区警示] 误区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其本质是正确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其局限性,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因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其观点带有朴素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物质过程,具有机械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因此,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2、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分析梳理]
(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二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二者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思维拓展]
拓展一: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评价如下表所示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评价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拓展二: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是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对立,凡是涉及世界本原问题,唯心主义一定是错误和非科学的,而离开这个前提,唯心主义的很多
14
观点又是很有价值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看待唯心主义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它在其发展史上也有正确的、进步的一面,不能绝对地讲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误区警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其本质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也有正确的、进步的一面,不能绝对地说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分析梳理]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而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2)纵观哲学的发展历史,贯穿始终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的对立。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3)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思维拓展]
哲学派别一览
两大 阵营 根本 分歧 基本观点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派别 古代朴 素唯物 主义 近代形 而上学 唯物主 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如“气”、“火”、“水”、“土”等,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就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而且缺乏辩证法思想,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分歧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是否承认世界唯 物 主 义 物质,先有物质, 后有意 识,意识 是物质的反映 的本原,的本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原是物质 15
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定谁,对辩证唯 物主义 和历史 唯物主义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哲学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还承认意识对物质本问题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心外无物”、认为世界是由“神”、“上帝”的意志决定的如神灵创造世界,上帝操纵人的命运 这一重要方面的不同回答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唯 心 主 义 意识,不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即被感知” 客观唯 心主义 [误区警示]
误区一: 承认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1)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是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义。 误区二: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6
【典例精析】
考点一: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典型例题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他们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上述观点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
A、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B、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个性分析] “天地合而万物生”是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A正确、排除D;题干中的“四时行”体现了变化发展的观点,B错误;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可知论,C错误。 [参]A。
[类题演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主观唯心主义 ④我思故我在——客观唯心主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①把“火”这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把原子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③强调人的思想决定物质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选。
考点二: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典型例题1】阿杜的《天黑》受其“粉丝”们的追棒,其中一句“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传达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情绪。下列与“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体现的哲学观点完全一致的是( )
A、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D、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个性分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首先要明确“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体现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不选;B、D是唯物主义观点,不选。 [参] C 。
[类题演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励志名言从哲学角度看( ) ①说明了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②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7
【解析】选D。“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故②③符合。
考点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典型例题1】(2010厦门质检)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体现了 的分歧。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个性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 张衡认为,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是“无形之类”的“元”,这承认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而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因此这两种观点体现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故应选A。 [参] A。
[类题演练] (2010江苏卷25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解析】选C。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是不可知论。
课后分层练习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序号写在题后括号里) 1、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也检测大家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古诗认为海洋、水是世界的本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选A。
18
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气者,理之依也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唯心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也检测大家对古语的理解能力。A、B、C均为唯物主义观点; D项认为事物都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存在的东西是被人们感觉到的东西,物质是人们感觉的集合体,这是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于五行一一木、火、土、金、水(见右图),并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 ①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具有合理性 ③包含有朴素的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④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的体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于五行一一木、火、土、金、水,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不符。
4、2011年清明节期间,少数干部不讲党性原则,在搞封建迷信活动,借祭祖之际请风水先生选风水宝地,迁祖坟,立牌坊。从哲学上看,上述做法( )A、肯定了自然界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B、否认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C、否认了世界观和方是统一的 D、违背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道理
【解析】选D。封建迷信活动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体现,故选D。
5、右边漫画“心中有笼便有笼,心中无笼便无笼” 的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19
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选C。漫画寓意人的意识决定笼的有和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以上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后者属于唯心主义 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
【解析】选B。孔子观点中的“命”、“天”支配着人的一切,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孟子认为认识世界离不开自我的意志,并以此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志,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答案为B项。
7、农历2010年没有立春节气,在民间被称为“寡妇年”,认为没有立春节气结婚不好。“寡妇年不宜嫁娶”的说法( )
A、否认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否认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C、肯定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否认了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解析】选B。“寡妇年不宜嫁娶”属于封建迷信思想,B符合;A、C、D不为材料所体现。
8.读右面漫画《一人骑二马》。对漫画认识正确的有 ( )
①哲学上只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②从基本派别来看,哲学上只存在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③哲学上存在诸多斗争
④哲学上存在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 的派别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①④观点错误,②③观点正确且符合漫画寓意。
二、非选择题
9、材料一 “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
20
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
材料二: 霍尔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三: 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的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分别对以上三种观点作出简要评价。(10分)
答案: ①材料一的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材料二的观点虽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这一观点是在结合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猜测性,但又把世界的物质属性等同于原子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材料三的观点恩格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基本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0分)
10、高考过后,一些考生收到同学发送的连环诅咒短信:“高考结束,送你咒语,如想金榜题名,就请将此条短信转发10个人,如不转发或删除此信息,一定遭到了落榜的厄运!\"有些考生怕遭到“报应”,不得不按照要求转发诅咒短信。有些考生就一删置之,不加理睬。
(1)两种考生的不同做法分别反映了哲学的哪两个基本派别的观点?(2分) (2)具体阐述上述题中两种哲学派别的根本内容。(6分)
答案(1)转发短信的考生的做法所反映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删除短信的考生的做法所反映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1
【探究创新】 11、辨析题:
黑夜旷野中的磷火,从科学上讲,那只是自然现象。对这种现象,相信鬼神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不相信鬼神的人,则不认为是鬼神在作祟,而从无神论的角度去解释。究竟有没有鬼神,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
“信则有,不信则无。”
请给出你对这句话的判断,并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说明理由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阐释的能力。此题为材料型辨析题,即先给出一则背景材料,据此得出结论,要求对这一结论判断真伪并给出理由。背景材料给出的问题是,磷火是否是由鬼神引起的,“信则有,不信则无”,设问明确限定根据哲学知识说明理由。参具有开放性,考生结合材料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的要求。
参(一)
这个命题不正确。理由是:
“信”或者“不信”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社会意识,而“有”或者“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5分)这个命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是迷信的哲学基础。(5分
参(二)
这个命题正确。理由是:
“信”或者“不信”是指支撑经验的某种信念(理论),“有”或“无”指的是有没有关于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4分)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某种经验。相信鬼神的人就会把自己不能用常识解释的现象理解为鬼神支配的超自然现象,不相信鬼神的人,则从无神论的角度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人们没未认识到的自然现象。(6分)
参(三)
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要看如何定义“信”或“不信”以及“有”或“无”的概念。
理由是: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主观意识,而把“有”或“无”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状态,则这个命题属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心主义,因而是不
22
正确的。(4分)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支撑经验的信念或理论,把“有”或“无”理解为有没有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则是正确的,因为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经验。(4分)
(答出上述任一答案均可)
课程资源链接 【素材点击】
1.荀子(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承认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
2.范缜(约450—约510)
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仍能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和神的关系,正如刀刃和刀刃的锋利的关系一样。肯定精神本身并非物质实体,而是人的形体的一种作用,修正了以前唯物主义者误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神不灭论。
3.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分离,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理是本”。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在认识中的作用。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时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但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
4.王守仁(1472—1528)
明朝哲学家、教育家,余姚(今属浙江)人。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
23
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5.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衡阳的石船山上,著书立说,学者称“船山先生”。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他还用“诚”、“实”、“有”等概念论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驳斥程朱关于“理气”的唯心主义观点。他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从“道器”关系建立了他的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老子衍》、《思问录》等。
6.笛卡儿(1596—1650)
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他试图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笛卡儿的沉思是从“怀疑一切”开始的。他认为,我能不能怀疑我正穿着晨衣坐在这儿的炉火旁边?能,因为也许我正赤身睡在炕上却梦见自己坐在这儿。而且,一个精神病人也可能产生这样的幻觉,我也许正处于与精神病人相同的状态。用这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没有什么事物和知识是不可怀疑的了。他说:“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却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他的意思是:我在想,眼前这一切都有可能不是真的,但“我正在想”却是一个确定不疑的事实。从这里,他引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我思故我在。”由此,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7.贝克莱(1684—1753)
18世纪英国爱尔兰大主教,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与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与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等命题,宣称存在的只是我的感觉与我自己,人们的认识对象是自己的观念和“感觉的组合”。他认为,物质就是“虚无”,物质是一个虚构的词,它不表示任何实在的东西,在人的心中也没有与之相应的观念。他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
8.休谟(1711—1776)
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近代欧洲不可知论哲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等。他曾担任过驻法使馆的秘书和负责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大臣。在政治上,他反对封建复辟,害怕人民运动的再起,他的信条是在所有的政治斗争中都“保持中庸适度”的态度。在哲学上,他表现出调和妥协的中间派色彩。他虽然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但拒绝承认经验以外的任何存在物;他既怀疑上帝的存在,
24
又怀疑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经验范围之外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建立了近代欧洲第一个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休谟认为,认识不能越出经验的范围。他从感觉出发,认为感性知觉是人的认识的唯一对象。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各种知觉,世界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知觉的组合,至于知觉之外是否存在着一个能产生知觉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休谟否认上帝的存在,他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中明确表示,“绝对否认从这个世界确定神的存在的推论”,从而把上帝赶出哲学领域。
9.康德(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康德在前半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自然通史与天体论》(也称《宇宙发展史概论》)是康德前期最杰出的成就。他从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出发,提出了太阳系起源于星云的假说,认为宇宙是一团稀薄的云雾状的物质粒子,由于引力和斥力的作用,在旋转的运动中逐渐地密集、凝聚而成了太阳、行星和卫星,这就推翻了牛顿的“上帝第一推动力”的说法,第一次把天体看成是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康德在后半生主要研究哲学。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和妥协。他的哲学体系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其主导方面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同时又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10.二元论
二元论是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与一元论相对立,它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各自、相互平行发展着的实体,谁也不产生谁,谁也不决定谁,都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肯定精神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它承认物质是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又把精神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必然倒向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儿和德国的康德。
11.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
当代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了一个名为“世界3”的理论,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世界1即物质世界,就是宇宙,地球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点;世界2即精神世界,是人类知识、主观经验、精神状态的世界;世界3即客观知识世界,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它由语言、艺术、科学等构成。他承认先有世界1,后有世界2,最后才有世界3。世界3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就“如同桌子、椅子是实在的一样”,也是客观存在,是于世界1和世界2的。这种世界多元论的主张在哲学上是站不住脚的。但强调科技知识的作用,在今天特别有意义。
12、古今中外哲学家的著名哲学观点
25
①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畏天命,畏圣人之言。 ②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管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 ⑤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⑥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⑦柳宗元:“元气”才是唯一的存在。 ⑧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⑨赫拉克利特: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⑩史伯: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万物。
11王阳明: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 ○
12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13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
14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
15黑格尔:○“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16朱熹:理在事先 ○
17惠能和尚: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教学案例一:“鬼洞”之迷 在某山区,一位牧养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山洞,当他带着一条猎狗走进去的时候,走不多远,狗就瘫痪在地,四肢抽搐,挣扎了几下就死掉了,而他自己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出后,人们蜂拥而至,经过多次实验,也发生同样的情况,人们说,这个山洞一定有“鬼”,便把这个山洞叫做“怪洞”。
一位地质学家对此进行了考察,他用各种动物作实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狗、猫、老鼠等头部离地面比较近的小动物在山洞里都会死亡;人在山洞里就不会死亡;马、牛等头部距离地面比较远的大牲畜,在山洞里不会死亡;狗、猫、老鼠等小动物如果被人抱着带进洞里也不会死亡。
经过实验认识到,凡是走进洞里很快死亡的都是头部离地面很近的小动物,凡是能平安地通过岩洞都是头部距离比较远的大动物。并且进一步发现了,这个岩洞的地下冒出许多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的比重大,洞内又不通风,二氧化碳气体都沉积在地面附近,靠近地面的地方没有氧气,动物吸不到氧气就要死亡。狗、猫、老鼠等小动物走进了这个没有氧气的地方,就会闷死。人、牛、马等大动物能走过这个岩洞,是由于头部离地面较高可以吸到氧气,因而安然无恙。“怪洞”之迷就这样被揭开了。
教学案例二:西方有个寓言,说某个村庄下了一场大雨,洪水开始淹没村落。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大水已经淹到他的膝盖了,此时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救他。神父说:“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一会
26
儿洪水淹过他的胸口了,又一个开着快艇过来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会来救我的。”在洪水吞没教堂,他最后攀上屋顶的十字架时,尽管又有直升机飞来,可神父还是不愿上来,而坚信上帝会救他。神父最后淹死在洪水中。
【教学反思】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