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扶沟高中2014—2015学年度(下)高一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写在指定位置,否则不得分。)

1.“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

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

A.分封制 B.个体农耕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

2.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3.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下列对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包括 ①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②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力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家

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5.右图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它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这反映出

A 汉代毛纺织业取得重大进展 B.汉代丝织业工艺水平高超

C.棉织品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D.它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1

6.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7.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8.韩非认为商人乃“邦之蠧也”( 蠧,蛀虫),以下史料反映的思想与之不同的是

A.“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C.“重租税以困辱之” D.“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9.表格中的言论集中体现了 汉文帝 宋朝李靓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①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②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

③ 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④ 农本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10.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B.为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C.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 11. 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掠夺来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 B.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 D.没有发生“价格革命”

12.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物价则上涨约2倍,原因主要是:

A.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 B.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D.奴隶贸易

13.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

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14.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A.“光荣革命” B.工业革命

2

C.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D.危机中的帝国

15.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C.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16.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罗斯福新政 C. 中国改革开放 D.二战后苏联改革

17.“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电气时代到来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18. 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 ③①② D.②③①

19.1847年,英国商人的一个组织的报告书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20.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

易。业务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它不能证明的是 A.轮船招商局注重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B.我国水上交通运输业已领先于其它运输行业 C.冲击了外国侵略者垄断我国航运业的局面 D.中国近代航运业同政府的关系密切 21.“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

3

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盲目投资导致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3.读下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B.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 C.民族工业发展得到政府大力支持 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24.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5.“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26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图一到图二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4

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7.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合作化运动

28.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是

A.当地已殖民地化 B.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C.教育成就显著 D.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29. “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之间非但没有更加接近,非但没有增进友好的程度,

非但没有在稳定的和平迈进,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危机 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模式” D.经济互助委员会 30.“我们生产的某些农产品数量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消费能力。国际市场疲软使得外销也

很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不要再生产那么多东西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话应为下面何者所言

A.列宁 B.罗斯福 C.邓小平 D.斯大林

31. 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

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B.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 C.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D.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32.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

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A.实行市场经济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知识经济 D.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3.二战后,西欧国家盛行一种“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其中,“社

会主义”是指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平均主义 C. 计划经济 D. 福利制度 34.对以下表格反映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5

年份 1968~1972 1973~1975 GDP年增长率 4.3% 2.4% 失业率 3.2% 5.3% 物价指数增长率 4.8% 9.4% A.体现“滞胀”特征 B.国家干预经济 C.经济“大萧条”D.经济增长缓慢 35.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其中导致1933~1937年股市

呈上扬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成功运用了

A.重商主义理论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C.凯恩斯主义理论 D.货币学派理论 36.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

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7.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平均税款(卢布) 1920~1921 10.30 1921~1922 6.11 1922~1923 3.98 1923~1924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38.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

39.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或重工业上 B.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C.缺乏正确的理论、周密的计划和必要的实践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0.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6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22分,第42题18分,共40分) 41.(22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松江府 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8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6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8分)

7

42.(18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

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 是指什么? “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

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个政策的实质是什么?(8分)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

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行动”的?这一行动开创了什么经济模式?(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两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

8

扶沟高中2014-2015学年度(下)高一第二次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40题,共60分)

1—5 CABAB 6—10 ACDCD 11—15 AACBA 16—20 ADBBB 21—25 BDBDB 26—30 ABDAB 31—35 CBDAC 36—40 BBDDD

二、材料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40分)

41.(1)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2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

(2分) 资本主义萌芽。(2分)

(2)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2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

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 (3)影响: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2分) 但

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2分) 42.(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危机(2分)

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

实质: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生产力(4分)

(2)原因:1929年的经济危机(2分) 行动:实施新政(2分)

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干预经济)(2分) (3)启示:经济模式的调整要适合生产力水平;要适应国情。(4分)(若言之有理可酌

情给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