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改革30年带来宜良农村10大变化

改革30年带来宜良农村10大变化

来源:意榕旅游网
农村改革30年征文

改革30年带来宜良农村10大变化

宜良县农业局 周永福 二00八年十月三十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磅礴之势在农村推进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宜良农村也发生了10大变化: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从1978年到2007年,粮食总

产由11846万公斤增加到18014万公斤,净增6168万公斤,增长52.07%。

农村经济大幅增加。从1978年到2007年,一产业

增加值由4005万元增加到182601万元,净增178596万元,增长44.59倍;农业总产值由4886万元增加到272436万元,净增267550万元,增长54.7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4元增加到3999元,净增3915元,增长46.6倍。农村储蓄存款余额由56914万元增加到352645万元,净增295731万元,增长5.2倍。

农业结构优化。从1978年到2007年粮食作物与经

济作物种植结构比由90.09:8.91调整为66.6:33.4;蔬菜生产由社员种自留地自食向商品化、规模化发展,2007年种植面积9.99万亩,总产量20.7万吨;花卉由观赏为主向商

1

品化、效益型发展,种植范围由万家凹一个村扩大到匡远、南羊、汤池、狗街等乡镇的数十个村,2007年种植面积1.26万亩;出栏鸭子由几万只发展到1428万只,成为全国五大鸭乡之一;奶牛从零开始发展到12362头,成为畜牧业新兴产业;出栏生猪由2.83万头增加到54.4万头,净增51.57万头,增长18.2倍。

农业现代化向前推进。从1978年到2007年,化肥

施用量(折纯)由4310吨增加到17695吨,净增13385吨,增长3.1倍;农膜从无增加到1078吨,地膜应用成为冷凉山区农民生产的首选;农村用电量由1011万千瓦时增加到8891万千瓦时,净增7880万千瓦时,增长7.79倍;农业机械由1069台(辆)增加到32572台(辆),净增31503台(辆),增长29.5倍,部分农户拥有了联合收割机,组织到外地跨区作业;农业机械总动力由812万瓦特增加到30108万瓦特,净增29296万瓦特,增长36.1倍。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1978年蓄水仅靠天然湖泊

阳宗海灌溉,南盘江灌区栽种季节常因缺水不能按时栽种;1978年以来,全县新建了库容4.37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大规模开展了水浇地建设和高稳产田地建设,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16.2万亩增加到21.9万亩。1978年全县11个乡镇仅3个通柏油路,129个村委会仅有120个通车,乡镇集体有货车31辆;2007年全部乡镇都通了柏油路,全

2

部村委会都通了车,全县拥有客货车4582辆,汽车进入了许多农民家庭。1978年仅乡镇、村委会有固定手摇电话,2007年全县拥有程控电话32800部,拥有移动电话17万户,电话走进了平常人家,成为普通百姓常用的通讯工具。

社员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农村基本上是土木

结构的瓦房,人均居住面积 不足10平方米,许多山区人畜混居;2007年农村钢混小洋房鳞次栉比,城郊和坝区部分村子几乎全是钢混小洋房,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1978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多元,人均消费肉类不到5公斤,常年吃不到一斤水果;2007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32.71元,人均消费肉类28.58公斤,人均消费水果20.39公斤,消费结构更加合理。1978年农村仅有曲指可数的自行车,仅乡镇机关及绝少数村委会有黑白电视机;2007年全县每100户农户拥有摩托车50辆,每100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8台,成为农民劳作之余的逍闲娱乐常用品。

文化事业阔步发展。1978年仅乡镇有广播,电视是

寻常人家想都想不到的事;2007年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其中54%的人口看上了有线电视,大村子普遍设立了文化室或老年活动室。

教育事业不断巩固。1978年村级学校普遍是较为破

烂的公房或寺院,全县小学在校生53049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919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5.7%;2007年村级学校普遍

3

新建了钢混教学楼,小学在校生34185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340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卫生事业惠及千家万户。1978年村级有文化大革命

后期建立的合作医疗室,有病床875张,人均医疗支出不到20元;2007年每个村都有卫生室,拥有病床1179张,人均医疗支出234.5元,从2005年开始推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保险,2007年全县参保人数351269人,参合率97%,每人享受到国家医保补助80元,有效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农村管理步入民主化、法制化。1978年农村实行的

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生产活动按国家计划组织实施,村里大事小物由生产队长一个人说了算;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步推行民主化管理,各村建立了民主管理公开栏,按时公布政务、财务,接受群众监督。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兴办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村“两委”干部和村小组干部实行民主选举。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广大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