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三个层次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
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治未病-基本原则
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辨病”与“辨体”相结合。
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中风的潜证“无者求之”的早期治疗,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 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治中风于未发之时。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结合情绪调摄、体育锻炼,疗效确切。研究表明,将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干预组和对照组,中药干预组具有延缓患者糖耐量降低发展到糖尿病,从而进一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及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延长其生命。
3.安其未病防其所传未病,指尚未患病的肮脏或部位,与“已病”和“成病”相对而言。如,糖尿病,其特征是持续高血糖,其病理基础是胰岛细胞功能损伤,若血糖控制不良,久之则引起心、脑、肾、眼等脏器的损伤和病变。因此,对糖尿病,则在十分重视早期治疗的达标和胰岛功能的修复的同时,选用中药重点养阴,活血通络中药目前,脂肪肝的检出率日益增多,部分脂肪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可以认为脂肪肝不断发展是肝纤维化的前期病变,如能在早期及时治疗,可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共逆转,因此其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4.掌握规律先时而治对于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常可先时而治,预防为主,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哮喘病,往往秋冬常发,在夏季就积极预防,即所谓中医学的“冬病夏治”,疗效确切。对流感,过敏性鼻炎等春季多发病,则通过建议患者增强体质,适当锻炼,积极预防,采取了“春病冬防”的原则。
5.三因制宜,各司法度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种体质分别,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时有一年四季之分,这些不同特点,决定了治未病时的“同中存异”、“异中存同”的必然性。因此,治未病工作的开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