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2期 2012年2月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43(2):83 ̄87 Feb.2012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低温兼性厌氧纤维素降解茵系的选育 杜俊杰,徐凤花 ,赵忠宝,谢晶钧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30) 摘要:经过25代限制性继代培养,选育出一组稳定的低温兼性厌氧纤维素降解菌系(x1),其优势茵群为 短杆菌。x1最适生长温度为20℃,适宜生长溶氧量(DO)范围为0.04—0.09 mg・L~,在合0.2%稻秸的改良PCS培养 液中静置培养7 d,C 酶(内切葡聚糖酶)、C。酶(外切葡聚糖酶)、/3-葡聚糖苷酶活分别为18.7、54-3、17.8 u・ mL~;稻秸、玉米秸、滤纸降解率分别为55.3%、64.6%、94I3%;稻秸降解液主要产物为乙酸、丙酸、丁酸,其 含量分别为0.656、0.168、0.128 g・L~。 关键词:低温茵系;纤维素酶;降解率;代谢产物 中图分类号:Q93.33l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69(2012)02—0083—05 Study on breed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d-active facultative anaerobic cellulase strains/Du Junjie,XU Fenghua,ZHAO Zhongbao,XlE Jingjun(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a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 50030,China) Abstract:In this article.a cold.active facultative anaerobic cellulase strains named Xl was Isolated, with 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 20。C.When Xl performed in improved PCS liquid medium with 0_2%rice straw that was the only carbon source,it showed that the cellulase activity of C C1 and ̄-glucanase were 1 8-7。54.3 and 1 7.8 U・mL’。respectively,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rice straw,com stalks and filter paper were 55.3%,64.6%and 94.3%,respectively.The main liquid phase products were volatile fatty acid(VFA), which contents were 0.656,0.1 68 and 0.1 28 g・ 。respectively,and which can be used as precursors of methane biosynthesis. Key words:cold-active strains;cellulase;degradation rate;metabolite 植物纤维素是一种巨大的可再生天然有机资 源,通过生物技术可将其转化为乙酸,乙醇和清 洁能源气体,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具有重大意义。 微生物降解纤维物质是在c 、C。、/3一葡聚糖苷 效而稳定的纤维素分解混合菌群 1,曾胤新等从北 极楚科奇海分离得到最适生长温度为l0℃,产纤 维素酶的低温菌 。本文从黑龙江北部山区枯树腐 木和低温堆肥样品中,通过限制性继代培养选育到 菌系(x1),对其菌群组成,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以 及产物进行研究。 酶三大主要纤维素酶系协同作用下进行,但很多 菌株不能产全组分的纤维素酶,所以纯培养的微 生物难以有效降解天然纤维素物质,而稳定的纤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维素降解菌系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u 。近年 来,许多学者在微生物降解纤维素方面做了深入 研究 叫,崔宗均等筛选得到在50℃培养条件下高 收稿日期:2011-04—26 样品来源:黑龙江北部山区枯树中心腐木和低 温堆肥样品。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20o7AA10o705);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2010AA6CN067) 作者简介:杜俊杰(1985一),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转化与利用。E-maih junjie2008567@126.corn {通讯作者:徐凤花,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E—mail:xfh00001@126.com ・84・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第43卷 土壤浸汁 :土壤与去离子水以质量比1:l搅 测定上清液C 酶,C。酶和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酶 活单位(U)定义为:40℃反应条件下,1 min内水 解底物产生1 mmol还原糖(以葡萄糖计)所需的酶 量。 拌混合,过滤,灭菌后备用。 1.2培养基 筛选培养液H :蛋白胨5 g,酵母粉1 g,NaC1 5 g,CaCO,2 g,碎稻秸2 g,微量元素液0.5 mL, 土壤浸汁100 mL,蒸馏水900 mL,pH 7.0。 OD值测定:北京普析T6新世纪紫外可见光分 光光度计。 1.3.7测定培养液中有机酸含量 挥发性脂肪酸(VFA)测定:以接菌7 d的培养 微量元素溶液成分(g・ ):ZnSO 0.29,CaC1: 0.24,CuSO40.25,MgSO40.17。 1.3试验方法 1.3.1茵系筛选 培养瓶:容积300 mL的葡萄糖注射瓶 将10 g样品(或5%菌液)接种到装有滤纸条的 200 mL筛选培养液中,密闭封口,20℃培养箱中 静置培养,当滤纸开始崩解时,再按5%的接种量 传代,如此进行继代培养,每代培养7 d时测定稻 秸降解率。 如无特殊说明,本研究的培养方式均为20℃ 静置密闭培养。 1.3.2茵系和稻秸纤维组织观察 稻秸微观形态的观察:将xl以5%接种于筛选 培养液(稻秸未经粉碎),同时以未接菌的培养液 作为对照,培养5 d,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 观察稻秸组织变化。 菌系的观察:使用生物显微镜观察菌液。 1-3.3纤维素降解率的测定:失重法『21 按1.3.1的方法得到的培养液,5 000 r・min 离 心,弃上清液,用盐酸和硝酸的混合液冲洗消除 菌体,离心,清水洗,离心,105 oC烘干至恒重, 计算失重率。 1.3.4培养温度对稻秸降解率的影响 将xl接种于筛选培养液,分别于O、5、lO、 l5、20、25、30℃培养7 d,不同温度做3个平 行,测定稻秸降解率,取平均值作为该处理的结 果。 1.3.5溶氧量(DO)对稻秸降解率的影响 调整培养液的液面高度分别处于2、4、6、 8、10 em,培养7 d,不同深度做三个平行,测定 稻秸降解率,取平均值作为该处理的结果。 DO值的测定:PBJ一608型便携式溶解氧分析 仪。 1.3.6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培养液经5 000 r・min 离心10 min,DNS法 l 液为样品。 设备及参数:GC一2010,色谱柱:AT.FFAP (30 mx0.32 mmx0.5 m),FID检测器。检测条件: 柱温150℃,检测器温度230 oC;升温程序:初始 温度ll0℃,以10 ̄C/min升至150℃,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200℃,载气为高纯氮气,分流 比40:1。 样品预处理:样品经3 500 r・min‘。离心l5 min,再取上清液l ml于1.5 mL离心管中,加人 0.2 mL 25%偏磷酸溶液(按照5:l比例),用涡旋振 荡器混合均匀,再经10 000 r・min-。离心15 min,上 清液用0.22 Izm水系滤膜过滤,滤液用微量进样器 取1 上机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茵系的选育 采用1.3.1的方法,从朽木和低温堆肥样品分 别得到培养物A和B,两者混合得到c,培养7 d后 其稻秸降解率分别为40.6%、45.3%、56.5%,C培 养物的稻秸降解率明显高于A和B,说明来源不同 的培养物中的菌群具有互补性和协同性。将3种培 养物分别继代培养,其稻秸降解率见表1,3种培 养物在最初2 ̄4代,新鲜培养基的加入使菌量增 加,稻秸降解率提高;传到8~l0代,随着原生境 营养基质的消耗,一些菌的生长因缺少某些微量 成分受到抑制,导致稻秸降解率下降。12代之 后,菌群逐渐适应新环境,稻秸降解率趋于稳定。 经过25代,3种培养物的稻秸降解率达到稳 定,c培养物降解率最高,编号xl,培养7 d,稻 秸降解率为55.3%,C 酶、C.酶、 葡聚糖苷酶活 性分别为l8.7、54.3、l7.8 U・mL- 。 通过显微观察,结果显示(见图l,2):菌系 中优势菌群为短杆菌,其长度为2~3 m,宽度约 为0.65 Ixm。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第43卷 2.2.3培养温度对稻秸降解率的影响 结果见图4。 温度不超过2O ,最适宜温度在l5℃,在0℃可 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之为嗜冷菌(Psychrophiles)。 2O℃培养时稻秸降解率最高。由图4可以看 出,经过长期选育,菌系最适生长温度为20 oC; 一 一瓣琏世 0 oC时,菌系仍具有8.6%的稻秸降解率。低温微生 ∞ -盛0口∞pB ∞盘 另一类是最高生长温度高于2O℃,最适温度高于 15 cc,在0 5℃可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之为耐冷 菌(Psychrotrophs)。xl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属于耐 冷菌系。 物分两类[12-14 。一类是生活在低温下且其最高生长 培养温度(oC) Culture temperature 图4不同培养温度下的稻秸降解率 Fig.4 Degradation rate of rice straw at different culture temperature 葛 2.2.4溶氧量(DO)对稻秸降解率的影响 一 150 培养液的DO值直接影响微生物的酶活性和代 谢途径,试验通过不同DO值条件下稻秸降解率的 变化研究xl的最适溶氧量范围。 从图5、6可以看出,液面高度为8 cm时,稻 秸降解率最高。与液面高度8 cm相比,6和10 cm 的相对降解率也都超过90%;2、4、6、8和10 em 的DO值分别为0.21、0.14、0.09、0.06和0.04 mg・ 。可见,Xl菌液的适宜溶氧量范围是0.o4— 0.09 mg・L~,复合系在低溶氧量的环境中具有较 好的稻秸降解效果。复合菌系中,氧需求量不同 的各菌种通过共养互栖作用协同创造有利的生 长、繁殖环境,维持菌系的稳定性和降解稻秸的 高效性。 2.3稻秸降解液中VFA的测定 通过气相色谱检测培养液获得了如图7的色谱 图。 通过与标准品色谱图比对,保留时间2.950、 3.200和3.560 min处峰分别为乙酸、丙酸和丁酸, 其含量分别为0.656、0.168和0.128 g・L~。可见, x1在具有很强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同时,还将稻秸 转化为产甲烷菌群中产甲烷菌和产氢产乙酸菌的 营养物质。三种有机酸在沼气反应系统中的转化 速度依次为:乙酸>丁酸>丙酸” ,培养液中乙酸和 丁酸的质量浓度之和占总VFA的82.3%,乙酸的质 图5溶氧量对不同培养深度处理降解率的影响 Fig.5 Effectoftreatmentofdegradation rateonDO 量浓度占68.9%,菌系x1适宜应用于含秸秆原料 的低温沼气发酵。 第2期 杜俊杰等:低温兼性厌氧纤维素降解菌系的选育 ・87・ 》 i 暑喹 0葛量星Il 西砖0 时间(min)Time 图7第7天培养液的气谱检测色谱 Fig.7 GC chromatogram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at the 7th day 3讨论与结论 a.本研究针对我国北方寒区的秸秆大面积堆弃 4.【 问题,为加快秸秆合理处置和资源化而提出。笔者 J 】 生长特性及酶学性质[J】_高技术通讯,2005,15(4):58-62. 费辉盈,常志州,王世梅,等.常温纤维素降解菌群的筛选及其 特性初探【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3):60-64. [ 罗辉,仇天雷,马诗淳,等.一株中温厌氧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 【 卜 _【 8 【 【 . [ 】 】 】 】 I 】¨ 【 选育出一组最适生长温度为2O℃,0 cc仍具降解稻 秸能力的低温耐冷菌系x1,而且其稻秸降解液的 有机酸组分可以在沼气发酵中为产甲烷提供前体物 质。因此,菌系x1不仅为利用生物技术解决寒区 秸秆堆积问题提供菌种资源,而且可以应用于低温 沼气发酵,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b.利用自然界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从 离、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J】.中国沼气,2008,26(3):3-8. Souichiro Kato,Shin Haruta,CUI Zon ̄un,et a1.Effective cellu- lose degradation by a mixed-culture system composed of a cellu— lolytic clostridium and aerobic non-cellulolytic bacteria[J].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2004,51(1):133—142. 张丹,许景钢,路伟明,等.低温降解纤维素的细菌的筛选及鉴 定U1.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1):55—57. 杜然,李十中,章晓庆,等.兼性厌氧复合菌群H纤维素降解和 产乙醇能力及生态组成初探[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7】: 960-965. 黑龙江北部山区枯树腐木和低温堆肥样品中取样, 以0.2%稻秸为碳源选育得到复合菌系xl,20℃静 置密闭培养7 d,C 酶(内切葡聚糖酶)、C 酶(外切 葡聚糖酶)、 一葡聚糖苷酶活分别为18.7、54.3、 l7.8 U・mL~,稻秸降解率达到55-3%。可见,菌系 何特,李妮,黄小菲,等,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产纤维素酶菌株的 分离、鉴定和产酶的初步研究l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 1 1(4):l12一ll7. xl产酶全面、酶活高,降解稻秸能力强,弥补了 单菌株或少数单菌株组合的降解能力不足的缺陷。 C.目前,国内外关于低温纤维素降解菌研究主 要集中在单菌株的分离筛选、鉴定,文献报道的能 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多属于交替假单胞菌(Pseu— doalteromonas)“ ,对低温纤维素降解菌系的研究报 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显微观察,了解到菌系Xl的 张龙翔,张庭芳,李令嫒.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M】.2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3. 刘爽,李文哲,王春影,等.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降解 稻草特性的研究U】.环境工程学报,2010,4(3):700—704. Morita R Y.Psychrophilic bacteria[J].Baeteriol Rev,1975,39: 144—167. 优势菌群是短杆菌,但其菌种分类和菌群间的协同 作用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辛明秀,周培瑾.低温微生物研究进展lJ】.微生物学报,1998, 38(5):400--403. Mavromatis K,Tsigos I,Tzanoda skalaki M,et a1.Exploring the role of a glycine cluster in cold adaptmion of an alkaline phosp— hatase[J].FEBS,2002,269:2330-2335. 【1】王佳婧,刘晓风,袁月祥,等.厌氧纤维素降解产氢复合菌系L-3 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l6(1):104—108. 任南琪,刘敏,王爱杰,等.两相厌氧系统中产甲烷相有机酸转 化规律fJ】.环境科学,2003,24(4):89-93. 董硕,迟乃玉,王鑫,等.低温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 术通报,201 l(2):37—41. 【2】崔宗均,李美丹,朴哲,等.一组高效稳定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 MCI的筛选及功能[J].环境科学,2002,23(3):36—39. 【3】曾胤新,俞勇,陈波,等.低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