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同宗同脉,同根同源。⼀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全,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
历史典故(⼀)曲⾼和寡
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学家,也是楚襄王的⼤⾂。
⼀次,楚襄王听到⼈们议论宋⽟⾏为不端,就把他找来说:“别⼈对你很不满,你应好好反省⼀下。”宋⽟回答:“⼤王,您先不要责备我,请您听我讲⼀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Yǐng]城,来了⼀个唱歌的⼈。开始他唱《下⾥》、《巴⼈》这样通俗流⾏的曲⼦,随着他⼀起唱诵的有⼏千⼈;后来,他唱《阳阿》和《薤[xiè]露》这样⽐较⽂雅的曲⼦,跟随他⼀起唱的只有⼏百⼈;⽽当他唱《阳春》和《⽩雪》这样⾼雅的曲⼦时,能够跟随他⼀起唱的⼈仅有⼏⼗⼈⽽已!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曲⼦的格调越⾼,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平庸的⼈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的⾏为呢?”
楚襄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编解读
成语“阳春⽩雪”、“下⾥巴⼈”和“曲⾼和寡”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变⽽来的。“阳春⽩雪”代表⾼雅的⽂艺作品;“下⾥巴⼈”代表通俗浅近的⽂艺作品。“曲⾼和寡”⽐喻知⾳难得,后亦⽐喻⾔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很少。
这则故事阐明了⼀个道理:⾼雅的艺术或者有个性的⼈,暂时不被多数⼈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们不应因此⽽简单地否定它;⽽对于艺术家来说,也应当植根于⼤众,让艺术不再“曲⾼和寡”,⽽是变成“与民同享”的⽂化产物。
历史典故(⼆)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他们⼜是⼀对⾮常知⼼的朋友。
管、鲍⼆⼈曾经合资经商,在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拿⼀些,鲍叔⽛并不认为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实在太穷困。管仲曾经替鲍叔⽛办过⼏回事,不但没有办好,反⽽越办越糟,鲍叔⽛也没有认为他愚蠢,⽽是知道事情都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三次做官,每次都被罢了官,鲍叔⽛也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是知道他没有遇到良好的时机。管仲三次参加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也没有认为他贪⽣怕死,⽽是知道他家中有⽼母需要照顾。
鲍叔⽛对管仲了解得⾮常深透,因此管仲感慨万分地说:“⽣我的⼈是⽗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呀!”后来,齐国发⽣内乱,管鲍⼆⼈各为其主,结果鲍叔⽛的主公胜利,他成了有功之⾂,⽽管仲却成为罪犯。鲍叔⽛就在齐桓公⾯前为管仲说情,免他死罪,还推荐他担任相国,⾃⼰则⼼⽢情愿地做管仲的副⼿!
⼩编解读
后世⼈们⽤“管鲍之交”⽐喻朋友之间的友谊⼗分深厚。“管鲍之交”也说明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当你对别⼈的做法有所不满时,不妨换位思考⼀下,也许就能理解他,原谅他了。
历史典故(三)锦囊诗草
被誉为“天纵奇才”的唐代⼤诗⼈李贺,⼀⽣给我们留下了⼆百四⼗多⾸诗。“⿊云压城城欲摧”,“雄鸡⼀声天下⽩”,“天若有情天亦⽼”等千古名句都出⾃李贺。李贺与李⽩、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可见他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灵感也不是坐下就能等到的,那些隽永瑰丽的诗句⽆不是李贺呕⼼沥⾎、千锤百炼的成果。
李商隐写的《李长吉⼩传》中记载:
长吉(李贺字长吉)每天都与他们⼀同出游。他写诗从来不是先确⽴题⽬,然后按照规矩套路连缀成篇。⽽是常常骑⼀匹弱马,带着⼀个⼩书童,⾝上背着⼀个锦囊。碰到有⼼得感受,就写下来投⼊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取出囊中诗⽂,见所写很多,就⼼疼地埋怨说:“你这孩⼦是要呕出⼼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饭后长吉再研墨把那些零星的感受补成完整的诗,投⼊其他囊中。不是
⼤醉及吊丧的⽇⼦全都如此。
这就是“锦囊诗草”典故的由来,后⼈常⽤它⽐喻诗⽂优美,或形容写诗作⽂的⾟苦。⼩编解读
是勤奋和积累成就了李贺⾮凡的⽂才。
我们今天也有“锦囊”,那就是随⾝携带的⼿机或者笔记本。如果将⽣活中瞬息即逝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如同⼀张张便笺投进“锦囊”,然后点化为诗,演绎成⽂,⽇积⽉累必将打造出过硬的⽂字功底。如此⼀来,还⽤再为写作⽂⽽抓⽿挠腮,⼀筹莫展?
历史典故(四)⼀钱落职
清代⽂学家沈起凤的《谐铎》⼀书中有⼀个“⼀钱落职”的故事,如今读来仍然耐⼈寻味。
有个南昌的青年⼈,跟随⽗亲⽣活在京城。偶然⼀次经过延寿字街,看到书店中有⼀个少年正在数着钱买《吕⽒春秋》,正好有⼀个铜钱落在地上。这个⼈偷偷⽤脚踩上,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旁边坐着⼀个⽼翁,注视他了很长时间,忽然起来问这个⼈的姓名,然后冷笑⽽去。
后来这个青年通过考试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于是整装去上任,拿着名帖拜见上级。当时汤潜庵先⽣是江苏的巡抚,这个⼈⼗次求见都没见到。巡捕传来汤⼤⼈的话说,你不必去上任了,因为汤⼤⼈已经上奏弹劾你了。这个⼈想⾃⼰还没有上任,为什么要弹劾我呢?⼀定有误会,急忙要⾯见辩解。巡捕⼜传汤⼤⼈的话说:“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钱如命,如今侥幸去做地⽅官,能不搜刮索贿,做⼀个戴纱帽的劫匪吗?”
这个⼈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翁就是汤⼤⼈,于是⾮常惭愧地辞官⾛了。⼩编解读
刘备临终时告诫他的⼉⼦:“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钱落职”讲的也是同⼀个道理——因为⼀枚铜钱⽽断送了⼤好前程,说明即便是⼗分细⼩的⾏为不检点,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历史典故(五)
王莽谦恭未篡时西汉时期,朝廷重⽤外戚。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得道,鸡⽝升天,王家⼦弟⼏乎⼈⼈官居⾼位,个个骄奢淫逸。唯独王皇后的侄⼦王莽,⽣活俭朴,待⼈谦和礼让,朝野上下⼴为称赞。后来,王莽“翅膀”逐渐丰满,终于在⼀⽚称颂声中露出其庐⼭真⾯⽬,他毒杀了⼗四岁的平帝,挑选了两岁的刘婴做⼉皇帝,⾃⼰当起摄政王。这还嫌不够,最后⼲脆篡位,做了⼗五年的皇帝。
周公的故事却正好相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病逝后,他辅佐⼗三岁的侄⼦成王掌管国家⼤事,实际上是代理天⼦的职权。虽然他尽职尽责为成王着想,但是满天下都是流⾔蜚语,说他欲取⽽代之。不过周公旦对流⾔泰然处之,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等到成王长⼤成⼈后就把权⼒都了交回去。
为此,⽩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周公恐惧流⾔⽇,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便死,⼀⽣真伪复谁知。”
⼩编解读
所谓“路遥知马⼒,⽇久见⼈⼼。”⼀个⼈的真伪,⼀件事的对错,得经过相当时间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下结论。如果只凭短期观察或者直观印象就对⼈和事下定论,容易造成误会甚⾄犯下错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