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英语水平如何,大家一定都认识一个单词:china。当它大写为china时表示的是中国,而小写为china时表示的则是瓷器。那么大家可能就有一个困惑了:这样的巧合,是因为瓷器出名才一词称呼中国呢,还是因为中国繁荣才因此称呼瓷器的呢,倒底是谁先谁后?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在流传。
第一种是“先有瓷器后有中国”。据说现在的景德镇古时候叫做昌南,古人在那里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后大量出口到欧洲。而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我们中国尤其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受到了外国民众的热烈欢迎——人们皆以能获得一件为荣。于是他们就以“昌南”作为瓷器的代称,把瓷器称为china。久而久之,提起中国往往联想到是瓷器之乡,外国人便把生产瓷器的中国也大写其字头,成了china。
而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先有中国后有瓷器”。因为这个
“china”这个词其实来自印度梵语,且中国获得这个称呼的时间远远比瓷器在外国的兴起来的早。再者,瓷器原来的曾用英文名叫做chinaware,后一半ware的意思是制作的器皿,也就是“中国制作的器皿”,由此可以看出是先有中国名china,才有瓷器china的缩略名呀。 ▲从前的景德镇
但不论怎么说来,我们可以看出共同的一点就是:
它是中国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和艺术品。两者相辅相成。更重要的是,瓷器是我们从古至今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渠道。
瓷器到底有多美,有多特别,才能让外国人趋之若鹜,甚至与中国的命名联系在一起?在众多瓷器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唐三彩和青花瓷就不用赘述了。今天,肖鑫带你从一种也是瓷器中的特殊来领略瓷器的特殊。是葛窑。
哥窑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陶瓷史上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比起其他瓷器在于有着一眼可相认的独特样貌——胎色较深、釉面润泽,点缀以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故而也获得了“金丝铁线”这一美妙雅称。烧造传世哥窑的窑址至今尚未被发现,使得其又平添了几分神秘动人。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比如这款独特的葛瑶葵花洗,整个洗出来就像一朵盛开的向日葵,精致小巧,优雅可爱。古代生活中广泛使用洗涤,包括洗涤、书写室用具和陈设。
其通体釉色为灰、釉汁厚润,釉面上满布大小相间的纹片,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正是前面所提的“金丝铁线”之美景。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除了“金丝铁线”外,哥窑还有另一独特之处名为“紫口铁足”。如这块哥窑八方碗,它的沿口正是因釉下垂而现出紫色,足边因无釉包裹、氧化严重现铁黑色。
这个八边形规则匀称,棱角分明,线条勾勒自然。外壁釉层较厚,开口较大,为冰裂纹;内壁釉薄,片薄而密,形成数百片,是不规则的蛛网线。整体造型端庄秀丽,完美演绎了一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高4.1cm,口径16cm,足径5.6cm
上面是向日葵,下面是菊花。这个哥窑的青釉菊盘更是灵巧,让人感觉到了关怀。同时,你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工匠在设计陶瓷造型时,善于从自然动植物中获取灵感,带来清新自然又不失典雅古朴的风格。这种菊花花瓣状的盘子,形状规整,交织成网的开放式花纹,更显得趣味自然。堪称古代陶瓷模仿花形的典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