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气象科技合作动念2018年第5期 WMO农业气象学委员会第17次届会 (CAgM一17)及技术大会简介 周广胜 李朝生 郭建平 李森 宋艳玲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中国气象局,3国家气象中心,4圈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l 概况 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所长郭建 平、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副主 世界气象组织(wM())农业气象 学委员会(CAgM)第1 7次屑会于 任李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 化评估室研究员宋艳玲) 席了 CAgM—l7会议,期间代表团还参加了 4月16—1 7日召开的WM()农业气象 学技术大会。来自WM()各会员、相 关国际组织、特邀专家和wM()秘书 处等代表 席了会议(冈1)。 2018年4月1 8—20日在韩国f■川召 开,4月16一l7日召开了CAgM技术 大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 广胜率中国代表团(成员包括中国气 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农业气象 处李朝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图1 参加WMO农业气象学委员会第17次届会及技术大会代表合影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18年第5期 2 CAgM一17届会概况 他们的当选表示了祝贺,并表态中国 将继续为和副的相关活动提 供支持。 会议确定的4个重点领域(组长 此次会议是农业气象学委员会 (CAgM)每4年一次的例行届会, 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Petteri 和联合组长)为:农业天气和气候服务 Taalas)以及韩国气象厅、韩国仁 川市到会致辞,来自WMO各会 员、相关国际组织、特邀专家和WMO 主管农业气象的M.Dilley及秘 书处等14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 会议。会议听取了CAgM一16届会以 来农业气象学委员会、副、管 理组及各工作组开展活动情况,以及 WMO关于农业气象相关计划的执行 情况等,审议通过了农业气象学委员 会未来4年的重点优先领域、工作计 划、CAgM的相关决定和决议及与 WMO其他活动的关系,选举产生了 新一届农业气象学委员会和副主 席,以及4个重点领域组组长和联合 组长等管理组成员。同时,农业气象 学委员会对前Byong—Lyol Lee和 管理组成员加拿大的Raymond Desjardins进行了表彰。 2.1 委员会及管理组成员选举 CAgM 17管理组成员由委员会 、副、4个重点领域组的组长 和联合组长以及上届农业气象学委员 会的副意大利的Federica Rossi 女士共11人组成。新管理组的成员 构成充分考虑了地理和性别平衡。由 于这次委员会和副均只有一 名竞选提名人,因此选举非常顺利,澳 大利亚的Roger Stone和巴西的Ori— valdo Brunini直接当选和副主 席。在选举结束之后,中国代表团对 (澳大利亚Yvette Everingham和韩国 Kyurang Kim),农业气象研究和技术 开发(美国Harlan Shannon和阿根廷 Lorena Ferreira),农业气象风险管理 (中国周广胜和摩洛哥Meriem Alaouri),宣传、教育与能力建设(尼日 尔Adamou Sitta和罗马尼亚Elena Mateescu)。同时,按照各区协平衡的 原则,中国代表团向会议提交了7名 专家名单作为4个重点领域不同专业 方向的专家。具体专家将由各重点领 域的组长、联合组长和不同专业方向 的专家组长确定。周广胜副院长顺利 当选为重点领域3的组长,这也是我 国科学家近年来首次当选重点领域组 长,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 的成效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 认可。 2.2农业气象学委员会重点领域 本次会议审议了农业气象学委员 会未来4年(2018 2022年)的工作计 划,确定以下内容为未来4年的重点 领域。 2.2.1农业天气和气候服务 将着重于改进和开发农业气象产 品、服务及向用户分发,包括早期预警 系统。将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审议制定 下列可交付的成果作为对实施全球气 候服务框架(GFCS)气候服务信息系 统及用户界面平台的贡献。包括以下 专业组:农业气象工具和应用组,农业 14 气象信息反馈机制和宣传组,作物、动 物和病/虫害早期预警系统组, CAgM/海洋和海洋学与气象合 技术委员会(JC()MM)天气、气候和渔 业联合任务组。 2.2.2农业气象研究和技术开发 将着重于研究和技术开发,以提 供高质量的农业气象产品、资源和服 务。将制定下列可交付的成果作为对 实施GFCS观测和监测及研究、模拟 和预测部分、WMO全球综合观测系 统以及全球综合温室气体信息系统 (IG3IS)的贡献。还将着重于农业气 象业务资料问题研究,并完善世界农 业气象信息服务(WAMIS)。包括以 下专业组:土壤水分监测和应用组,侧 重于GHG排放的农业通量测量组,可 持续农业的气候和农业模拟专家组。 2.2.3农业气象风险管理 将着重于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及 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影响。将制定下列 可交付的成果作为对实施GFCS气候 服务信息系统以及对WMO全球多灾 种预警系统(GMAS)和WM()全球水 文状况及展望系统的贡献。还将侧重 于评审气候变率和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评估以及气候智慧型农业相关应用的 进一步开发方法。包括以下专业组: 干旱组,农业气候资料和农业次季节 到季节预报组,极端事件/自然灾害 (除干旱外)对农业的影响组,气候变 化的农业风险组。 2.2.4宣传、教育与能力建设 将促进涉及农业气象主题的培 训、教育和宣传,以便将知识和方法转 让给农业界,并加强能力建设。该重 气象科技合作动念2O1 8 第5期 点领域还将提高用户了解现有农业气 象和气候产品及服务的能力,以便更 好地掌握并适当使用。还将审议《农 业气象规范指南》中的任何改进,并将 确定所有农业气象知识和能力开发T 具。包括以下专业组:能力开发组,农 业沟通和用户界面组,信息通信技术 应用组。 在工作计划讨论中,中国代表团 提议在“重点领域3:农业气象风险管 理”下增设“气候变化/变率的农业风 险”任务组,重视农业生产的气候变化 风险评估方法、技术、风险指数与等 级、风险管理措施以及成功案例研究。 中国代表团介绍了中国气象局在气候 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和农业种植结构 调整方面开展的科研和业务一 作,得 到了会议的重视和认可,经反复协商 和争取,在会议最终文件巾得到了 体现。 2.3重点工作进展 本次会议审议了上届农业气象学 委员会在各重点领域所做的T作,对 、副、重点领域联合、各 专家组和任务组的所有组长及成员的 竭诚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3.1农业气象服务与产品 在WM()一CAgM框架下,完成了 农业气象服务与产品报告,该报告对 各地区农业气象为农业部门服务的业 务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介绍了非洲、 北美、南美、亚洲、欧洲、大洋洲等区域 主要国家农业气象业务体系、业务产 品、业务技术等。完成了编写《畜牧 业、渔业部门农业气象手册》《森林火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18年第5期 险等级手册》等成果。完成了CAgM/ JCOMM联合任务小组关于天气、气 候及渔业工作报告。 2.3.2农业气象科学和技术 完成了编写《动态降尺度指南》 《统计降尺度指南》《QGIS农业气象应 用指南》等系列成果。介绍了土壤水 分观测方面的进展,以及全球农业气 象观测通量站网建设情况。建立了世 界农业气象信息网(http://www.wa— mis.org),提供在线的农业气象信息 和服务产品。 2.3.3农业自然灾害与气候脆弱性 提交了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以及 农业需求的专家组报告,对极端气候 事件、ENSO和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 影响等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完成了 干旱专家组报告,内容涉及干旱内涵、 部分国家干旱对社会经济影响和减轻 干旱影响的案例、未来气候变化和脆 弱性条件下的干旱变化趋势、干旱发 生发展的机理和防御干旱的指导素 材、在干旱综合管理计划(IDMP)下发 展新的干旱指标的建议等。编写提交 了《干旱指标与干旱指数手册》。 2.3.4农业气象能力建设 重点通过现代高效的农业气象知 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受训者对农业气 象服务和产品的理解和认知,在拉美、 非洲、印度等地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 训,召开了一系列关于GIS技术应用、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气象预测、农 业气象信息分发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 研讨会,以促进WMO各成员国提供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委员 会建议农业气象学全球杰出中心 (G—CREAM)和WMO区域培训中心 以及开设农业气象专业的大学进一步 创造和拓展培训学习机会,开设网上 培训课程并经常更新,各区域培训中 心、G—CREAM和大学之间加强沟通 联系,促进合作与交流。 上述成果中,我国周广胜、宋艳 玲、杨霏云等专家的成果在不同出版 物中均有所体现。 2.4 CAgM-18届会举办地点 会议讨论了下次届会的召开地 点。澳大利亚代表团在会议上提出了 主办2022年届会的申请。 3 CAgM-17技术大会概况 本次技术大会的主题是“农业气 象未来挑战与机遇”,主要围绕以下3 个议题展开。 3.1农业气象的挑战和机遇 本议题共有8个报告:减少气候 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挑战和机遇(加拿 大);农民如何更好地利用天气预报 (南非);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巴西);气 候智慧农业(意大利);智慧农业干旱 发展(斯洛文尼亚);全球观测大数据 在农业气象上的应用(美国);韩国农 业气象服务(韩国);国家层面气象为 农服务(澳大利亚)。 3.2农业发展的国家和区域需求 本议题共有8个报告:伯利兹气 候服务和对农业影响评估(伯利兹); 农业气象信息需求(韩国);季节气候 预测在农业上应用的重要性(荷兰); 美国干旱监测系统(美国);中国应对 干旱的农业决策和服务(中国);季节 降水预测在农业应用中的重要性(荷 兰);面对气候变化和变率的农业服 务:挑战和机遇(韩国);增强粮食安全 的农业气象要求和挑战(巴西)。中国 代表团的宋艳玲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应 对干旱的农业决策和服务,包括最新 干旱指标研发、农业气象标准框架及 我国农业服务情况。 3.3 国家需求回顾、现状与展望 本议题共有6个报告:罗马尼亚 国家气象服务(罗马尼亚);加强农业 产量和安全的农业气象需求和挑战 (巴西);农业气象新机遇的欧洲和国 家(意大利);影响春小麦质量的 农业气象指数(加拿大);基于气候适 应的农民与科学的结合(日本);俄罗斯 目前和未来农业决策需求(俄罗斯)。 此外,会议中还进行了8个海报 交流。其中,中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介绍了中国农业气象区域培训_[作。 4体会与建议 (1)继续扩大中国在农业气象领 域的国际影响。中国气象局近年来在 持续开展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 设,并依据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需求,强化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种植 结构调整和特色及设施农业服务,推 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特别 是充分发挥优势服务于基层农民 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做出了积极的 贡献,国内反响很好,但是面向国际的 总体宣传和展示力度不够。建议要充 分利用相关国际会议、双边合作以及 援助项目等机会,加大我国农业气象 科研和业务服务成果的宣传和输出力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18年第5期 度。同时建议中国气象局支持我国专 家竞选下一届农业气象学委员会 或副,并支持周广胜研究员等专家 尽可能充分参与本届农业气象学委员 会的所有活动。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 我国在农业气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持续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 能力建设。本次届会确定的重点领域 及技术大会报告更多聚焦于气候变化 以及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影 响、以干旱为代表的农业气象灾害的 早期预警和监测评估、农业气象信息 反馈机制建设、大数据应用、用户培训 等。建议中国气象局持续支持智慧农 业气象服务的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农 业气象大数据平台并开展大数据挖掘 应用,推进季节和次季节气候预测信 息在农业上的应用,尽快形成以天气 预报和气候预测为基础的无缝隙农业 气象服务能力,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形 成农业气象信息收集反馈、服务产品 按需推送以及面向用户的及时应用解 释能力,力争在智慧气象服务中不落 后于发达国家。 (3)要高度重视农业气象科研和 培训。农业气象科学和技术以及培训 一直以来是WM()农业气象学委员会 的重点领域。建议中国气象局加强与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建 立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3:程技术中 心、农业气象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开 放式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 气象专家队伍,同时也将有益于部门 内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气象科研业务人 员以此为纽带形成合力。我国在农业 气象培训方面做了大量T作,包括国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18年第5期 家级、省级和县级农业气象培训,南京 信息.[程大学的WMO区域培训等, 这些工作远优于其他国家。建议进一 步总结我国农业气象培训的经验并更 多地参与国际培训工作,一方面向国 际社会传递更多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 和服务进展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提 升中国在WMO更大的话语权,树立 更好的国际形象。 (4)强化农业气象国际型专家队 伍建设。除各会员国代表团外,此次 参会的很多专家来自于各国研究机构 和大学,农业气象学委员会也来 自于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建议中国 气象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 放式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 气象专家队伍,并为他们参与国际交 流和合作创造条件。在未来农业气象 学委员会的重点领域专家提名中,除 考虑气象部门内部的农业气象专家 外,建议适当考虑一些科研院所的专 家。建议让更多的农业气象专家,特 别是已经作为WMO农业气象学委员 会的专家,充分参与农业气象学委员 会在中国的所有活动,包括相关会议 和培训,为其参与管理组的活动提供 更好的支撑。 同时,本次届会希望推荐更多具 有国际合作研究经历的专家进入农业 气象学委员会各重点领域和专家组。 我国农业气象科技人员做了大量的科 研、业务与培训工作,许多工作都走在 了国际前列,但在国际农业气象宣传 与合作研究方面仍存在差距,迫切需 要加大农业气象国际人才培养与国际 合作研究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农 业气象服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能 力,同时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国 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