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阶级属性)

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总之,它是由马恩创立,后继者发展,以反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和群众路线等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来源

社会根源(时代的产物)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思想渊源(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

主体要素(马恩创立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具体)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法国的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康德、费希特,谢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法英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

立叶、欧文)。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是马克思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四原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3.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把握

哲学: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原意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1、黑格尔对哲学的认识: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是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庙里的神”“同一句格言”“花蕾、花朵、果实”

2、马克思对哲学的认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密涅瓦的猫头鹰”vs“高卢雄鸡”

二、世界上的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其二、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四、哲学派别的划分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将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延伸至社会历史领域,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问题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认识存在的方法

唯物主义及其流变历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物主义可以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及其划分: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可以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做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代表人物孟子,陆九渊,王阳明,“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做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朱熹

可知论:代表人物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休谟

五、物质

1、物质观:客观现实性和物质统一性

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

2、物质的唯一特性/最本质的规定:客观实在性。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3、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

4、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运动构成了一对对

立统一的关系。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时空的辩证法: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对统一。第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时空的辩证法: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

六、实践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实践活动创造了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存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观念的东西不

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既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积极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尊重

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历史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原理

社会历史趋向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到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4、人与规律的关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改造、消灭规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人可以发现、认识、利用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4)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解放思想,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5、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能动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用的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相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事物之间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相联系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之所在。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成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3)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条件性: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改变或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要尊重客观规律、兼顾客观实际。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发展的普遍性。联系、运动、发展的关系:没有联系就构不成运动;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运动作为一般变化和过程,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

动;发展又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揭示着运动的本质。发展的含义:发展就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教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实质是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交替。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与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一是前因后果,二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必然关系。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2、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

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要重视偶然性的作用,把握有利于事物的发展机遇。

3、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区别,但又有联系,相统一。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现实性只有在可能性中实现,可能性是尚未展开,尚未实现的现实性,可能性以现实性为前提。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要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向好的现实相性转化。

4、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本质与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假象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相互区别。它们分别揭示事物的外在与内在,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丰富与稳定、多样与单一。二者又相互联系,统一不可分割。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是本质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表现。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要从现象到本质并到更深刻的本质,达到客观真理。坚持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5、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区别。内容和形式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侧面。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第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和无内容的形式。第二,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包括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为新内容服务,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和反对形式主义以及形式虚无主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其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意义:为人们提供了处理或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方法;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发展

3、同一性规定的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结,同时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发展。因此,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矛盾与和谐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是矛盾的绝对统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和谐的本质

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矛盾群中又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

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会转化为他物。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在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级点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

定观。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揭示了的客观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中思维发展的规律,它的丰富内容成为科学的认识方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法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统一。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1、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

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只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4、唯物辩证法的意义:从宏观上把握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细微分析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

(三)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有:“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办法;抓住关键,看主流的办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办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的分析具体的情况。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原理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归纳和演绎的关系: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归纳不能摒弃事物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演绎不能充分揭示事物本身的多样性,需要分析归纳支撑。人们的认识就是在归纳和演绎的交互作用中,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步步深入。

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通常被看作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运动。但综合决不是机械地拼凑,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抽象与具体:具体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感性具体,即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它是思维过程的起点,但这种感性具体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对事物整体的混沌的认识。二是理性具体,即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具体在思维中更深刻地再现。抽象作为思维方法,通常是指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属性、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二者是方向完全相反的思维过程,但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一方面,抽象规定是理性具体的基础和逻辑出发点,没有对事物各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就没有客体整体在思维中的人明晰再现;另一方,理性具体又是抽象规定的目的和逻辑终点,没有理性具体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客观现实本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逻辑则是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等。所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指人的思维的逻辑进程或理论体系的逻辑行程,与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人类认识发展历史过程是相一致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再现则是“修正过”的历史,是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把握,更能深刻地反映历史。

(二)科学思维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思维方法的关系: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在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事业开阔、胸襟广博、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

历史思维能力: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能力。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辩证思维能力: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创新思维能力: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底线思维能力: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好的结果。提高底线思维,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加复杂,把挑战看得更加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