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不为美

美不为美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之面妆

传统文化中女性作为一群受约束的群体,她们的活动范围、娱乐活动是有限

的,同时处于弱势的她们也是男性的附属品,为了在父系社会中得以生存,女性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理由来加工她们的容貌,使自己能够通过把握男人来把握自己。所以女性的妆扮、饰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熟知的花盆底、杨柳腰、贴黄花、樱桃小口、卧蚕眉等这些特色,都是我们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面妆这一类来探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面部化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时期面部的装饰主要有三类——绘面、文面、面具。

据考古推测面具可能源于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巫术祭祀等,并且从出土文物来看,面具一般造型古怪、恐怖,可见面具的作用一般是恐吓,我们所熟知的兰陵王就是由于面容阴柔而戴面具杀敌。这样面具主要就是凸显丑与怪,而面妆是一种美的体现,所以它与面具的联系并不大。

文面应该是由绘面发展而来的。但是当人类趋近文明时,文面渐渐又被绘面所取代,文面这种行为在中原文化中演变成一种惩罚,通过区别来使人异于常人,这种取代可能是因为规矩的出现,也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因为文面是不易去掉的,当祭祀或娱乐活动结束,回归到正常生活时,需要呈现另一种生活状态,这时简单易洗的绘面就会被广泛使用。我们可以通过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楚地文化对比看出,只有楚地文化还保留着“披发文身”、“黑齿雕题”,在现代,非中心文化地带,文面仍保留它原始的作用而存在——比如独龙族。

所以当社会不断发展时文面的使用范围就会缩小,然后由绘面演变为所谓的面妆。

绘面是缘何产生的,从原始社会来看绘面并不是单独出来的,它是属于绘身这一整体的,据我推测绘面有可能是为了服从整体统一才出现的,也许最早面部是不装饰的,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图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人面虽未涂彩,但在代表人体的陶瓶腹部,则以黑彩画出了三横排由大致相同的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而在青海乐都出土的两件彩绘陶塑人头壶,脸部与瓶身都布满图案,若是有年代前后的话,这一证据应该就是比较可信了。后来由于服饰的出现,慢慢的绘身反而被淡化了,只留下面绘面这一部分了。

绘身最早可能是源于生存状况的恶略,一方面蚊虫繁多,为了防止叮咬,就会给身上涂一些药草,或是为了捕获动物,进行身体上的伪装,另一方面在宗教祭祀的活动中,为了娱乐或者庄重的必要来装饰自己,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绘身的起源都是来自人类生存中的社会实践,是带有功利性的。所以美的起源并不是一开始就来源于艺术和欣赏,在人类发展的低级阶段中,生存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所以马克思说美来自于生产劳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社会文化与面妆

原始社会中绘身(绘面)的原料主要还是植物、矿物颜料,花纹也主要是一些比较简单但赋有神秘意义的图案。到了周朝,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出现,都丰富了面妆这一部分,出现了眉妆、唇妆以及诸粉、面脂、唇脂、眉黛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化妆史从这一时期才真正开始。

周代尚礼,这一时期的妆主要还是以素雅庄重为主,以粉白黛黑的素装为主。这时期粉还是以米粉为主,分红粉、白粉,脂还不是后来所说的胭脂,而是以动植物油为主,分为唇脂、面脂,面脂无色,所以脂粉经常连在一起。但从地域上来看,还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从诗经可以看出,这里的美女大部分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另一部分是楚地文化,通过楚辞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一个个朱唇青黛的美女。可见面妆在发展中还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中孔孟轻色,老庄自然,而楚地文化浪漫,还带有强烈的原始宗教色彩,这些都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了一些影响。

秦代是大一统的时代,是一种张扬的性格文化,宋人高承曾在《事物纪原》写到“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一般面妆的风格都是由上层妇女引发的,所以可见,秦朝的妆容应该是浓妆艳抹式的。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采用黄老思想,也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并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文化,这就把理性的精神和浪漫的色彩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气息,这无疑会对女性美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妆方面,胭脂日益普及,开始大面积盛行红妆,花钿与面靥也趋于成俗,眉妆也出现“大气磅礴”式的眉形。汉末恒帝时,由于国力衰颓,京中妇女一度流行愁眉、啼妆,这种愁苦之态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民族融合,文化交杂互融,儒学出现危机,玄学引领风潮,加上佛教的传入,此时文化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面妆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量的奇思妙想产生,这是一个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代。

隋朝年岁较短,且由于初得天下,法制较严,对妇女的装饰也有所规定,对面妆的发展有所限制。

唐代繁盛,社会文化生活也处于奢侈之态,以浓妆为主,造型各异。鼎盛的文化下,面妆的发展自然达到了顶峰,并且每一时期都有其流行风向和坐标。

五代十国处于一个转换的时期,南方各国虽有战争,但经济文化上仍有联系,上流社会的女子仍保留晚唐的奢靡,而下层妇女则转向玲珑秀气之美。

两宋之际,程朱理学成为主要思想,文化上趋于保守,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女性妆容改为端庄、素雅之态,以薄妆为主,元金辽时期汉族女子主要沿袭两宋,异族人有其自身的妆扮,如“佛妆”。

明清时期,出现了“阳明心学”“心学异端”,一反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情

欲开始上升,三寸金莲成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审美从头转向脚,面妆就趋于清淡简约了。

从历史上面妆的发展过程来看,化妆已不仅仅是化妆了,它是一种社会文化内涵的外部展示,它反映着一个时期的审美,同样也反映着一个时期的精神内涵,它像一种无声的文字,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特色,同时也诉说着女性“求生”的发展史。

三、面妆发展的其他因素

1、宗教的发展对面妆的影响

秦汉之际,道家炼丹盛行,秦皇汉武就曾派人四处求仙问道,这时,炼丹术的发展,再加上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从“夫铅华所以饰容”等文献来看,此后,铅粉成为面妆中的必需品。

唐朝受西域佛教文化的影响,按照印度的习俗和理念,认为在额头上点红、贴花是智慧的象征,寓意吉祥,取圣洁之意。著名的有梅花妆、鸦黄。

2、战争对面妆的影响

胭脂是由红蓝花制作而成,红蓝花产自西域,汉代与匈奴之间多次厮杀,也正由于这种非和平式的交流,使得两地文化得以传播交流,胭脂的制作技术得以传入中原。史载,红蓝花由张骞带回,由于此花产自焉支山,所以由它制成的的化妆品就称为胭脂,以至于在霍去病先后攻下祁连山、焉支山后,匈奴人说道“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3、男性观念的影响

“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花子”;汉武帝时,让宫人扫八字眉;“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卫悦己者容。在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存在,诗词中“淡扫蛾眉朝至尊”“画眉犹自待君来”,男性在此基础上自然获得了一种优越感。于此也可看出,面妆的最大推动力来自于男性的审美,女性一方面享受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方面从男性那里索取应有的回报。

4、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化妆的影响

从记载来看,化妆品的制作并不简单,它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它的程序多繁杂并且精细,很多制作工艺和配方记载于《天工开物》、《外台秘要方》、《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说明化妆也带动了医药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发展,可见美也是一种技术的推动力,伟大的妇女们在她们的领域中不断地开拓也促成了中华文化多方面的发展。 四、面妆中的奇思妙想

相较于现代化妆,我只能感叹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妇女们卓越的智慧,不

管是面妆的种类还是配方的制作工艺,女性在她们仅有的范围内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我们在这里通过对眉形的变化来感受一下古代女性的奇妙想象,先秦时蛾眉似蚕,而且还经常在其下点缀小点比作蚕卵,至汉代,贵族女性就开始别出心裁,“长眉连娟”、广眉“四方且半额”、“八字眉”、“惊翠眉”、 卓文君的“远山眉”,还有著名的愁眉,如白云出岫,这种眉形与自然眉形差距较大,还要剔去原有眉毛。到了唐代,杨贵妃的柳叶眉,阔眉,以至于还有尾部分叉的“分梢眉”,到了晚唐,在面妆上更有惊人之举,即“高髻险妆,去眉开额”,她们不仅把原有眉毛剃光,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额前的头发也剃掉,让发际线上移,这样额头一下子就宽广了,最后再描上短粗浓重的飞蛾(似翩翩欲飞)眉影,这种眉妆初时很火,从宫中传至民间,但是唐文宗实在看不下去了,以“甚乖风俗”为由下令禁行了。可见女性在化妆上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她们的妆容来源于对自我的开发和确认,通过化妆来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在美的体验中享受自我精神上的追求,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可,她们不能享有男性在社会上应有的权利,但她们仍然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开辟自己的战场。

她们自由的想象、自由的发挥,展示她们那袅娜、秀美、魅惑、端庄的姿态,多姿多彩的创新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我想文化发展也许就在那不经意间的回眸一瞥,就在那执手相看泪眼的一别,就在那举案齐眉的一瞬,就在那西窗剪烛的一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