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霞
(鹤壁市委党校,河南鹤壁458000)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农”问题的解决,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其中蕴涵循环农业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必须从发展理念、建立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政府(政策)扶持、培训新型农民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循环;资源;环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节约
。农业作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
再利用、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以减量化、
资源化为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
“资源-机制,调控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将传统
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1发展循环农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生态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环境保护目标,要求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循环农业,能够有效地保持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断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1.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民就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
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实现农产品生产、
化,使普通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是产
或业化的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
“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1.3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方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我国农业长期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农业化学物和沉淀物对地表、地下水的污染,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资源
“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的保护,它按照
益、可持续、环境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提
供坚实基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在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遏制了过量施
土壤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了耕地污染、
质量下降,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
养业产生的废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
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
,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
改善。
2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用量、人均耕地、人均森林面积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40%和20%,农业资源禀赋较差,农业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趋明显。与之相反,我国农业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不高。我们在为“用世界上9%的耕地养活22%的
“我们用了世界人口”而自豪的同时,往往忽视了
2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30%的化肥、25%的农药
的事实,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和25%的灌溉水”
高普遍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之一。
2.2我国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目
(2003年我国前我国普遍存在化肥施用用量超标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水平为357kg/hm2,是美国的4倍,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g/
利用率低(目前我国N肥hm2的化肥使用上限)、
当季利用率为30%,P肥和K肥分别为10 ̄20%和35 ̄50%,低于发达国家15到20个百分点)等,农药施用过量(2003年全国平均水平为
品种失衡(2003年我国杀虫剂、杀菌117kg/hm2)、
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比例为2:1:1,而发达国家使
利用率不高(我国农药利用比例通常为2:1:1)、
用率很低,约70%散落于环境中)等问题。此外,禽畜粪便的大量产生(2003年我国禽畜粪便年产生量超过20亿t,是当年工业废弃物的2.7倍,和无序排放,其中的COD排放量接近全国工业废水中的COD排放量,总N和总P的流失量超过化肥流失量,成为威胁我国农业和农村环境的最大污染源之一。
2.3我国农业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以农作物秸秆为例,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常年维持在7.2亿t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其中6.0亿t以上属于适宜饲用秸秆,事实上2003年我国秸秆的近50%被直接燃用,用于饲料的秸秆不到总量的1/4,按照农业部的说法,仅此就节约
粮食4350万t。
2.4我国农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和农民综合素质较低。我国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重点支持不够突出、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不足;针对广大农户迫切需求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少、支持不稳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新的合作方式刚刚起步,这些都束缚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资料表明,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我国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占37%,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缺乏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营方式,难以较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
因此,以上问题都要求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两高一低”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3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路
3.1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要把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3.2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
产业化、生态化的循环农业农民,为发展现代化、
经济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
有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
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3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形成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
3.4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法
受益者补偿机制。律法规体系,建立污染者治理、
3.5建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重点加强对节能、节水、生态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农村和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程鹏
-1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