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张海滨(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需要,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高校要着力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等方面下工夫,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47(2009)10-119-02
【作者简介】张海滨(1974-),男,福建东山人,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把“企业组织中集体学习能力,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1]
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能的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了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并成为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培育、增强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要素,得以和世界各国企业相抗衡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它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其特性可归结为价值性、独特性和延展性。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的借用,是指大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重要的能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对用人单位具有可信的、独特的吸引力,而且也是大学生在就业后服务用人单位事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素养和人格品质。思想素养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的思想情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品质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二是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包括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先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这些基础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
[2]
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锻炼和培养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的看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企业对应聘者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看重。三是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学家斯金纳曾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就是自学能力。大学生只有自学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创新能力关键是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赢得竞争优势。创新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持续表现出创新意愿和创新倾向的习惯性,坚定的自信、坚韧的毅力、开放的思维、顽强的意志等都是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心智要素,也是创新素质的构成要件,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当前,高校要通过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需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稳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最大程度地帮助毕业生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9年的就业形势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我国宏观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
[3]
增加52万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会持续增加,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仍会长期存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在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对于高校和毕业生自身而言,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上下工夫。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120・
的关键阶段,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体现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试金石。因此,高校要把教育质量摆在重要地位,通过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上水平。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
[4]
任务、新使命。从全球发展态势看,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我国国情看,在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下,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但是距离人力资源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学科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及时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工作岗位,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5]
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
(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核心就业竞争力中居于主导地位。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都十分看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要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体系。要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把诚信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宣传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切实杜绝考试作弊、伪造求职履历、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行为。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弘扬大学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活跃社团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才干、磨练品质、服务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以职业规划为动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般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使在校大学生为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明确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为战胜艰难险阻提供前进的动力。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各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准确地定位
学工・就业
自己,把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选择适
合自己的职业。第三,要引导大学生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后,要引导大学生把发展规划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为成就辉煌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要坚持面向产业经济、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坚持文理兼容,优化课程设置,改善学生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结构。其次,要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到用人单位之后,企业往往需要投入高额的费用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不仅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而且也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强化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为社会培养职业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第三,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办学。要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预就业”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四)以创业教育为抓手,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要以创业教育为抓手,努力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扩大就业视野。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其次,要为大学生提供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要通过深入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活动,策划职业能力提升计划,举办各种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模拟面试和职业技能大赛,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第三,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要采取有力措施,主动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推动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打造的系统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与实践操作的创业平台,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创业。参考文献:
[1]朱国庆1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研究[J]1经济师,2006,(4):161-1621
[2]李开复1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J]1职业技术,2007,(21):28-331
[3]周济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1(2008-12-03)[2009-09-01]1http://www1moe1gov1cn/edoas/website18/15/info12282828115023151htm1
[4]李化树,黄媛媛1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使命[J]1未来与发展,2008,(2):50-541
[5]沈超,郭鹏1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1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