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吴 浩 (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提高了国际地位的同时,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环 域了如指掌,而且善于发现适当的作案机会,往往能够以 合法经济活动作为其犯罪的幌子。由于这些犯罪分子是在 一定经济领域中实施犯罪活动的,因此为其提供经济犯罪 媒介的单位同样是构成经济犯罪的主体。可见,经济犯罪 的主体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然而,单位经济犯罪所涉及的 金额和产生的社会危害性较自然人更为严重。在经济领域 境。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同样出现了与社会发展相悖 的社会问题——经济犯罪。经济犯罪特点突出,发展速度 迅猛,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针对当前经济犯罪的 面纱下,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犯罪活动都在这无形的保护 层下看似合法地进行着。因此,经济领域这些法定犯相对 于自然犯而言有显著的隐蔽性。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利用高 科技进行犯罪已成为本世纪经济犯罪发展的新趋势。经济 特点,建设全面的经济犯罪的社会防控体系迫在眉睫。 关键词:经济犯罪;特点;预防 犯罪的智能化特征更将导致经济犯罪的隐蔽性。因此。经 中图分类号:DF7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8—8881(201 0)02—01 84—02 济犯罪同时被人们称为“高科技犯罪”。高科技对于犯罪嫌 疑人而言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隐藏措施,同时对侦查人员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随之而来的社会 素质提出了挑战。 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成为高科 (三)突显国际性 技犯罪的阶下囚。科技与网络犹如一剂强心剂,大大的提 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国际政策已具雏 升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但同时由科技引发的经济犯罪 形,势必出现经济犯罪的国际化,计算机等高科技使跨国 也的确令人瞠目结舌。高科技被引入经济犯罪的领域,由 犯罪已打破了传统地域的空间,跨国性已成为新世纪经济 于多涉及专业领域,作案手段相对隐蔽,给侦破案件带来 犯罪的主要特点之一。计算机犯罪呈国际化趋势,鉴于互 极大的困难,因此对侦查人员素质要求相对提升。 联网具有“时空压缩化”、信息传输量大和速度快的特点, 国界和地理距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如同虚设。各个国家在 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 分享网络给他们带来极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遭受不同 一、(一)社会危害性严重,涉及领域广泛 程度经济犯罪的侵袭。因此不论是犯罪的方式方法,还是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存在 犯罪的涉及领域都会较先前的经济犯罪有根本性的变化。 制度缺失等因素,导致经济犯罪的案件越来越多,作为市 在交通便利和通信发达国际环境中,跨国的经济犯罪不断 场经济背景下的非常态经济行为,经济犯罪是行为人基于 增加,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存有潜在的威胁。 敌视、蔑视法律规定的反社会行为,对市场经济整体利益 造成了实质危害。近年来,我国经济犯罪的种类和数量不 二、经济犯罪的成因分析 断攀升,给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 (一)利益是强大驱动力 《刑法》分则共有1O章,350个条文,分则共有440之 马克思经典的描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大 多罪名,就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而言, 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利用;有20% 78条规定了104个经济犯罪罪名,并且七次刑法修正案 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 有六次对本章罪名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订。经济犯罪主要涉 100%的利润,它就可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 及金融、走私、知识产权、税收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段话也给了我 领域。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经济犯罪,同时还包括《刑法》中 们一个启示:高额的经济利益为经济犯罪埋下了伏笔,经 的第五章《侵犯财产罪》和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依照这样 济利益是刺激人们的物质占有欲根源,从而引发了经济犯 罪。尤其对那些道德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拜金主义思 一个统计的说法可以看出,经济犯罪在犯罪学领域涉面极 为广泛。 想严重的人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就狭义的经济犯罪而言,其社会危害性相对于自然犯 利益是一种驱动力,同时激发人们潜藏的贪欲,当人 罪而言比较小,但是由于经济犯罪容易引发链锁反应。因 们从事于经济领域时,无法抵挡金钱的诱惑,就会向其伸 此,由经济犯罪引起的抢劫、杀人、绑架等其他刑事犯罪, 出腐败的双手,一步步堕落,最终成为阶下囚。因此,加强 动摇了社会稳定性的同时也加剧了贿赂渎职等腐败现象。 教育,提高社会各阶层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同样是在高速 由此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尤其严重,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 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预防经济犯罪的有效途径。 会形成巨大的重创,而且对社会稳定性及公民都会有一定 (二)经济法制建设不健全,执法部门间配合不默契, 程度的威胁。 力度不足 (二)作案手段智能化,隐蔽性强 西方主要国家的刑事法律规范中,几乎无一例外的规 由于经济犯罪多涉及专业领域,所以犯罪的主体多数 定了对经济犯罪的惩罚,并且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现 是在这些领域中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他们不仅对于专业领 象,出台了相应的法律规范。相比发达国家对于经济犯罪 的立法速度和执法力度,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确实 收稿日期:2010-01—24 作者简介:吴浩(1980一),山西大学法学院2007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比较落后与缓慢。我国经济犯罪的立法涉及的领域不够广 泛,意识还有待提高。无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 必严、违法必究便是无稽之谈。尤其在执法过程中,各部门 之间的相互配合更是纸上谈兵,各部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懒惰风”仍然存在,社会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因此依法 标本兼治的目标。在分析我国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围在处理经济犯罪案件中所应坚持 和贯彻的刑事政策,即要坚持“宽严相济”和“抓大放小”的 刑事政策,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法治”是治标, 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率,而“德治”则是针对本,从根本上 治国仅靠单一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要全防全控,建立一个 网状的防控体系。 预防经济犯罪。因此,对于公民尤其是涉及经济领域的工 作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不定期的法律宣传活动显 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完善的经济犯罪控防体系 我国法制建设的滞后和行政管理水平无法适应经济 发展的脚步,是经济犯罪猖獗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在现 阶段,我国应当加强法制建设不可一蹴而就的战略思维, 审时度势并建立长期有效的经济犯罪评估机制,深化法制 建设是减少犯罪,尤其是减少涉及专业领域的经济犯罪的 先决条件。法制完善,刻不容缓。 (三)经济制度结构变化为经济犯罪提供了必要的社 会环境 经济犯罪是各种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当然产物。因 而,防控经济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需要多种控 防力量、手段和层次共同发挥作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 打防结合”是犯罪综合治理方针的要义,构建我国经济犯 罪的防控体系也应坚持这一方针。鉴于经济犯罪手段多样 化,技术先进化,隐蔽性的特点,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防 控体系是解决经济犯罪的必要措施。 由于经济犯罪涉及范围广泛,因此企业经济活动的规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旧 的管理体制受到冲击,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难以 发挥强有力的控制作用。新的管理体制正在建立之中,但 要健全和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一个较长的 章制度对于作为经济犯罪的主要主体之一的单位而言是 防范经济犯罪的关键。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未达经济 犯罪标准的行为人而言是一种提前的教育与惩罚。企业规 章制度对于内部违规行为的自我消化,不仅能够减少司法 部门诉讼的案件数量,而且顺应了当前的对于犯罪惩罚用 感化、教育和企业规定处罚的标准对行为人进行社会矫 正。 时期内,两种管理机制并存而又冲突,由此形成许多管理 上的漏洞,给犯罪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见,经济 体制的变革以及在两种经济体制接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为经济犯罪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竞争是商品生产的内在动力,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 要求。而不正当的竞争引发的犯罪行为的主要表现就是在 (三)加强政治意识。建设国际化高素质的侦查队伍 政治、经济和法律是一个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三个因 《刑法》中的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更深 层次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凡此种 种变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过分注重物质利益和极端的个人主义。这两方面也恰 恰是人们走向经济犯罪的致命弱点。 三、经济犯罪的预防对策 素,相辅相成,在一个由三者相互维系的平衡体系中互相 支持,促进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 法律的存在,同样不能一味维系平等与公平而无视政治因 素,当然,任何一种社会的发展的都是以必要、合理的经济 条件为基础的。由于经济犯罪的手段隐蔽性强,对于办案 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给案件的侦破也带来不小的阻 碍。鉴于经济犯罪国际化的特点,加强各国之间合作并通 过国际条约抑制国际性的经济犯罪十分重要。因此,在侦 查的过程中,提升办案人员对政治、法律和经济各领域的 认识,建设一支全方位、高素质、国际化的,具有中国特色 的专业性的刑侦队伍势在必行。 经济犯罪作为一种商品社会的必然现象,固然是一种 恶,但其在危害社会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种我们不得不承 认的推动社会进步或发展的变革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一)健全经济犯罪的法制制度,加强监督教育工作, 促进各部门间的相互合作 犯罪预防,法制建设是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 一是健全的法律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必要因素。 有法可依是法律实施的前提,加强法律建设,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精神借鉴西方经济犯罪方面的优秀成果。从 而加深对于经济犯罪的认识层面。 二是利用刑罚这种最具惩罚性的强制措施的威慑力, 泉和动力,而犯罪现象也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当前我们的 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就是正视经济犯罪并尽力将其操控 在社会可忍受的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通过刑罚适用的实例教育公民远离犯罪。加强法律宣传力 度,特别是提升涉及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对于经济犯罪的 认识。法律宣传绝非仅是立法与执法部门的任务,促进各 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将法律宣传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部分, 这样就会将经济犯罪扼杀于萌芽状态。 【1】李4 ̄5x-,龙绪伟.浅析经济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U].法 制与社会,2006,(19). 在分析经济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控制经济 犯罪需要依靠法治,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德治。“法治”与“德 治”从不同的层面调整经济主体的行为和思想,最终达到 [2许章润.21犯罪学f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I3】高爽.当前经济政策背景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对策Ⅱ】.中 国人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