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网上整理了有关珨瑚候王(王审知)也叫“公太菩萨”的介绍(仅供交流学习)

在网上整理了有关珨瑚候王(王审知)也叫“公太菩萨”的介绍(仅供交流学习)

来源:意榕旅游网


在网上整理了有关珨瑚候王(王审知)也叫“公太菩萨”的介绍(仅供交流学习)

2015年06月23号,农历五月初八,长汀县河田镇余地村石桥头举行的十三年一度的“迎公太”(珨瑚候王)活动。

“迎公太”是一项主要由长(长汀)连(连城)十三坊迎请“公太老人”的轮值祭神活动,一年一村,由来已久。

马古头“珨瑚公”庙因文革破四旧几乎被毁,1999年重修珨瑚庙,塑神像于主神龕内,即明确为王审知。其参考神像系福州鼓山湧泉寺内祀奉的“闽王”王审知,今十三坊每年“游公太老人”时,有关祭祀文与联皆认指王审知为神主。

珨瑚候王,即五代十国①时创建闽国的“闽王”王审知,长汀人称白马公王。在龙岩长汀、连城两县交界处的“河源十三坊②”轮流祭祀珨瑚候王,当地人将珨瑚候王尊称为“公太”,而“公太”一词在闽西客家地区即为祖先之意,因此,十三坊轮流奉祀珨瑚候王又被通称为“迎公太”。

“迎公太”的活动每个区域集体举办一年,以十三年为一个轮回,举办的十三个区域集体亦有“河源十三坊”之说。从明代中叶起,便有了十三坊轮流祭祀珨瑚候王的活动了。十三坊中最早参加轮流祭祀珨瑚候王的姓氏,据说都是王审知当年从河南固始带来的姓氏,所以有福建人的祖先在河南一说。

河源十三坊人最崇敬的“闽王”——王审知,生于公元862年,逝于公元925年,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入闽至去世,在闽共39年,其中主政29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

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对当时福建的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促进福建、福州历史上第二次飞跃的君主,故后追封为“闽国皇帝”。

宋太祖开宝七年被称为“八闽③人祖”唐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起义。王审知兄弟三人投奔王绪起义军,随之入闽。由于王绪滥杀将士,引起了兵变,将士们推举王审知兄长王潮为帅。后来,王审知接受唐朝廷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他治闽的29年间,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发展。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全忠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王审知承父兄遗业,仁政建国。常骑白马,故称之为白马公王。当地人神化其为“蛤蚧”投胎,故名珨瑚候王。

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王审知整顿吏治,用人唯贤,重用不受馈赠的贾郁、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当时在外地任职的翁承赞、王倓、徐寅等纷纷来归,王审知都予以礼用。王审知为了防御外来侵犯,在子城外筑罗城。王审知还在福州大兴“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④,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垦荒,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又兴修水利,扩浚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等;鼓励农民种茶,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福州鼓山的茶叶还被列为贡品;重视商业、外贸,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还撤除关卡,免除苛税,由是贸易额扩大,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两度扩大福州城池;笃信佛教,主政时兴建或修复的佛寺达200多座;还铸造金铜大佛,用金字缮写四藏经送入开元寺等等。

河源十三坊人民,对王审知再造之恩,感恩不尽,议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以隆重典礼,逐村轮流纪念他的诞辰,并合建起“珨瑚庙”,规定初一出案到庙建醮,初二则出入双方福首交接,故名“二月二”。珨瑚庙位于连城县朋口镇马埔村,建于明英宗正统(1436~1449)年间,占地700余平方米,属斗拱梁结构,飞檐翘角,雄壮肃穆,是目前连城县保护得比较完整的古庙。是后人为纪念“公太”王审知而兴建,后发展为王审知居住地。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公太“金身”在经历了一年的外在祭祀后,回归居里珨瑚庙居住两天,称之为“入庙”。二月初二让十三乡和邻近乡村的人去顶礼膜拜,而后在二月初三再被下一轮的集体(河源十三坊之一)承接出去进入下一轮的祭祀,乃称进公太(又称入公太、出庙)。在将公太迎进村落后,就轮到没家每户单独的承奉公太了。届时,每个轮到祭祀的村落将根据自己集体单独具体人口(户数)情况进行统计,然后分配给每家一个承奉的天数,小的村落也许是一户人家承奉数日,而大的村落则可能是数户人家承奉一日。承奉的顺序以抽签为准。承奉的日子需供奉公太及广泛宴请自家亲朋好友。

参考传说一,在唐朝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內乱,大举入侵。太宗李世民遣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未几,颉利又再入侵,到达渭水便桥,並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於是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战。颉利要太宗交出一半天下,在作战中逼得太宗催马跳入河中,奇怪的是,这马却不会沉入水中,原来是这匹马的四蹄下都有一只纯青的青蛙托着,這時唐朝大军亦陆续到达。颉利见唐军军容鼎盛,以为无隙可乘,于是与太宗议和,随即北归,此即为历史上的“便桥会盟”。太宗事后方知,这匹马的四蹄下纯青的青蛙,即是太宗身上纯青的玉蛙所为,太宗即封玉蛙为“珨瑚侯王”。[珨音“há ”,瑚音“hú ”,“珨瑚”者,玉饰也《康熙字典》]。

“便桥会盟”是历史,其中故事自是口头文学,远古传诵至今,也只能是民间传说而已,至于为何北方的传说会来到福建而成为闽西地区百姓中信仰的神灵,“珨瑚侯王”又

是如何成了被雕刻在同一根木头上的三尊神像(其真身倒有些象长汀县涂坊乡涂、赖、龚三姓雕刻在同一根木头上的祖先神。传说中该神原是金铸,被盗后,改木雕)。这些则无法考证。也许是客家人南徙的佐证,其实,也无须考证,百姓崇拜,自有其崇拜的理由,最起码,老百姓是崇拜正义的,我们只当“珨瑚侯王”是正义的化身即可。

注解:①: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也称为“五代”。普遍认为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一历史时期。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襟、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署、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为“十国”。②:河源十三坊,即十三个村社,基于族谱、姓氏基础上而形成的区域,大都以村庄为单位(现在包括河田镇、南山镇、涂坊镇等等村庄)。③:八闽,为福建省的别称,具体原因有多种,其中普遍认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汀州、延平、邵武、泉州、漳州”共八路,明改为八府,因此有八闽之称。④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资料来源网站1,http://tieba.baidu.com/p/2276891781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dcf07010120ua.html

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e0O-Dtb7LMHtQ7YWOlO8nyH2YaRigpKC6H-s3zxn8QjREmwdgI7T_ygyKA8-nLrBLgWh3hyd5haa6NVllgcUK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