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推行教学改革、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必须以反思性教学理念指导教学,以有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增强教师“道德感”为突破口的教育新理念。反思性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尝试。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反思性教学是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以“学会教学”、有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增强教师“道德感”为突破口的教育新理念。拿一句电脑操作语言来说:我们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绝不能做一个教书匠,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在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前提下,反思性教学的本质“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不失为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尝试。本文结合自身实践作如下总结。
一、反思性教学目的是的,它既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又要教教师“学会教学”
学会学习是学会教学的出发点,学会教学是从根本上解决学会学习中的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简言之,如果不能不断地学会教学,那教师就不可能不断地教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点有别于操作性教学
中单一的教学目的。例如,高三生物的复习课一般来说是教师从头到尾将知识体系理一遍,再讲些例题,但学生并不爱听,他们觉得教师讲的都已懂了,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到位。可先让学生看书,再让学生自己复述;或者学生看书后,教师出题,共同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讲解一个例题,总结需要复习的有关内容等等。总之,先让学生暴露错误,并从学生的错误中确定本节的复习重点,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二、反思型教师普遍相信布卢姆倡导的一个教学准则,即:“如果一个学生真正掌握了什么,那么他应该会运用它”
反思性教学策略大多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行动研究等的要求设计的,教学策略因“势”制宜。我们在研究中采用了一种“变通运用策略”,旨在于发展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它的基本步骤是引解“基题”、规律成“象”、练习巩固、基题变通和编写习题。后两步的实现由简易题先开始,特别是刚开始时编题较为困难,慢慢地形成一定的思路,选择题、实验题、推断题和计算题各种题型均可。例如,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后,给学生几分钟,回顾其中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设计的精妙之处,可随后出一道诊断性练习题诊断与巩固生物学思想方法掌握的情况。
我们在生物课上尝试“学生编题教学法”。(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的正迁移;(2)编的题“甄别真伪”的较量过程是印象深刻的,既有利于夯实“双基”,又有利于长时记忆。编题可在新授课也可在复习课中进行。这对强
化教师教学的策略意识,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起着良性循环作用。 三、反思教学过程是教师施教的中心环节,授好课是教学实践合理性在课堂中的具体化
1.更新备课理念,加强课前阅读,发现问题,以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操作性教学阅读预习是看学生自觉,而反思性教学则创设课前阅读环境,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如近几年,“非典”、禽流感等接踵而来,在学习“病毒”时,课前让学生带着最想知道的问题阅读有关内容。如:“禽流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吗?我们对患有禽流感的鸟类基本上是采取捕杀,我们有权利这样做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解题时的审题能力也大大提高。
2.引入新课,创设问题,即时反思并调整存在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引起悬念,这是一种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时,刚开始我是打算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见到的一些关于植物吸水、失水现象来总结相关的知识,但是后来经过反思,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太妥当,一是这种依据平时的记忆总结出的知识太过抽象性,不容易为所有学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可能在平时根本就没有留意过这些关于植物失水和吸水的现象。因此,我决
定在课堂现场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的演示实验,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直接观察到这一现象,并且这种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的方式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沿着教师架设的探究桥梁到达认知的彼岸,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探究思维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和谐发展,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向教师提出新的问题。
3.反思小结,查漏问题,及时总结教与学的情况,提高教学水平 反思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但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不可否认有不利于因材施教的一面,群体教学使一部分学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吃不了”,而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写“反思日记”把问题跃然于纸上。让学生每节课后或作业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在“学生反思日记”上。一般的问题由学生的“小老师”解答,有的干脆固定“结对”进行帮教。教师定期地检查“学生反思日记”,并把这些记录分类整理成“教师反思日记”,提出解决的办法,如集中讲评、个别辅导、即时讲、延时讲等。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对症下药”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四、反思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质量或效果所作的测量、分析
和评定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我们在研究中针对学生而言的教学评价作了反思。通常给予学生的评价是教师给的分数或是作业的评语,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定。我们试图改变这种情况,让教学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 在高二会考复习临近结束之际,我们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其特殊性在于试卷来源与评价方式。先给每个学生发三张8开白纸,要求出一份会考模拟卷,时间是一个星期。教师对出题的深广度、题型、数量、分数分配以及书写作了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出的卷子“珍藏”好答案,出的卷子给谁做采用“抓阄”的方式确定,还得负责批改、评分和讲评工作。试卷上必须写明出卷者和答卷者的姓名,最后交给老师过目后“存档”保管,给下届同学做榜样。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试卷的不可预知性和带点神秘的操作模式给了他们一种期盼,因此特别认真地投入出卷工作。有的学生选自己平时错的题,有的一本又一本地找参考书,力求题目新颖,虽然水平不一,甚至错误,但精神可嘉,至少他对自己编的试卷中每道题的解法基本掌握,因为一旦对方有错,他还有讲评的义务。看来,来自于同学的评价比教师的更有激励机制。我们感慨教学确实不只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学习反思,学会反思,并影响我们的学生,这样就会改进我们的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提高教育效率。让我们“带着理念进课堂,
伴随反思出课堂”吧! 参考文献: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广东省恩平市郁文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