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爱国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爱国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意榕旅游网


爱国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鹅鸽天建康上元作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赵鼎〔1085-1147〕,宇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 〔今属山西〕人.与李光、李纲、胡锭合称“南宋四名臣〞. 赵主要从政,也能词.有?得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 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四库全书 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 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今存 词45首.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 关之思.

2 o

根本解读: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比照,抒发了强烈 的黍

离〔国破家亡〕之悲.〔主旨〕

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 天已经来到了.“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用轻灵 之笔写深沉的感慨.“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 字含义.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指漂泊他 乡异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反抗金 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 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 令人心酸.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下片紧接上片的意脉:“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

云飞.〞这就是变乱之前“全盛时〞上元的情形.当时的上 元非常繁华:“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卷六〕 但是作者在此避实就虚,对这些繁华情景,不作具体描绘.

“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弄〞、“流〞二字很能传 “花影〞、“月辉〞之神,开平的气氛已呈现出来了.“水

精宫殿五云飞.〞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 对过去的太平之象的表扬渲染,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

?不能

这样看.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思念 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比照,从而反衬当前的 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清楚一觉华胥梦〞 是联结全篇的关键,有人指出,是这首词的“词眼〞.没错.

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 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 了.热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 里行间.

3

.鉴赏要点:领会作品所抒发的志士爱国情怀.

①结构完美,章法井然.此词上片和下片的联结非常紧 密.上片的歇拍句“记得当年全盛时〞,承前转折.下片紧 接着“全盛时〞展开.过片不仅是意不断,而且言也不断. 这种结构方式,与常见的双阕词的结构方式是有不同的.

“清楚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使得全篇浑融一体. 全篇感情线索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上片写悲,过片三句写

乐,最后两句,再跌入更大的悲哀深渊

②比照手法的运用.以“天涯海角悲凉地〞的上元作为 描写的基点,通过“记得当年全盛时〞转入对“全盛时〞的 上元情景的回忆.再由“清楚一觉华胥梦〞回到“悲凉地〞 来,以“东风〞照应“春到小桃枝〞,用“泪满衣〞的抒情 语作结.回忆“全盛时〞的欢乐情景,有力地表现了当前所 面对的“悲凉地〞的悲伤.

二、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张元斡W6 〔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 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 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 在靖康之变时,曾作为李纲的僚属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 纲被罢官,张也因而得罪.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 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

2 .根本解读:这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对 横遭政

治迫害的胡铃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 谴责和控诉,

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 神.〔主旨〕

开头四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事实,提示了 时代背景.

北宋的京都汴京早已被金人占领,怅望中原地区,金兵

军营相望,军号凄厉.故都一片荒凉.“底事〞三句,连续 发出无可奈何的疑问,把在金侵略者的铁蹄蹂蹒下的中原大 地的无穷灾难和侵略者的罪行形象地描绘出来,深切地抒发 了家国之思.“昆仑倾砥柱〞,犹言天塌了下来,喻指北宋 沦亡.“九地黄流乱注〞,喻指在金侵略者的铁蹄的大肆蹂 蹒下,中原大地到处都是灾难.“聚万落千村狐兔〞,喻指 此时的中原大地,一片荒凉,只有野兽出没.这一切都是

“梦绕神州路〞的具体内容.面临这样的民族灾难,毫无疑 问,应是全民上下戮力同心,果断赶走侵略者,夺回失地, 拯救中原人民于水深炽热之中,可是目前酌情形刚好相反: 卖国有功,爱国有罪.像胡铃这样的爱国志士,竟然一再遭 到如此残酷的迫害,就是一个明证.“天意从来高难问,况 人情、老易悲如许〞,这无可奈何的浩叹,就是在这样的心 理活动之中进发出来的.说“难问〞,但作者非常明白,广 大民众也都心知肚明,造成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局面的主 要原因就在于皇帝,皇帝不纵容,秦桧们怎能如此胡作非为 呢?词中虽不点破,但揭露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是 清楚的.这种强烈的正义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今天读来, 仍然令人肃然起敬.“更南浦,送君去〞,这话是承“高难 问〞和“悲如许〞而来的.这既是对友人被迫害的深切同情, 也是对迫害者的严正控诉.从行文的角度看,又紧扣了题目 的送别.

过片,主要写送别.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写饯别时的情景,借景抒情.既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 又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万里江山知何处〞,极言友人贬 地之遥远,〞回首对床夜语〞,坦言我们之间,志气相投, 情同手足.“雁不到,书成谁与\上承“万里江山〞来, 友人的贬所千里迢迢,雁都飞不到,今后音信都无法相通, 多么令人悲摧肝肠!最后作者用超脱达观的气度和襟怀来宽 慰友人.“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望君站 得高些,看得远些.难道我们能学那些青年男女,在临别时 哭哭啼啼,卿卿我我吗?不能! “举大白,听?金缕?〞,请 让我们举起酒杯吧,干一杯,再干一杯,让我唱一支?贺新 郎?为君壮行!

3 .鉴赏要点:领会词中“忠愤气填膺〞的强烈正义感、 大无

畏精神和深沉爱国思想.

明畅的抒情脉络、严谨的逻辑结构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 正如我们在“根本解读〞中所分析的,作品的抒情脉络是很 清楚、很布条理的.在抒情过程中,带有不少理性的议论, 但是绝无乏味之感.之所以能这样,除了感情真挚外,还有 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行文都非常形象.或含蓄,或用典, 或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增 强了词作的感染力.

三、诉衷情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宇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 江省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 之变发生,北宋沦亡.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 乡.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 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 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 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剧烈矛盾,始终冲击 着他的内心深处.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2 .根本解读: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洛歌, 表现了

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 的批判〔主.旨〕

上片用“当年〞二字带出昔日军旅生活的回忆.“当年 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过去奔赴抗金前线的勃 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当时作者到南郑 〔今陕西汉中〕,在四川宣武使主炎幕下襄理军务.他曾亲自 到前线考察地形,曾和金兵打过遭遇战.“觅封侯〞,用汉 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

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慨叹说:“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 后来他果然在西域建立了大功,被封为定远侯.这里是说自 己

年轻时也有类似班超的壮志.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 自许和果断执著的奋斗精神.匹马远征万里,一派卓荤非凡 之气.他当时48岁,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 目,时时人梦.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 有在梦中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在南郑前线只有半年时间,从此后,关塞河防,只有在梦中 时时出现,再也没有时机重返战场.当年的貂裘戎装,如今 早已尘封色暗.英雄无用武之地,何等惆怅! “梦断〞二字 一转,形成强烈的感情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下片进一步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出更深沉的浩叹.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尽平生的失意.放眼西北, 神州陆沉;回首人生,两鬓繁霜;沉思往事,壮志未酬.

“泪空流〞,一个空字,对“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政治现实, 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 州.〞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审视现实.词人没有料想到, 一生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恰如一个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翩, 落到地上,痛苦呻吟.

3

.鉴赏要点:体会词中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表现的崇

比照手法.过去和现在的比照,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 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梦境与实际的对 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 投闲置散.理想和现实的比照,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 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树一番功名,流芳后世; 现实是当朝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这些比照都 很鲜明而强烈,有力地突出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四、柳梢青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 刘辰翁所作诗文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 350多首.他经历了南宋覆亡和元朝政权趋于稳固的两个时 期.对这期间的社会现实,他的词能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予 以反映.其词不假雕琢,悲咽沉痛.他是南宋遗民中,反映 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的一位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说:“须溪词风格道上似稼轩,辞情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 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东坡.〞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土的山中 隐居.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 感想.

2 .根本解读: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 宋故国

表示深沉的思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 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主旨)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人愁城.〞这三句写元统治 下的临安城愁苦悲哀的气氛.由于天冷,元军的战马都蒙上 了厚厚的毛毡.“铁马蒙毡〞,不仅点明了整个临安已经处 于元军铁蹄的蹂蹒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阴冷的、与元宵灯 节的喜庆极不协调的气氛.“银花洒泪〞,拟人移情法,将 客观物象赋予人的主观感情,给曾经是很繁华的临安带来了 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凭吊气氛.“春入愁城〞,对前两句作形 象的概括.“春〞与“愁〞,自然与人事的鲜明对照,给人 以触目惊心的感受.“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这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的鼓吹弹唱的情景:器乐所吹 奏出来的都是“番腔〞,街头演出的都是异族的鼓吹杂戏. 在怀有华夏民族感情的人们听来,简直是刺耳的噪音,“不 是歌声〞,义愤填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流注于字里行间.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收结上文,开启 下文.

“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的都是舜沦陷了的故都临安 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与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虞美人?〕的情景感情相似,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 念.“独坐青灯〞,指词人现在所面临的处境:独处庐陵的 山中,面对如豆的青灯,悲凉寂寞.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收结全文.“辇 下风光〞,是作者心之所系;“山中岁月〞,是其身之所在;

“海上心情〞,是其志之所向.对“海上心情〞,后人有不 同的解释,我们觉得,此处用苏武的典故,比拟切合作者的 原意〔见教科书的注解〕.归根结底,长期隐居不仕,在山中 度过了漫长的凄苦岁月

--执著的民族

,

气节使之然.

3

.鉴赏要点

本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从想象落笔,虚处 见意.上片,全是身处山中的词人对故都临安的元宵灯节的 凄凉情景的想象,其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想象中的虚景.

下片,纯从空际盘旋.“想故国高台月明〞,也是想象 临安过去的情景.

结拍对“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 具体内容,也同样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让读者透 过那饱经沧桑的今昔情味和典故的内涵去想象领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