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目录
一、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2 二、确定设计方案....................................................2
1、换热器的选择..................................................2 2、工艺方案的确定................................................3 三、确定物性数据....................................................3 四、换热器的设计计算................................................3
1、热量的衡算....................................................3 2、平均传热温差..................................................4 3、传热面积......................................................4 4、冷却水用量....................................................5
五、工艺结构尺寸的确定..............................................5
1、管径和管内流速................................................5 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5
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6 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7 5、壳体内径.....................................................7
六、换热器面积的校核................................................9
1、热流量核算...................................................9 2、管程表面传热系数.............................................11 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14
4、传热系数Ke..................................................14 5、传热面积裕度.................................................15 七.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见下表.............................15 八、参考文献.......................................................16
1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一、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
某生产过程中,需将20000 kg/h的油从140℃冷却至40℃,压力为0.3MPa;冷却介质采用循环水,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为40℃。试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务。
二、确定设计方案
1、换热器的选择
现在市场上有多种换热器,依换热器的用途不同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等。工业中常用管式传热器分别是两流体直接接触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沉浸式蛇形换热器、喷淋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螺旋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热管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而工业中常用的换热器种类是列管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的种类分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的两端管板和壳成一体。因此它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但是壳程清洗和检修困难,要求壳程流体必须是洁净而不易结垢的物料。当两流体的温差较大时,应考虑热补偿。即在外壳的适当部位焊上一个补偿圈,当外壳和管束热膨胀不同时,补偿圈发生弹性变形(拉伸或压缩),以适应外壳和管束不同的热膨胀程度。这种补偿方法简单,但不宜应用两流体温差过大(应不大于70℃)和壳程流体压强过高的场合。 U型管式换热器每根管子都弯成U型,进出口分别安装在同一管板的两侧,封头用隔板分成两室。这样,每根管子可以自由伸缩。而与其他管子和壳体均无关。这种换热器结构比浮头式简单,重量轻,但管程不易清洗,只适用于洁净而不易结垢的流体,如高压气体的换热。 浮头式换热器的特点是有一端管板不与外壳连为一体,可以沿轴向自由浮动。这种结构不但完全消除了热应力的影响,且由于固定端的管板以法兰与壳体连接,整个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因此便于清洗和检修。故浮头式换热器应用较为普遍,但它的结构比较复杂,造价较高。
2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因两流体进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流体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为40℃,且该换热器用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将近,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从而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2、工艺方案的确定
(1)从两物体操作压力看,应使油品走壳程,冷却水走管程。
(2)不清洁或者易结垢的流体易走易清洗的一侧,又因冷却水容易结垢,所以冷却水走管程,方便清洗。
(3)需要冷却水的流体宜走壳程便于散热,以便于减少冷却水的使用量。
三、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1404090(℃) 24030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T1=35(℃)
2壳程油的定性温度为t1=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油在9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 ρo=825 kg/m3 定压比热容 cpo=2.22kJ/(kg·℃) 导热系数 λo=0.140 W/(m·℃) 粘度 μo=0.000715 Pa·s 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ρi=994.3kg/m3 定压比热容 cpi=4.08 kJ/(kg·℃) 导热系数 λi=0.626W/(m·℃) 粘度 μi=0.000725Pa·s
四、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热量的衡算
Q0=q0cp(0t1t2)
3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式中:
Q0——热负荷 ,W;
q0——热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0——热流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J/(kg.c); t1、t2——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由设计参数知:cpo=2.22kJ/(kg·℃);
q0=5.56kg/s
t1=140℃ t2=40 ℃
所以 Q0=5.56×2.22×(140-40)=1.23106W 2、平均传热温差 (先按照纯逆流计算) tm=
t1t2T1T2
ttln12T1T2式中:t1,t2——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t3,t4——冷流体进、出口温度,℃; t1=140℃ ;t2=40℃ ; t3=30℃ ; t4=40℃
tm=
14040403039℃
ln1404040303、传热面积
根据文献1,取 K=200W/(㎡k); 则估算的传热面积:Ap=式中: Q0=1.23106 K=200W/(㎡k)
Q0 Ktm4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tm=39℃
1.23106所以 Ap=157.69m2
200394、冷却水用量
qiQi Citi式中:Qi ——热负荷,kJ/h; qi ——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i ——冷流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J/(kg.c) ti——冷流体进出口温差,℃ 。
参数: Qi=1.23106kJ/h;ci=4.08 kJ/(kg·℃);ti=10℃ 。
1.23106kg 所以 qi30.15s4.0810310五、工艺结构尺寸的确定
1、管径和管内流速
根据文献1选用Φ25mm×2.5mm的传热管(碳钢),其内径d1=0.02m,外径由前面可知采用水走管程,油品走壳程。管内水的流速选取u1=1m。 d2=0.025m,
s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Ns= 式
中:
NS
——单程传热管数
qm1——冷流体质量流量, kg di——管的内半径,m;
s;
5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u1——流体流速,m。
s参数: qm1 =30.15kg
;d=0.02m; u1=1m/s s i30.15所以 Ns= 96.5 原整为97(个) 2994.30.7850.021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L=式中:AP——传热面积,m2; L——传热管总长度,m; d0——管的外直径,m; NS——单程传热管数,个。
参数: AP=157.69m2 ;d0=0.025m ;NS=97个 故 L=
157.6920.71m
994.30.02597L lApdoNs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又根据参考文献2,现取传热管长l=6m,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Np=
式中: Np——管程数, 个; L ——传热管总长, m; l——国家标准传热管长, m; 参数:L =20.71m;l=6m 故 Np=
L20.71 3.45l6 原整为 4 (个)
传热管总根数 Nt=97×4=388 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温差校正系数有 P=
t4t34030=0.091 t1T11403014040tt10 R=12t4t34030
6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参数:t1,t2——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t3,t4——冷流体进、出口温度,℃; t1=140℃ ; t2=40℃ ; t3=30℃ ; t4=40℃ 。
按双壳程,四管程结构,温差校正系数应查有关图表,但R=10在图上难以找出,因此以1/R代替R。从而查图4-9得 t0.98
所以平均传热温差 tmttm塑0.98 3938.22℃
t>0.8,满足要求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故取四壳程合适。 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方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取管心距:t=1.4d0,
式中:t——管心距,m; d0——管的外径,m; 参数:d0=0.025m 则 t=1.4×25=35㎜
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一排管中心距离为: S=t/2+6 式中: S——管中心距,m; t——管心距, m; 参数: t=35mm
则 S=t/2+6=35/2+6=23.5㎜ 各程相邻管的管心距为47㎜。 5、壳体内径
7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取管板利用率η=0.75 ,则壳体内径为: D=1.05tNT/ 式中: D——壳体内径 , m; Nt——总管数, 个; ——管板利用率 参数:Nt=388个 =0.75
则 D=1.05tNT/1.0535388/0.75835mm 按卷制壳体的进级档,可取D=850mm
折流板,采用弓形折流板,去弓形之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40%,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h=0.2D
式中:h——圆缺高度, m; D——壳体内径 , m; 参数:D=850mm
则 h=0.2×850=170mm,故可取h=170mm
取折流板间距B=0.4D,则 B=0.4×850=340mm,可取B为350mm。 折流板数目NB=
传热管长l1折流板间距B
式中:NB——折流板数目, 个; l——标准传热管长,m; B——折流板间距, m; 参数:l=6m;B=0.35m NB=
传热管长60001116.折流板间距3500 原整为17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A1
A1=d2lNS
式中:d2——标准管的外径,m;
8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l——标准管的长度,m; Ns——总的管数,个。 d2 =0.02m; l=6m; Ns=388
A1=3.140.026388=182.75m2
六、换热器面积的校核
1、热流量核算
(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α
0
壳程流通截面积:soBD(1d2) t 式中:s0——壳程流通截面积,m2 B——折流板间距, m; D——壳体内径 , m; d0——管的外径, m。
参数:d0=0.025m;B=0.35m;D=850mm;t=0.035m
soBD(1do25)0.350.85(1)0.0825m2 t32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u0=
q0
36000s0 式中: u0——热流体流速, m/s; q0—— 热流体的质量流量, kg/s; s0——壳程流通截面积,m2 0——热流体密度,kg/m3;
参数:q0 =20000kg/h
s0=0.0825m2
9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0=825 kg/m3 则 uo20000/(3600825)0.08m/s
0.0825242t2d24正方行排列的当量直径: de
d2式中: de——正方行排列的当量直径,m; d2——标准管的外径,m。
420.03520.7850.0252则 de0.037m 23.140.025
Reo
0deu0 0式中:
Reo——热流体雷诺数
u0——热流体流速, m/s; d0——管的外径, m; 0—— 热流体粘度, Pa·s; 0——热流体密度, kg/m3; 参数: u0=0.08m/s;μo=0.000715 Pa·s d0=0.025m;0=825 kg/m3 则 Reo0.020.088253415
0.000715Nu0Pr13根据文献3,可得普朗特数 pr=
230 wc000
10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式中: pr——热流体普朗特数
Cpo—— 定压比热容, J/(kg·℃); 0—— 热流体粘度, Pa·s; λo ——导热系数, W/(m·℃); 参数: cpo=2.22kJ/(kg·℃) μo=0.000715 Pa·s λo=0.140 W/(m·℃)
2.221030.000715则 Pr11.3
0.14
粘度校正 (0.14)0.95 w 0300dePr13(0.14 )w式中: 0——热流体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λo ——导热系数, W/(m·℃); de——当量直径, m;
pr——热流体普朗特数
参数: pr=11.34
λo=0.140 W/(m·℃)
de=0.037m
10.1411.3430.95253w/m2K 0.037则 o302、管程表面传热系数 α1 管程流体流速 ui=
qi 2i0.785d1Ns式中: ui——冷流体流速, m/s;
11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qi ——冷流体的质量流量, kg/s; d1 ——标准管的内径,m;
Ns ——管数,个;
i——冷流体密度,kg/m3。 参数: qi =30.15kg/s 0=825 kg/m3
d1=0.02m
Ns97
30.150.996m/s 2994.30.7850.0297idui雷诺数:Reii
则 uii式中:Rei——冷流体雷诺数
ui——热流体流速, m/s; di——管的外径; m;
i—— 热流体粘度, Pa·s; i——冷流体密度,kg/m3; 参数: ui=0.996m/s i=0.000725Pa·s di=0.02m i=994.3kg/m3
则 Re0.020.996994.3/(0.000725)2.74104
12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普朗特数 pr=
ciii
式中:pr——冷流体普朗特数
ci—— 定压比热容,J/(kg·℃); i——冷流体粘度,Pa·s; i ——导热系数, W/(m·℃); 参数: ci=4.08kJ/(kg·℃) i=0.000725 Pa·s i=0.626W/(m·℃)
4.081030.000725则 Pr4.725
0.626冷流体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i0.023idiRe0.8Pr0.4
式中: i——冷流体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i ——导热系数, W/(m·℃); de——当量直径, m;
Rei——冷流体雷诺数
pr——冷流体普朗特数 参数: pr=4.725
i= 0.626W/(m·℃)
Reo=2.74104
0.6262.741040.02 de=0.02m 则 i0.023
0.84.7250.44756w/m2.k
13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取污垢热阻,Ro0.0002m2k/w,管内侧污垢热阻Ri0.0002m2k/w 跟据文献十四、固体材料的热导率知,碳钢管在该条件下的热导率为45w/(m·K)。
4、传热系数Ke Ke1doRidobdo1 (Ro)idididmo 式中: Ke——传热系数,w/m2.k; d0——管的外径, m; i——冷流体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di——管的外径, m; Ri——管内侧污垢热阻, m2k/w; Ro——管外侧污垢热阻, m2k/w; b——管壁厚度,m;
0——热流体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碳钢管在该条件下的热导率,w/(m·K); 参数: d0=0.025m;di=0.02m; i=4756w/m2.k; 0=253w/m2.k Ri=0.0002m2k/w Ro=0.0002m2k/w
b=0.0025m;dm=22.5mm;=45w/(m·K)
Ke1(doRdbd1iooRo)idididmo211w/m2.k
14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5、传热面积裕度 AcQ1 Ketm式中: Ac——传热面积, m2; Ke——传热系数, w/m2.k tm——平均传热温差,℃ ; 参数: Ke=211w/m2.k tm38.22 ℃
Q11.23106149.47m2 则 AcKetm21138.22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HA1Ac182.75-149.4722% Ac149.47传热面积裕度合适,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七.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见下表:
参数 进/出口温度/℃ 压力/MPa 定性温度/℃ 管程 30/40 0.4 35 994.3 4.08 壳程 140/40 0.3 90 825 2.22 物性 密度/(kg/m3) 定压比热容/[kj/(kg•k)] 粘度/(Pa•s) 热导率(W/m•k) 普朗特数 形式 0.000725 0.626 4.725 浮头式 850 Φ25×2.5 0.000715 0.140 11.3 壳程数 台数 管心距/㎜ 2 1 35 设备
壳体内径/㎜ 管径/㎜ 15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管长/㎜ 6000 管子排列 正方形排列 管数目/根 388 个 折流板数/17 传热面积/㎡ 182.74 折流板间距/㎜ 350 管程数 主要计算结果 流速/(m/s) 表面传热系数/[W/(㎡•k)] 污垢热阻/(㎡•k/W) 热流量/KW 传热系数/[W/(㎡•K)] 裕度/% 八、参考文献:
4 管程 0.996 4756 0.0002 材质 壳程 0.08 253 0.0002 1.23106 211 22% 碳钢 1. 刘积文主编,石油化工设备及制造概论,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年。
2. GB4557.1——84机械制图图纸幅面及格式 3. GB150——98钢制压力容器
4. 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编,焊接手册,第3卷,焊接结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2年。
5. 杜礼辰等编,工程焊接手册,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0 6.曹玉璋.传热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7.何潮洪,冯宵.化工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李慎安,陈维新,鲍大中.新编法定计量单位应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9.B.M.拉姆。气体吸收。第二版。刘凤志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 10.时钧,汪家鼎,余国琮,蔡敏恒,化学工程手册。第二版。上、下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16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