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卷第一期 地球学 报 Vb1.31 NO.1 二。一。年二月:122—128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Feb.2010:122.128 WWW,cagsbulletin.com WWW.地球学报.corn 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曹银贵,周 伟,袁春,钱铭杰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以老年型、中年型、幼年型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紧扣建设用地单 位面积上的投入与产出;另一方面更多地考虑与煤炭生产状况及其有关的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构建集约 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 果从煤炭型城市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结构对集约利用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到不同发展阶段 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子的差异,表明山西省样本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要高于黑龙江省, 老年型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很大。并且提出了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挖潜方式,为煤炭型 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转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层次分析法;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F062.9;F223;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021(201o)o1.122.07 Land Intensive Use of Coal Citie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CAO Yin—gui,ZHOU Wei,YUAN Chun,QIAN Ming-j ie School ofLand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University ofGeosciences,Beo'ing 100083 Abstract:Although much research work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researches on the land intensive use in coal cities.especially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remain insumcient.With coal cities at dif- 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s the study objects,this paper has divided these cities into aged,middle-aged and in— fant types.For example,Hegang and Datong are of the first type,Shuangyashan and Yangquan are of the second type,and Qitaihe and Shuozhou are of the third type.Assessment indexes were chosen from the peculiarities of coal cities,which included economic investment,human investment,resources investment,economic ontput,SO— cial output,environment output and land use structure.AHP method was used to get the weights of different fac- tors and to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1and intensive use in different coal cities.The results from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analyzed,and difference in land intensive use was obtained.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concern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gree of land intensive use,which are helpful to the land intensive use in coal cit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functions. Key words:coal city;land intensive use;AHP:development stage 目前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解是多方面的, 多种途径,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 不仅包含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合理及生态 大化(毛蒋兴,2005;谢正峰,2002;甄江红,2004)。 环境的优越等f龚义,2002;邹玉川,1996;李元, 煤炭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一种,城市空间结构需 1997),还包括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 要优化和重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 本文由“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与节地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06BAB15B03)以及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业 务项目“村庄整治规划关键技术与实践研究”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2009—05—20;改回日期:2010—02—21。 第一作者简介:曹银贵,男,1982年生。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研究。通讯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号。电话:0l0—82321917。Email:caoyinguil982@126.com。 通讯作者:周伟,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遥感监测方面的研究。 第一期 曹银贵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23 环境破坏、产业结构畸形、社会就业困难以及城市 空间结构优化等问题(梅林,2006;王胜今,2005)。鉴 于此,开展对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为 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根据煤炭型城市的不同 f / … / 1 A=I ; I:( 1 / … / / 该矩阵的特征值即为所求的权重值 , ,…, aij , 发展阶段,将煤炭型城市分为老年型、中年型和幼 年型(中国矿业网,2001)。此次研究选择了黑龙江省 的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山西省的大同市、 阳泉市和朔州市。其中属老年型煤炭型城市的是鹤 吉 式中 的最大特征根; , ——第f, 个因 岗市、大同市;属中年型煤炭型城市的是双鸭山市 和阳泉市;属幼年型煤炭型城市的是七台河市和朔 州市。每类型城市选择两个一方面是为了排除说明 问题的偶然性;另一方面加强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 土地集约利用的对比。开展此次研究首先是为了提 炼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更多 地从煤炭生产及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 效益出发来研究煤炭型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 其次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特征 上各有其特征,因此从集约利用的角度出发来探明 不同发展阶段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差异;最 后对比差异,为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及城市土地利 用的转型提供指导。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以2005年为研究期,其土地利用数据 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调查所获得数据,包括 建设用地的面积、城市的面积、城镇的面积、 工矿用地的面积、交通用地的面积和农用地面积; 城市经济发展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 鉴》;原煤产量及煤炭产值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 煤炭工业年鉴》。 1.2研究方法 本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采用了层次分析 法。在评价过程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至关重 要,关系评价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层次分 析法具有严谨和易于操作的特点(赵英伟,2002),采 用其作为权重确定方法。 1.2.1构建判断矩阵 假设某一规划决策目标 其影响因素有 (卢1,2,…,疗),共n个,且 重要性权数分别为 n Wi(i=l,2,…, ), : =1,其中Wi>0。由于影响因 i=1 素 对目标 的影响程度即重要性权重 不一样, 因此,将 两两比较,可得到对目标 重要性权数 比构成的判断矩阵 (胡月明,2001),即 素指标的权重值。 1.2.2 一致性检验 为确定判断矩阵是否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 引入一致性指标CI,定义:c ( 一n)/(n一1),实 际上 相当于 一1个特征根(最大的除外)的平均 值。显然,对于一致性正互反矩阵来说,CI=O。但 是,仅依靠 值作为判断矩阵 是否具有满意一 致性的标准是不够的,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复 杂性和认识的多样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片面性与 问题的因素多少、规模大小有关,即随着 值的增 大,误差增大,为此,引进了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n 、/ 础RI=I∑ 一疗fi=1 /// 一1), 为 的第 个特征根。 对于 =l一9,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如表1所示。 表1 l一9阶矩阵的RI值 Table l RI values of lst--9th order matrices ” 1 2 3 4 5 6 7 8 9 尼, 0 0 O 58 0 90 】12 】24 1 32 1 41 1 45 定义CR为一致性比率,则CR=CI/RI,当CR< 0.1时,则称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 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分析与讨论 2.1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该体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的内涵。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评价指标应该反映 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率与效益;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评价指标应该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方面的指 标(王静,2008;曹银贵,2008)。对煤炭型城市而言, 评价指标既应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与产出效 益,同时也应该考虑煤炭型城市的特殊性,如煤炭 开采与洗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 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要做 到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兼顾。通过对煤炭型城市发展 的文献参考(朱明峰,2005;李贤功,2007;杨勇, 2006),构建出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 系,如表2所示。 124 地球学报 第三十一卷 表2 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2 Indexes of land intensive use for coal type cities 目标层 准则层1 准则层2 指标层 资金投入(尸。) 地均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10 元_hm ) ) 地均建设用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O 元-hm )( ) 地均建设用地采矿业人员/(人・hm )( ) 地均建设用地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人员/(人・hm )( ) 土地投入(Q ) 人力投入 :) 地均建设用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人员/(人.hm- )C墨) 地均建设用地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人员/(人・hm )( ) 地均建设用地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人员/(人・hm )( ) 资源投入(Jp3) 地均工矿用地的工业用电量/(104度_hITI )(凰) 一 地均工业用地的_T业用水量/(1O t・hm )(凰) 地均建设用地第二产值(10 元・hm )( 0) 地均建设用地第三产值(10 元・hm )( 1) 经济效益 地均工矿用地煤炭产值(1O 元・hm- )(蜀2) 煤炭型城市 产出(尸4) 地均建设用地三废综合利用产值(1O 元.hm一 )(蜀3) 土地集约利 地均交通用地的货运量/(10 t・hm )( 4) 用(∽ 地均工矿用地原煤产量/(1o t・hm )(蜀5) 土地产出(Q2) 每万人医生的人数/(人)C s)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比例/(%)( 9)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 )C 3) 城镇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C )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 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C 5) 情况(Q3) 结构(JP,) 交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 )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h ̄I(X27) 2.2评价因子权重分析 度接近。在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 通过分析构建了各层评价因子的两两判断矩阵, 特征是:幼年型>老年型>中年型,但集约利用度的 、 的CR值为0, 、 、 、 、 的CR值 差别程度比较均一,差别的梯度感比较强,基本上 为0.0557,x8、X9、的CR值为0, o、 1、 2、 3、 相差0.20;在山西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 蜀4、 5的CR值为0.0377,Xl6、X17、 8的CR值 特征是:中年型>老年型>幼年型,但集约利用度的 为0.0333,∞9、 0、 l、x22、 3的CR值为0, 4、 差别程度比较接近。可见,省域之间同一发展阶段 5、 6、 7的CR值为0.05l8,尸l、尸2、P3的CR 的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是存在差别的。 值为0.0559,P4、P5、P6的值为0.0559,P7的CR值 2.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为0,O1、O2、Q3的CR值为0.0333,所有的CR值 2.4.1城市土地投入与集约利用 <0.1,经过检验后得到各层因子权重,如表3所示。 城市土地投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经济上 2.3集约度计算 的投入、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和资源上的投入,具体的 通过对各评价层因子的加权求和,得到了各煤 土地投入情况如表5所示。 炭型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如表4所示。 煤炭型城市土地经济上的投入主要考虑了地均 从表4看出,山西省所选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 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建设用地环境污染治 约利用度要略高于黑龙江省所选煤炭型城市的土地 理投资。从这两个指标来看,山西省煤炭城市的经 集约利用度,而处在幼年型的两个城市的集约利用 济投入要高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的经济投入,这很 第一期 曹银贵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表3各层评价指标权重 l25 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在更新改造及煤炭型城市生态 环境建设的水平。相比之下,老年型煤炭城市的投 入力度不及幼、中年型煤炭城市。并且土地经济上 权重 0.8333 0.1667 Table 3 Weight of indexes in different layers 准则层1 权重 准则层2 Ql 0.2583 Pl 权重 O 6491 指标层 的投入水平与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一致,对 于老年型的大同而言,其城市土地的经济投入高,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达到0.56,而处在同一发展阶 P2 0.0719 0.5004 0.1360 段的鹤岗城市土地的经济投入低,城市土地集约度 只有0.30,因此土地的经济投入对城市土地集约利 0.2500 丘墨 0.079l 用的贡献是明显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相对来说 ‰ 肠 如 如 0.0345 比较单一,但是一定程度上带了煤炭相关产业的发 P3 0.2790 0.7500 展,如仓储、交通运输、地质勘查等。从煤炭生产 0.2500 的传统工艺来看,基本上还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 Q2 O.6370 P4 O.7306 0.4626 业,老年型煤炭城市鹤岗的地均建设用地的采矿业 0.2453 人员是最高的,可见鹤岗市的劳动力就业很大程度 0.1O37 上还依赖于煤炭开采行业,而煤炭行业对其他相关 0.0327 0.0520 的产业的就业带动不如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大同市 O.1O37 明显,可见多产业的就业拉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O.O81O O.637O 也有很大影响。阳泉市城市土地利用的模式呈现出 0.2583 了大同市的发展特征,虽然目前采矿业从业人员占 O.1047 主导,但是也在逐步调整煤炭相关产业的结构与布 O.1884 0.0968 局。从工业生产的资源消耗来看,阳泉市地均工矿 0.2903 用地的工业用电量和工业用水量与同阶段的双鸭山 0.2903 相比而言是比较高的,阳泉处在中年期,对煤炭生 0.2903 表4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 0.0323 Table 4 Degree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0.1047 P7 1.0000 0.5232 0.2777 O.O58O 0.14lO 表5城市土地的投入情况 11able 5 Land investment of cities 城市 鹤岗市 双鸭山市 七台河市 大同市 阳泉市 朔州市 发展阶段 老年型 中年型 幼年型 老年型 中年型 幼年型 建设用地/(km 1 444.95 704.0l 287.81 743.O6 269.70 573.77 工矿用地/(km 1 30.80 66.8l 36.79 l43-30 66.58 118.59 地均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10 元・hm- 1 9.07 7.94 13.93 20.45 24.1O 12.79 地均建设用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O 元.hm ) 0.0l O.O2 0.6O 1.O7 2.16 0.29 地均建设用地采矿业人员/(人・hm- 、 1.93 0.07 O.O8 O.17 O.26 0.18 地均建设用地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人员/(人-hm-。) O.O9 O.11 0.05 0.28 0.16 0.24 地均建设用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人员/(人.hm一 1 O.17 O.14 0.09 1.29 0.20 0.06 地均建设用地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人员 /(人・hm ) 0.02 0.O3 0.03 0.11 O.03 0.O1 地均建设用地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人员/(X.hm-:) O.11 0.07 0.04 0.17 0.O5 0.04 地均工矿用地的工业用电量/(10 度・hm ) 34.19 13.41 l9.21 25-35 62.38 11.40 地均工业用地的工业用水量/(10 t・hm 1 0.69 0.17 0-37 0.54 0.48 O.69 l26 地球学报 第三十一卷 产的投入也相对较大,煤炭生产量增加,因此对资 煤炭城市的社会效益产出主要是从教育、文化、 源的消耗比较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土地集约 医疗的角度出发,这三方面也是民生的重要体现。 利用度。 以阳泉市为例,其在校生比例、每百人图书馆的藏 2.4.2城市土地产出与集约利用 书册数及每万人医生的人数都比较高,其值分别是 城市土地产出包括经济效益产出、社会效益产 l6.77%、40.51、26.32。 出和环境效益产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很大程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合理限度和最优集约度, 度上决定于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产出,这也是与狭 超过合理限度或最优集约度,就可能影响生态环境 义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相吻合的,各煤炭型城市 质量,并且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也在为自身的 土地经济效益产出如表6所示。 需要努力改善环境。煤炭型城市土地环境效益产出 从表6看出,各煤炭城市地均建设用地第二产 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比例、工业二氧化硫去除 值都高于地均建设用地第三产值,从相差的程度来 量比例、工业烟尘去除量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看,山西省各阶段城市地均二、三产值要比黑龙江 利用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煤炭型城市土地环 省大,老年型城市与中、幼年城市相比而言相差少 境效益产出如表7所示。 一点,可见中、幼年城市对第二产业的依赖较大。 从表7中各指标的数值来看,工业二氧化硫去 从地均煤炭的产值与产量来看,幼年型煤炭城市是 除量的比例较低外,工业废水、工业烟尘的去除比 狠抓产量,在煤炭产值上大打折扣,如朔州市,地 例还是比较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净化。相 均工矿用地的煤炭产量为0.67万t/hm ,高于大同市, 比之下,老年型城市在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的去除 而地均工矿用地煤炭的产值远低于大同市。对于老 有点欠缺,可见中、幼年城市更加注重土地集约利 年型城市而言,呈现产量与产值平稳的趋势,而大 用过程中的环境治理与改善。而在固体废物的综合 同市地均第二、三产值要高于鹤岗市,使得城市土 利用上,黑龙江省的城市要优于山西省。黑龙江省 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也高于鹤岗市。阳泉市正处中年, 煤炭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基本上高于8 m0公共绿 无论是产值还是货运能力都是异军突起,对于双鸭 地面积的国家标准,而山西省煤炭城市则应该力争 山而言,地均交通用地的货运量不足,呈现出了交 达到国家标准,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环境效益产出, 通用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状况。 从而提高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 表6城市土地经济效益产出 Table 6 Land economic output of cities 第一期 曹银贵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27 2.4.3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集约利用 例要高于黑龙江省,这样潜在的煤炭生产能力及产 值创造就要高于黑龙江省的煤炭型城市。总的来看, 城镇用地与工矿用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在黑 龙江省和山西省呈现相反趋势,此消彼长。交通用 土地利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结 构,各地类的数量与布局将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 与产业之间的均衡,进而使得土地利用更加合理, 趋向集约。城镇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是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的有利参考,城镇用地无边际地扩张本身 就是粗放利用的表现。鹤岗市城镇用地占建设用地 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除鹤岗市外,基本上都差不 多。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也是一个很好反映城市 扩展的指标。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的该指标值要普 遍高于山西省,表明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中很好地实 现了对农用地的保护,各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如 表8所示。 的比例最高,达到27.64%,而大同市最低,只有 7.79%,可见大同市城镇建设的控制力度要强于鹤 岗市。山西省煤炭型城市工矿占建设用地的比 表8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Table 8 Land use structure of cities 3结论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比较多,但针对 f4)对于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挖潜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对城市建设过程 中更新改造的投资,提高生产的效率,同时,注重 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比较少;也有学者 对多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过对比研究,但很少 有从煤炭型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进行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的对比研究的。本次研究尝试着从评价指标 生态环境建设;第二,在煤炭的采掘与加工过程中, 优化工艺生产流程,降低单位产量的水、电用量,虽 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产出占主导,但是在开源的基 础上更应该注重节流;第三,改变传统的煤炭开采 形式的就业,可以以煤炭开采为中心,逐渐进行产 业结构升级,优化相关产业的用地结构,进一步调 体系构建、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集约利 用对比分析这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能反映 不同发展阶段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特征。 整多渠道的从业形式,这样也能为城市转型提供支 撑;第四,提高产出,经济发展是工业化时代的领 头军,在煤炭生产过程中还得以经济发展为主导, (2)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有 一定的特殊性。本次研究从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和 土地利用结构三个层面分别构建指标层,各指标的 选择一方面紧扣了建设用地单位面积上的投入与产 出;另一方面更多地考虑了与煤炭生产相关的指标, 同时还考虑了与煤炭工业生产有关的环境效益类指 标。使得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煤炭型城市经济、 社会与环境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从评价指标的角度 进一步完善了多重条件胁迫下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 利用的理论基础。 为煤炭型城市彻底转型提供经济保障;第五,环境 效益是连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的桥梁。对于煤炭型城市而言,在生产过程中,环境 的污染相对较重,因此要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让 环境效益更加明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感 受到社会的和谐;第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数 量要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这是众多城市所共有的 挖潜方式,但对于煤炭型城市而言,采矿对土地的 压占、破坏是严重的,尤其是对农用地。另外不 (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阶段的煤炭型城 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山西省样本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要高于黑 同阶段类型或不同集约级别的挖潜分析还需进一步 研究。 龙江省。并且老年型煤炭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不一定高于中、幼年型煤炭城市,可见老年型煤炭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还是很大。 (5)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还是可以相 互借鉴的。大同市的环境治理力度、多目标的就业 及资源的消耗对同发展阶段的鹤岗市具有很强的指 128 地球学报 第三十一卷 导作用。对于幼年型城市而言,要进一步打开煤炭 HU Yue—ming,XIAO Li,JIANG Hua,WU Gu—feng,CHENG 销售市场,让交通运力饱和。 参考文献: 曹银贵,袁春,郑新奇,周伟,钱铭杰.2008.基于文献的城市土 地集约利用现状研究Ⅲ.生态经济,(9):45—49. 龚义,吴小平,欧阳安蛟.200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1):46.49. 胡月明,肖莉,江华,吴谷丰,陈飞香,冯艳芬.2001.层次分析 法在中山市土地利用对策研究中的应用[J1.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3):57.60. 李贤功,李新春.2007.煤炭资源型城市衰变风险测度及其预警 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3):l2—14. 李元.1997.生存与发展:中国保护耕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李响,钱紫华.2005,20世纪9O年代 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 科学,2l(2):48 52. 梅林,孙春暖.2006.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 构——以辽源市为例[J].经济地理,26(6):949.952. 王静,邵晓梅.2008.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 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7(3):68—74. 王胜今,李雨潼.2005.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5(4):97.102. 谢正峰.2002.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 然资源研究,(4):31-32. 杨勇,任志远,赵听,张艳芳.2006.西部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 评价与对策——以铜川市为例[J].生态学杂志,25(9): 11O9—11l3. 赵英伟.2002.中国草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 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甄江红,成舜,郭永昌,张敏.2004.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 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4(2):250.253. 中国矿业网.2001.中国矿业城市分区数据库[EB/OL]. [2009—05—0 1】http://www.chinamining.tom.cn/city/index.asp. 朱明峰,洪天求,叶强.2005.基于神经网络的资源型城市可持 续发展指标体系【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5(3): 423—428. 邹玉川.1996 靠中国的地养中国人: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 新思考[N】.中国土地报,06—25. References: CAO Yin-gui,YUAN Chun,ZHENG Xin—qi,ZHOU Wei,QIAN Ming-jie.Present Research o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Based on Literatures[J].Ecological Economy,(9):45—4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GONG Yi,WU Xiao—ping,OUYANG An-jiao.2002.Definition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and Designation on Appraisal Indi— cator System[J].Zhe Jing Land Resources(1):46—49(in Chi— nese). Fei—xiang.FENG Yah—fen.2001.Application of analytic hier- archy process in study on land use measures[J].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29(3):57—6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Xian—gong,LI Xin—chun.2007.Decay Risk Measurement and Dangerous Analyses in Coal Resource City[J].Coal Economic Research,(3):12—14(in Chinese). LI Yuan.1997.Live and Development:Research and Think abou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M].Be0ing:China Land Publish(in Chinese). MAO Jiang—xing,YAN Xiao—pei,WANG Ai—min,LI Xiang,QIAN Zi—hua.2005.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the Inten- sifted Urban Land Use in China since 1 990s[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 1(2):48-5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MEI Lin,SUN Chun—nuan.2006.A Study on Reconstruc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oal Resource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A Case of Liaoyuan[J].Economic Geography,26(6): 949—95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Jing,SHAG Xiao—mei.2008.Methodologies of Intensive Land Use Research:Issues and Trend[J].Progress in Geogra- phy,27(3):68—7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Sheng-jin,LI Yu—tong.2005.Issues and Study on the De— velopment of Resources—City in the Northeast[J].Jilin Univer- 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45(4):97一l0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E Zheng—feng.2002.Elementary Disscusion on Intensive Utili— z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J].Territory& Natural Resources Stuty,(4):3 1-3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ANG Yong,REN Zhi—yuan,ZHAO Xin,ZHANG Yah—fang.2006. Ecological Safety Assess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 sources—based cities in West China:A Case Study of Tong— chuan City[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5(9):l109一lll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Ying—wei.2002.Successive Appraisal Indicator System and Appraisal Methods Research on China Grassland Use Sys- tern[D].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EN Jiang—hong,CHENG Shun,GUO Yong—chang,ZHANG Min. 2004.Studies on the Assessment for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Potentiality of Industrial Field in Baotou City[J].Economic Geography,24(2):250—25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U Ming—feng,HONG Tian—qiu,YE Qiang.2005.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Forecasting for Resource—Based Cities Based on Neural Network[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35(3):423-42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OU Yu.chun.1996.Depending on Chinese Land to Feed Chinese: New Think about Dynamic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N]. China Land Newspaper,06—25(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