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众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来源:意榕旅游网


大众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日益美观,依托当下旅游业发展势头比较强劲的态势,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集体收入,各地方政府纷纷投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也日渐的红火起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造成了农村环境的负担较大、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不高、产业链条比较短,使得乡村旅游不能进行长远的规划以及发展。

标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现状;有效途径

如今,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纷纷打造风景区、旅游景观带,农村依托其自然景观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的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与此同时,也对农村的自然景观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打造乡村旅游时,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降低在发展过程中给乡村周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當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

虽然经过近几年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泥路面、路灯、自来水等也逐渐普及,而且在打造美丽新农村的过程中,结合本村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一些标志性建筑的维修和翻建,对马路两边的墙体进行了集体粉刷,环境非常优美,犹如世外桃源,但是一旦开发乡村旅游,车辆、游人的不断增多,就会发现停车场、酒店以及农家乐的接待能力非常的有限,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二)乡村旅游缺乏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在当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之中,缺乏了对地方特色挖掘,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都是驱车自驾、农家饭、采摘园,缺乏对该地区特色风土人情以及历史的挖掘,缺乏特色和亮点,“回头客”较少,不利于乡村旅游创造更大的价值,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保护工作滞后,影响到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在乡村旅游时可以发现,昔日质朴、宁静、整洁的“世外桃源”摇身一变成为“城中村”,各种垃圾随地可见,车水马龙、沸沸扬扬,影响到了乡村的生态。一方面由于游客的文明旅游观念不深入,另一方面,由于乡村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导致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面对当下我国乡村旅游中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配套建设

为了大力的推进乡村旅游业,要加强完善基础设施,修建宽敞的公路,打造农家旅店,完善停车、住宿等条件,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满足更多、更大规模游客的需求。只有完善了基础设施,才能够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入挖掘风土人情,打造特色乡村,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

为了改变当下“千村一面”的乡村旅游现状,要深入的结合乡村的实际,推动乡村旅游业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以休闲观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为做足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发掘特色民俗产品,可邀请一线知名编导、作家、书画家和摄影家深入乡村旅游景点采风观光,创作拍摄具有地方特色文化题材的艺术作品,多层次、全方位展示乡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三)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乡村生态平衡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因为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和破坏就很难修复,所以在发展旅游资源中,要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要维护乡村环境的整洁,及时处理垃圾物品,并且倡导文明旅游,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性

为了使旅游者能够感受到“落叶归根”的感觉,乡村在发展旅游事业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打造人文气息的文化景点,使得乡村的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可以说,需保证当地的民族风情、乡土气息以及风土人情,利用原汁原味的民族气息来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总结

鉴于当下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要不断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要通过打造品牌,挖掘乡村的内涵及历史文化,培育特色小镇,形成形式多样的乡村游风格,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焕庆,吴健.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延边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东疆

学刊,2017(1):101-105.

[2]蔡振京,贾洪格,胡齐乐.关于完善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的对策性研究——以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法制博览,2016(32):79-80.

[3]王莹,许晓晓.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于杭州的调研[J].经济地理,2015,35(3):203-208.

[4]王志民,张新林,邱小樱.基于碳中和的旅游景区净碳排放估算与低碳景区建设——以镇江”焦山”风景区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4):107-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