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因素的现状调查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因素的现状调查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又敖赞料2009- ̄--4P]号下旬刊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因素的现状调查 张艳平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本文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师因 求。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的 素着手,通过问卷调查,从教学方式、授课内容、创新意 创造力。如孙兴洋运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采用现场 识、教师自身素质、师生关系等方面了解当前高校教师在 实验方法,考察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从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实证角度证明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通过专门的课堂教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因素现状调查 学进行培养 。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高校教师在培养大 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内容涉及教学方式、授课内 l_引言 容、创新意识、教师自身素质、师生关系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l11.是建设 2.研究对象与方法 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 2.1研究对象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 在西安财经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 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 陕西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教育学院、 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_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 西安文理学院、培华学院8所高校随机抽取大学生600人, 作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同时,创新教育也 发放问卷6o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问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卷回收率90%。其中男生207人,占调查对象的38.2%,女 三、大学生良好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途径 把握.并能在职业导航设计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在 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既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 学校接受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和目标,健康、积极地生 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同时也需要有远大的理 活和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想信念、优良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而这 4.强化大学生心理咨询和思想疏导工作。 些非智力因素,往往易被人们忽视,可实际上后者对人格 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心理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 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学会正确对待逆境和失败,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引导他 1.营造大学生素质拓展氛围。 们正确面对挫折。学会在遇到挫折时能平衡自己的心理, 素质拓展所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围绕强化专业素质 开导自己。为自己解脱,从而更坚强、更豁达地面对挫折。 和能力,开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吸引同学的广泛参与, 二是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自立的心 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模拟实战、展示发挥的各种机会,激发 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 学习的热情。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手段,在 绪和依赖性。通过教育,他们学会了正确、灵活、机智地面 活动中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 对陌生环境。学会欣赏和自我欣赏,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 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同学承担一定的 三是对大学生进行竞争心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对 社会性工作,锻炼和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同时通过社团 竞争抱有平常心态,把竞争看作是一次展示自身才华的 活动.为大学生发展、完善自我开辟天地,陶冶情操,培养 机会,重视竞争的过程,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 其良好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 主动地去竞争.绝不采取躲避的态度。 2.开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渠道。 四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交心理辅导。大学生是社会中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 最活跃的群体,应从学校教育方面着手,使他们加强个人 会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改变缺乏实践经验现实状况,锻 修养。形成正确的社交方式,增强集体荣誉感,并多开展 炼能力的良好时机。要不断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拓 健康的文体活动,使他们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团队意 宽社会实践的领域和空间,精心组织、形成机制。不仅要 识.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 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而且要在平时的每一项活动中体 总之.大学生人格发展及培养.是一项不断完善、不 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创业意识,培养团队精神;通 断探索的课题,只有做大学生的知心人,深入了解大学生 过提供项目信息、社会调查、组队定点等多种途径和方 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心理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式。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增加体验的机 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功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会,能按照社会实际需要,找准自身的位置,从而丰富知 识和强化能力.促进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3.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1]张香宇.大学生人格与素质教育[J].内江科技, 在职能部门和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 2007,9. 生涯设计,使他们更好地关注社会环境,萌生就业理想,客 『2]戚少枫.趋向大众化教育中的大学文化氛围与大 观分析自身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职业 学生人格养成[J].理论导刊,2006,7. 目标和事业方向,对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有清晰的 [3]张桂珍.人格及大学生人格培养.东岳论丛,2007,3. 205 ■墨 童塑 生335人,占研究对象的61.8%。大一学生162人,占研究对 象的29.9%;大二学生193人,占研究对象的35.6%;大三学 生136人,占研究对象的25.1%;大四学生51人,占研究对 象的9.4%。调查对象涵盖工商管理、会计、教育学、汉语言 文学、应用物理、软件工程等37个专业。 2.2zOt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 依据研究的目的,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访 谈了一些大学生.了解了他们对创新教育的看法和认识, 在大量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列举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 力的方法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最终形成了包含33个条 目的正式调查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创新及创新能力的 认知、社会环境、学校创新氛围、教师、课程和考核方式、 科研与实践、家庭教育、大学生自我认知等方面了解大学 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2.2.2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使用SPSS13.0forWindows系统对调查数据进行频数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与发表观点方面 表l教师与学生讨论与发表观点一览表 通过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习。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 地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_5_。由表1可以看出,在“老 师上课时是否留出时间让学生们一起参与讨论”一题中. 回答“是”的占50.9%,回答“不是”的占49.1%。72.7%的学 生认为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27.3%的学生则持相 反观点。与教师意见不同时,仅有13.5%的学生回答教师 会生气驳斥,而86.5%的学生回答“不是”。有半数以上的 教师在上课时留出时间让学生们一起参与讨论:在课堂 上即使观点与教师不同,多数教师也不会生气驳斥。这说 明在教学方式上,多数教师已经注意让学生参与讨论,鼓 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思维的 产生和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这种结果与其他研究者 的结果相似.如周倩通过调查高校大学生创新环境,在教 师因素方面得出,课堂环境上,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 生缺少交流[ 。 3.2教师授课内容方面 表2授课的内容 .由表2可以看出,56.3%的学生认可教师讲课时注意 穿插跨学科知识,43.7%的学生持否定意见。在“老师在授 206 课中是否注重介绍本学科前沿理论和创新成果”一题中, 学生回答“是”的占50.2%,回答“不是”的占49.8%。过半数 的学生肯定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注意介绍本学科前沿理 论、创新成果以及跨学科知识,说明创新培养在不少教师 的授课内容中有所体现.但也有近半数的教师没有意识到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没有把创新能力培养渗 透到Et常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都缺乏对学生 主导作用的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创新培养意 识,调整授课内容,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基础。 3.3课题研究方面 在“老师是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一题中 回答“是”的学生占54.1%,回答“不是”的占45.9%。多数教 师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鼓励作用,但也有相当数量的 教师没有意识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动手能力对学 生创新的重要性。 34师生关系方面 在“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和睦,易于交流沟通”一题中, 回答“是”的占71.0%,回答“不是”的占29.0%。师生关系的 和睦,易于交流沟通是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教师、得到创新 方面帮助和指导的基础,多数的师生关系是和睦的,也为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仍有近三成的学生回答“否”,这需要师生的共同重视。 3.5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方面 39.9%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60.1%的学生持相反观点。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 意识对塑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据表明 目前还有多数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没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教学方式上,多数教师已经注意让学生参与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课堂教学中为创新思维的产 生和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在授课内容上,大多数教师注意介绍本学科前沿理 论、创新成果以及跨学科知识,创新培养在授课内容中有 所体现,但也有少数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 力的重要性,更没有把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Et常课堂教 学中,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都缺乏对学生主导作用的重 视,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创新培养意识,调整授课内容,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基础。 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方面,多数教师在这方 面发挥了积极的鼓励作用.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没有 意识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动手能力对学生创新的 重要性。 在师生关系方面,多数师生关系是和睦的。也为大学 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有 少数学生反映师生关系不和睦,这需要师生的共同重视。 在教师创新意识方面.多数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没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4.2建议 学校应该激励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并为教师提 供创新的教育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贯 彻创新教育原则。 教师应该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 试论高校社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陆飞宇 (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720)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 制最大限度地按个人意愿安排,从而忽略了一些更有潜 备一支较高水平的学生干部队伍。本文对目前高校社团 力来当管理者的成员。 学生干部的状况作了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建 (二)忽视对干部的“培训”这一环节。 设社团学生干部队伍.又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 一些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认为.应该让社团或社团 作用。 干部自由地发展,不加干涉或少干涉,使其充分发挥主动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状况分析建设 性,或者认为社团的地位不如团委、学生会那么重要,是 较为松散的机构。因此对社团干部的培养也就不那么重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 视。实际上,适当的引导、管理、培养对社团干部的成长十 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 分重要。他们也处于学生时期,也是在“求知”、“学生活”、 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 “学做人”的阶段。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引导,需要教导 的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的发展壮 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模式。 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备一支朝气蓬勃、德才兼备的学 (三)社团干部自身的素质问题。 生干部队伍。如何培养社团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其在社团 1.缺乏较强的沟通能力。作为学生和社团干部,他们 建设中的作用。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既要与指导老师打交道,又要与同学处好关系。在不同的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状况分析 人群中,他们有不同的角色。有些社团干部还要承担与校 高校学生社团的干部大多是竞聘选拔出来的,总体 外社会团体、企业打交道的任务。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 上具备一定的能力。许多社团干部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 是社团干部必备的素质。然而,一些社团干部沟通的主动 和奉献精神。自觉服务同学,服务校园。部分干部具有创 性不够,方法简单,不自信,或者沟通途径单一。开展工作 新能力,经常能结合实际“出点子”。以使社团更好地发 时,他们“直来直去”,不注意方式;与社会团体、企业打交 展。一些社团干部还走出校园,与企业、社会团体联系,相 道时,他们畏怯,“生怕自己说错,做错什么”,自信心不 互合作.并取得他们的支持.使社团中的成员获得更多实 足。如何克服这些现象或心理,是社团干部与指导老师应 践、锻炼的机会。统计表明,社团干部应在经过几年锻炼 思考的问题。 之后.在求职上具备更大的优势。不少单位青睐有社团管 2.创新能力不强。社团有自己的章程,也就是前面一 理经验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经验较丰富,上手快,不需要 届届社团成员传下来的经验、规范。一些社团干部仅仅满 过多地“再培养”。 足于做“章程”中规定的事,中规中矩,不敢超越,或者由 然而。社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 于惰性而不愿去“想”、去“闯”。所以,不少社团活动形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陈旧,活动成了“常规性”的,成员因此也渐渐倦怠、无激 (一)选拔机制不够完善。 情。社团干部在创新方面应起到积极作用。 受社会风气影响.一些社团干部的选拔不是通过竞 3.忽视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不佳。一些社团干部把 选.而是直接“委任”,即由协会几个主要干部或老一届社 精力、心思都投入到社团管理、社团活动中,而把学习 团干部直接“点名”,决定由哪些人担任哪些职务。当然, 放到了第二位。他们认为,大学主要是锻炼能力的场 我们不能排除有些社团采取“委任制”能更平稳地交接, 所,课本的知识已没必要太花心思,管理能力、活动能 承接性更强。但是,“委任制”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它不能 力对就业更有帮助。殊不知,社会需求的是“一专多能” 听到“大众的心声”.即社团成员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委任 的人。专业专业,不“专”哪来的“业”。社会需要的是掌 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地运用必要的 (3):14-1&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寻求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 [2]杨辉.论21世纪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 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 电力教育,2009,(2):24—25. 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真正发挥 『3]江泽民.在接见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 作用。 报,1998.08.12,(1). [4]孙兴洋,张文海.论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J].盐城 参考文献: 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1]黄晓波,陆文,沙玲,陈惠方,哈兰涛.大学生创新 [5]周倩.高校大学生创新环境的调查与研究[D].上 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 海师范大学。2008.4.29. 2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