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复习卷
一、 文言文基础知识
1.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安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 文:文章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根本 .D.譬如为山 为:堆积 .
3. 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B.先齐其家 .C.事有终始 .D.则近道矣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 ..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物格而后知至 ..C.娴于辞令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迩之事父 大学之道 ..
5. 下列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回虽不敏 ③物有本末 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⑤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③⑤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民之从事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跨者不行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⑥可谓好学也已 ⑦古来圣贤皆寂寞 ⑧大学之道 ........A.①②③④⑥⑧ B.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⑦⑧ D.①③④⑤⑦⑧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④⑤⑥/②/③/⑦ 8.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
A.若火之始然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知者不惑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9.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0. 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谁欤,哭者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 古代文学常识
11. 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 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 D.《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八条目。
12.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为“十三经”之一。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C.《大学》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明代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D.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 课内默写
1. 《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
庭的关系时,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学之道》一文中,指出获得智慧要通过探究事物原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
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7. 《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
8. 《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
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9. 《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
“ , ”。 四、阅读《大学之道》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 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本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嘉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未,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3. 翻译下列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画横线部分,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
5.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6. 写出“致知在格物”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 1. 【答案】A
【详解】B.“止:停止”错误。“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
C.“安:平安”错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
D.“知:知道”错误。“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 2. 【答案】A
【详解】A项,“文”指华美、文采,整句的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故A错误。 3.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A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B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C项,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D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4. 【答案】B
【详解】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B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C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在。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
5. 【答案】C
【详解】①大学,古义,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②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③本末,古今同义,比喻主要的与次要的。④天下,古今同义,指中国或世界。⑤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故②③④都属于古今同义。 6.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引申为办事,处理事务的人;今义,指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②自省,古今同义,都是自我反省的意思。
③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能够。 ④所以,古义,用来,依靠来;今义,引出结果。
⑤至于,古义,指到了……的地步;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⑥好学,古今同义,都是喜好学习的意思。
⑦寂寞,古义,指不为世所用,默默无闻;今义,孤单冷清。
⑧大学,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7. 【答案】C
【详解】①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⑦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8. 【答案】D
【详解】A.“然”同“燃”。B.“内”同“纳”。C.“知”同“智” 9. 【答案】C
【详解】ABD都是状语后置句,C是判断句,故选C。 10. 【答案】A
【详解】A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B项,主谓倒装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二、古代文学常识 11. 【答案】C
【详解】 C项“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含《春秋》。 12. 【答案】C
【详解】C项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学者。 三、课内默写
1.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2.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4. 致知在格物
5.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6. 在止于至善
7.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8.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9.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10.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四、阅读《大学之道》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 【答案】D
【详解】“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2. 【答案】B
【详解】B项,“相悖的”错,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3. (1)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
使人知道要达到的高境界“至善”。
(2)从天子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4. 《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含义:“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认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后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变得简单,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在今天,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于。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往往力不能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