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自我建构经验的。高质量的运动环境应能激发幼儿运动热情,促使幼儿喜欢运动;能满足幼儿动作发展需要;能让幼儿安全地开展运动;能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等多方面发展。为达成此目标,笔者立足我园实际,在环境空间、材料资源以及教师支架上进行了幼儿园支持性运动环境的创设实践。等材料,以全包围的方式环绕游戏中的幼儿,细小的网格既让幼儿可以看到地面,增加了游戏挑战性,又保证幼儿身体任何部位安全置于网格中。(3)场地安全隐患的消除。经常性地排查运动场地的安全,如检查滑梯上有否突出物,器械安装是否牢固,器械摆放位置是否合理,滑梯等大型器械设施底部及四周边缘是否有足够的空旷空间,避免幼儿冲撞等,以保证幼儿运动中的安全。(4)安全规则的建立。针对不同运动区的安全问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制订各区域的安全运动规则。鼓励幼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张贴标志、规则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一、运动空间的安全、开放、自主、有序、适宜,满足幼儿游戏与运动的需要
空间的合理创设直接影响着幼儿运动的兴趣和选择,同时也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每根柱子都是器械,每个拐角都可能是运动区。在充分利用场地创设运动空间时,应注重安全、开放、自主、有序。(1)材料摆放有序。为了给幼儿的自主运动、探究、学习提供最大化的支持,我们将运动材料以“超市”的形式呈现。与幼儿一起商讨如何将材料按运动类型、材质等进行分类,而后将材料分别放置(1)安全环保的环境创设。为幼儿提供的器材均以安全、无毒为衡量尺度,排除锋利、尖锐等形状的材料,多选择绳子、木桩、木块、凳子、梯子等自然材料制作而成的器材。在各运动区,特别是开展具有挑战性运动时,均在下方铺设树皮、木屑、软垫、人工草皮等安全环保的材料,注重不同活动区域地面材料软硬适宜。(2)挑战性设施的安全设计。考虑幼儿心理、身体安全,在有挑战性的器材设计中,注重安全保,有一条90度障。如,我园3米高的“空中隧道”爬梯,而在90度爬梯背后又立着一条螺旋式梯。螺旋式梯的设置,避免90度梯外围过于空旷,让幼儿攀爬时有个强大的心理依靠,产生安全感。又如,悬空的“空中隧道”使用方钢、帆布、网格布于不同层、架及场地,并贴上标签,一目了然,井然有序,便于幼儿取放运动材料。(2)区域划分有序。我们将户外操场、一楼大厅、二三楼天台及走廊进行了合理规划,创设了挑战区、快乐运动吧、探险乐园、运动走廊等室内外运动空间,能满足幼儿不同天气时运动的需要,满足个人、小组、集体活动的需要,也能满足幼儿运动与交往、游戏与探索的需要。(3)运动动线有序。为了避免幼儿在运动中互相冲撞,我们在每个运动区域设置方向指示标志,使幼儿的运动动线有序,保证幼儿活动安全。(1)运动器材的开放性。挑战区、探险乐园、快46
乐运动吧等区域都向幼儿开放。除此之外,运动器材也开放式呈现在操场边角、各运动区。放材料的架子按幼儿能够着的高度设计,材料口朝向幼儿能看到的方向,方便各运动区域幼儿取放材料。运动器材的开放性,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物质保证。(2)活动的自主性。在幼儿园,幼儿每天有充足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区域,自主创设场地,自主选择伙伴、材料、玩法等,满足自主活动的需要。我园园所占地面积小,人均户外活动面积有限,因此,我们以小角落利用、双层设计、高空延伸、室内拓展的设计思路,相继创设适合各年龄班活动的“运动吧”“挑战区”“探险乐园”以及空中操场”等,大大增加运动空间,解决了场地与需求的矛盾。(1)小角落利用,让运动空间更具多样性。我们利用大树、楼梯、夹角等空间创设运动区域,扩大运动空间;利用狭长形的场地,设置了攀爬、触跳、投掷、钻、平衡等丰富的运动环境;在大树周围设置假山,设立“小山坡”“树墩”“石径”等,让幼儿攀爬、捉迷藏等。(2)双层设计,让运动空间具有神秘感。错落有致的双层运动空间设计,使幼儿的运动空间由平面变得立体,给予幼儿探索发现机会,丰富了幼儿的视角,增强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同时,双层的空间利用,也解决园所面积小的局限性,实现小园所运动空间最大化,为幼儿提供了密度适宜的运动空间。因此,满足大班幼儿探索需要的“探险乐园”有了这样的设计:运动器材分上下两层,第一层设置钢丝桥、铁索桥、绳梯、秋千架、攀爬架等设施,而在距离地面3米处,建造通过螺旋式台阶可以登上去的第二层空间,设置不同材质制作而成的极富挑战的“空中隧道”。同样,满足小班幼儿游戏、运动需要的“运动吧”,利用狭长形的场地及十二根柱子,设置双层运动空间:第一层设置钻爬、平衡等设施,第二层幼儿可通过台阶、“隧道”顺利进入,并在设置的晃桥、山洞、小山坡等场景中游戏、运动。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每一寸空间都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而且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3)高空延伸,扩展户外运动空间。在利用园内户外场地特点进行双层设计的同时,我们尝试利教学用高层建筑将户外运动空间向高空延伸。一是,将一座教学楼的第四层屋顶完全拆除,铺上人工草皮,加高围栏,让室内变为户外;二是,将两座辅楼的天台与教学楼相连接,形成互通的空中操场,同时设置避雨回廊,并在廊架上创设绳梯、爬网等器械,使户外运动空间增大,保证了每个年龄班均有宽敞、充足的运动场所。(4)室内拓展,让运动更有保障。由于我园地处南方,雨水天气较多,加之夏天太阳暴晒,因而出现“夏天、雨天幼儿运动时间无法保障”的问题。由此,我们将一楼大厅及一些室内的空间进行了规划整合,提供满足大肌肉运动的器材,为幼儿创设室内大型运动室。同时,合理挖掘室内的空间开展室内运动,如走廊、功能室、活动室等,保证在雨天幼儿也有运动的场所。二、运动材料的操作性、适切性、多样性、探究性,保障环境的教育价值
支持性的运动环境要求幼儿园提供的材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相适应,幼儿园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发展水平、身型、能负荷的重量等设计器材的尺寸、样式、材质等,并按一定的逻辑呈现,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幼儿园提倡幼儿自主活动,幼儿要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器材,在运动中通过移动、拼装组合、改变材料的状态等方式使运动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因此,材料是否便于幼儿与之互动尤为重要。但幼儿年龄小,手臂力量尚待发展,若运动器械过重则不便于幼儿自主取放。因此,我们在制作器械方面,多选择较轻的材质进行制作,便于幼儿搬动。如,杉木具有轻便的特点,但其木质松软,因此我们在制作梯凳等器械时,选用杉木配合连接处加固钢片的做法,这样既轻便又牢固。不同年龄班幼儿发展水平不同,同一年龄班的幼儿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对于同一器材,设计了不同造型、尺寸。如凳子的凳面就有半圆形与方形、宽与窄等不同造型,高度也有多种,供幼儿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年龄班和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每类器材均有其特有的逻辑,如型号逻辑、摆47
“教学放逻辑、动作发展逻辑等。在呈现时,同一器材可利用不同型号,满足不同层次幼儿活动需要;同一器材也可通过不同摆放方式,达成不同目标;不同的器材,也能同时达成同一目标。如梯凳,有不同高度、长度、宽度,幼儿可利用其开展不同的探索活动:将梯凳放倒,叠放一起,幼儿可从梯凳上方爬过,也可从梯凳中钻过;将梯凳3耀5个叠高,设置成“大山”,可攀爬、正面翻越、高处往下跳;将梯凳直立并排摆放,可练习侧身走;将梯凳侧放成一“隧道”,可练习匍匐爬行等。又如,练习爬这一动作,可利用长凳、梯凳、木板等器材开展。因此,幼儿园在利用器材组织幼儿开展运动时,应注重充分利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一物多用,满足幼儿运动的多样性。注重材料低结构化、多元性、可操作性特点,支持幼儿将材料进行组合,能引发幼儿自发的运动与游戏,产生多种多样的运动效果。因此,我们注重提供低结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由搬动、任意拼摆或组合器材,引发不同的运动游戏。如,长短不一的梯子、凳子、木板、木块、梯凳、木墩等,通过两两或多种器材的组合可以产生无限的玩法:木板和木墩组合可变为单人跷跷板;梯子和凳子拼装可以架设不同的“桥”;木板架在凳子上可变为滑滑梯;长木板、凳子及梯凳可组合成高窄“小桥”、窄小“山洞”、陡峭“山坡”等,进行平衡、钻爬、跳跃等游戏。三、教师适宜的讲解、保护、调整、帮助,支持与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教师应敏锐观察、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幼儿会重复出现某动作不协调,是因为他未能领会动作要领,但这其中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这一动作进行示范讲解。讲解要简洁明了、语速放慢,示范动作清晰准确,让幼儿听清、看清,明白要领。(1)鼓励于困难点。宽松、安全的心理情境下,幼儿乐于参与、愿意挑战。因此,当幼儿挑战遇到困难时,鼓励和适时的帮助可增强幼儿自信心,教师可采用“不怕,我在你身边”“你一定行”等语言,或双手打开作保护状、扶一扶等动作。有时,可通过逐渐减少帮助的方式,让幼儿获得成功。如,在高窄平衡木上行走,可让幼儿从握着成人的手,到搭着成人的手臂或肩膀,再到搭一根手指,最后独立完成,让幼儿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消除紧张心理,积累丰富运动经验,提高运动能力,逐步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2)保护在挑战处。当幼儿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时,教师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放置安全防护垫,关注场地的合理设置、教师的最佳站位等,以保证幼儿运动安全。(3)休息在疲劳时。体能状况不同的幼儿运动状况也有较大差异。对于体质较弱的幼儿,教师应留心观察其运动中是否疲劳,让其通过适当休息或转换角色来缓解疲劳,避免运动强度过大而产生运动安全问题。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适度的挑战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意愿。反之,则会使幼儿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或情绪懈怠。当活动不能满足幼儿需要时,教师应调整运动器材与环境,给幼儿设置适度的挑战,以增强幼儿运动的兴趣,促进幼儿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如,幼儿手搭手一同侧身走梯凳,当幼儿对这种运动方式不感兴趣时,教师会趴在梯凳上变身“大树”“大石头”成为障碍,幼儿需绕过障碍继续前行,增加挑战性,这使幼儿重新产生兴趣。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困难,无法自行解决时,教师则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宜的帮助。如,幼儿运动中出现材料缺乏或争执等问题时,鼓励幼儿展开争论,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尝试,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争论,引导幼儿在争论中解决问题。总之,创设支持性运动环境,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放开幼儿的手,给幼儿以挑战,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满足运动与交往、游戏与探索的需要,在深度学习中健康发展。注院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野十三五冶规划2017研究冶年度常渊立项编号规课题院野FJJKXB17-509实现小园所大冤运的课题研究动的实践成果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