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恺
(江苏省交通科学设计研究院)
摘要:中国地铁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对中国城市交通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有条不紊的发展地铁轨道交通,提高地铁发展的科学规划,同时问题也是急需改革创新的等 关键词:地铁发展,问题,科学规划,以人为本
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量增长迅速,对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网络化运营效果初步体现。目前,全国拥有运营线路的城市已达10个,运营总里程约868公里。国家已批准建设规划的城市共25个,规划线路总长度约2500公里,总投资约1万亿元。总体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呈现良好的态势。
随着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发展,地下轨道交通正以它快速,快速,正点,舒适,安全,大容量,低能耗,小污染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可望成为21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其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编制水平不高、建设造价攀升、融资和运营压力大、人才缺乏、需进一步完善等。按照坚持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完善和鼓励创新的方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化规模不断加大,轨道交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在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需要正确的面对问题,及早解决问题,让我国的轨道交通健康平稳的向前发展,为我国城市交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就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予以简单论述:一是贯彻好“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尤其是刚启动规划建设的城市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把握建设节奏,自1990年代起,中国各大城市就不断掀起地铁(含轻轨)热。多次行政干预,以停止审批方式给地铁热降温。然而,降温,地方不降温;地铁项目不上,地铁规划线路却在增长。城市地铁的规划与建设应该抱着一种实事求“善”的态度,这是科学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实践原则。这里的“善”,泛指社
会价值、社会效益。价值学告诉我们,社会的“善”是具有两重性的,体现于地铁,一是社会效益、功利价值;二是经济效益、交换价值。城市对地铁社会功利价值的“需要”,离不开城市经济实力即交换价值的“能要”。在地铁的可行性研究中,所谓实事求“善”,就是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从城市对地铁的客观“需要”及“能要”出发,坚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原则,追求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目标。二是提高规划科学性,重点是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与城市布局优化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相协调。一般而言,规划一座城市的地铁线路,必须要从这座城市现有的功能布局出发,而一旦地铁修建完毕,城市以后的功能规划又得反过来按照已成型的地铁布局来设计。今天世界上的城市规划布局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单一中心模式,另一种是多中心模式。北京的城市现实显然属于前者,由于不停地旧城改造和高额的房价,越来越多的市民逐渐离开了市中心,搬到了四环、五环甚至更远的地方居住,可是他们工作地还停留在市中心地带,这样每天定时往返于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浩瀚人流,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北京的地铁正因为规划忽略这种单中心的城市现状,所以才日陷拥堵而难以自拔。中国已经世界已经有很多案例能给我们很有参考意义,对我们未来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机会,避免再走弯路。三是不同城市发展模式应有所区别、因地治宜,不能全按一个标准建设,特别是不能一哄而上全部建设地铁。要考虑资源共享,探索建立地铁、轻轨、中低速磁悬浮、市郊铁路、有轨电车等多元化轨道交通体系。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特殊性,在地铁交通等项目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特点,比如有的城市是旅游城市,有的是国际大都市,有的城市是宜居之城等,与城市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相适应,这对城市未来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是要探索和创新,改进和完善,增强运营的财务可持续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就我个人看来原有的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无法提供地铁投资和运营的有效激励,因而必须改革。建立新的地铁投资和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地铁作为一个公共设施,它的投资建设只能由来实施。通过向市民借款的方式(发行公债)投资修建地铁,并由地铁运营的部分收益和逐年的财政拨款偿还贷款。2.地铁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地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必须分离,应当成立专门的地铁运营管理局,负责拍卖地铁运营许可证以及对运营商的管理,同时还负责地铁线路的维护。在新的下,首先通
过统一的规划并且综合权衡地铁建设的社会收益和建造成本,以确定最优的地铁规模和网络结构。以上只是一点个人的想法,有效的将为地铁的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是很值得我们加以思考,研究的问题。五是采取有力措施,克服人才匮乏困难,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紧缺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常常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回国时,美国方面曾这样评价:“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事实表明,这个评价一点也不为过。在轨道交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抓住机会大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人才,那将为我国轨道交通的良性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六是充分考虑有效衔接问题,以人为本,科学布局,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随着城市立体化扩展的趋势,交通走向立体化和整体性协调发展,大城市客运交通向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与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立体化的契机,必然使地铁车站成为城市交通换乘和衔接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地铁车站为核心吸引各种交通方式,往往在大城市多种交通线路的平面或立体交叉点上形成一个大型的交通换乘枢纽,吸引各方向客流和车流并结合地下公共空间形成城市中的重要节点,这种以地铁车站为核心的城市客运枢纽,是在城市再开发建设和以快速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立体化、整体化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建设中兴起的新的交通组织形式。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换乘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地铁线路以及车站的布置要满足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性要求,城市对外交通的出入口枢纽(火车站,水运站,航空港,公交客运站等),其主要功能是市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接驳,因此要根据接驳量以及可能的接驳方式来确定是否需要地铁站,地铁站的接驳量以及接驳通道的布置等,对于市区公交换乘枢纽则要视区位条件已经集散量来确定是否需要地铁线路的接入。第二,客流换乘条件及集散方式,地铁与地面其他交通方式在客运枢纽上的衔接仅仅是一种方式,并非所有的换乘衔接点都要集中在几个点上,根据客流及其他公交客运方式运营状况的调查,可以掌握市区内不同地区客流集散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地铁站点布置方案与地面交通衔接的效果分析,寻找最佳配置方案,同时获得每条线路沿途换乘量,作为日后地铁站或地面换乘设施的设计依据,不仅如此,这些数据也将成为地铁线路布置优化的依据。第三,换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21世纪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换乘枢纽的建设中也应坚持以人为本
的原则,为此必须考虑到换乘的舒适性以及便捷性,而换乘枢纽的室内化,集中化则是提高换乘舒适性的有效途径。七就是地铁安全问题,地铁作为城市中的大容量快速交通工具,其完善性和密集性体现了城市的经济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在全国各大城市加速开展地铁设施建设的同时,地铁的安全风险及经营风险问题理应引起业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地铁的快速发展,让地铁的安防问题以及显得日益重要,世界各地都发生过很多起地铁安全事故,每一起事故都是让我们难以忘怀的疼痛,例如1918年,世界第一例地铁重大伤亡事故在纽约发生。此后,世界各地的地铁伤亡事故不断。1995年3月20日,日本东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14人终身残疾,5000多人受伤;2010年3月29日,在莫斯科“卢比扬卡”和“文化公园”地铁站先后发生两起爆炸,总共导致40人死亡,近百人受伤。地铁站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及逃生技能较差;地铁的结构设计、相关标识的设置及列车材料的选择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考虑不周;已有的安全设置难以对付突发事件;专业的救援、消防系统不能与地铁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实现无缝衔接等。我国城市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铁、轻轨等交通运营安全问题也随之日趋紧迫。为此,我们仍应加强以下几点:注重地铁车站的设计。其建筑布置应有利于逃生和救援,其中,防火设计非常重要,无论是各站台、隧道和高架轨道,都要尽量采用非易燃性的材料构建;完善相关安防设施。①逃生指向系统②自动灭火系统③警报系统④监控系统等;加强地铁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对在非开放空间里人们的疏散模型进行研究;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完备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地铁运营安全的基础,要制定各项维修规程和操作流程,并切实执行,才能保证地铁运营安全;建立高效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联动反应机制,同时,注重将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纳入到城市大交通体系中。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城市化的急剧扩张,城市交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将为城市交通压力的缓解起到很大的作用。希望国家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应该注意到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我国的城市交通稳定的向前发展!让我们的居民拥有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让城市居民对一个城市拥有更强烈的归属感。
参 考 文 献:
[1]、邵伟中,刘志刚,吴强,李素莹.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运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铁[2]、胡世东.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理念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0(10).
[3]、忻铁朕 徐行芳.加强市郊铁路客运发展构筑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5):5-7.
[4]、顾保南,黄志华,邱丽丽,卫超.上海南站的综合交通换乘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9(8):19-24.
[5]、宋键,申伟强.上海市轨道交通2号线系统总体建设目标的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8(6):66-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