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 Nov,22(33) ・3741・ 16排螺旋CT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阑尾炎 汤林峰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民医院,江苏昆山215332) [摘要] 目的探讨l6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疑诊阑尾炎 收治入院的患者32例,术前均作了常规横断面轴扫和三维重建技术处理,诊断阑尾炎的标准包括阑尾体增粗,阑尾结 石、钙化,伴有阑尾周围的炎性改变等。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照手术病理,术后 30例确诊为阑尾炎,诊断阑尾炎准确率高达93%。CT多平面三维重建MPR技术图像直观,能从冠状面、矢状面及任 意斜面清晰地显示阑尾体的改变及其周围炎症、并发症等的征象。结论l6排螺旋CT三维重建MPR技术显著提高 了对临床症状模棱两可、临床疑诊阑尾炎患者的术前诊断能力。CT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高准确度及敏感度, 而且能发现除阑尾炎以外的其他病变,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螺旋CT;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阑尾炎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3)33—3741—02 阑尾炎是临床急腹症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一般来 50%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通过工作站软件行多平面重建技 说,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做出明确诊 术(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角度斜面的阑尾图像。 断,不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但有近30%的阑尾炎患者临床 最后将每个患者的2组照片(常规扫描片和重建片)以双盲 表现不典型,也有其他一些病变酷似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因此 法的形式分别请放射科2位有经验的CT医师来进行诊断。 就特别需要借助影像学予以鉴别。一般常规的x线钡灌肠 1.3诊断标准CT诊断阑尾炎的标准为阑尾增粗,其横径 造影及B超检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近年来多排螺 超过6 mm,或阑尾结石同时伴有阑尾周围的炎性改变。阑尾 旋CT(MSCT)的发展应用,其薄层扫描技术和强大的三维后 周围炎性改变包括阑尾周围脂肪组织内出现片絮状或条纹状 处理功能,为阑尾炎的诊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检查参考手段, 密度增高影,肠系膜或邻近筋膜水肿、增厚,阑尾周围积液,蜂 其特异度为95%,敏感度为100%…,并且可以一方面减少不 窝织炎或脓肿形成等。 必要的外科剖腹探查,另一方面减少因延误手术所致的穿孔 2 结 果 和并发症发生几率,还有助于对阑尾蜂窝织炎性肿块、脓肿和 本组32例患者中,最后确诊阑尾炎为3O例。其中有14 肿瘤等的鉴别,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非常有价值 例表现为阑尾增粗、壁增厚,6例阑尾内见结石,9例阑尾盲肠 的影像学依据。笔者现将近年来收集的32例阑尾炎行腹部 周围炎,7例增强扫描后阑尾壁有明显强化,5例伴阑尾周围 CT检查的资料予以分析,旨在评价CT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 脓肿,2例伴有粪石,1例盲肠周围见小气泡,提示为穿孔;另 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有2例最后诊断非阑尾炎,其中1例为盲肠憩室炎,1例为女 1临床资料 性右附件脓肿。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l临床手 1.1一般资料收集本组3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阑尾炎患者 术病理或随访结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确诊为阑尾炎的30 及其他疾病临床表现类似阑尾炎患者的CT检查与临床资 例三维重建图像,发现MPR技术诊断阑尾成像成功率为 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20例,女12例,年龄16—78岁, 100%,图像直观,能清晰地显示阑尾炎及其周围并发症,诊断 平均4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或脐周转移性疼痛,发 符合率达93%(30/32)。 热、恶心呕吐、腹泻和白细胞增多等。 3讨 论 1.2方法使用德国SIEMENS Emotion一16排螺旋CT扫描 阑尾炎的诊断传统以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仪,扫描范围为全腹部(从膈顶部至耻骨联合下缘),电压130 为主,辅以x线钡剂造影、B超等。螺旋CT的临床应用,随 kV,电流250mAs,层厚5 mm,间距5 mm,窗位40 Hu,窗宽 着其扫描方法的改进显著提高了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 350 Hu。本组3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l4例加CT增强 平。阑尾炎的CT表现:大多数阑尾炎因阑尾管腔阻塞而引 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 gI/L),剂量1.6 起。依阻塞部位,炎症可累及整个阑尾,也可累及阑尾远端。 mL/kg,经肘静脉注射,注射流率3 mL/s,按动脉期、静脉期2 典型阑尾炎表现为阑尾管腔增粗(成人直径>6 mm,儿童>8 期扫描进行,动脉期、静脉期的时间分别为注药后30 s、60 s, mm),管壁增厚,有时可见阑尾粪石位于管腔内。若阑尾穿 扫描在一次性屏气时间内完成。然后将平扫及增强扫描静脉 孔,则见伴有阑尾粪石的盲肠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CT 期原始横断面CT图像用1.5 mm层厚、0.7 mm间隔重叠 能可靠区分脓肿与蜂窝织炎,这对临床非常重要,因为二者治 ・374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 Nov,22(33) 性 。 疗方案迥然不同。 阑尾一般比较细长,但位置和形态变异大,当病灶与周围 广泛粘连时就更不易观察。对疑有阑尾炎的患者采用CT扫 描配合MPR技术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螺旋CT MPR MPR技术是利用阑尾与周围脂肪组织之间形成的密度 差,从而使阑尾清晰成像,图像直观清楚;可快速重建.实时显 示;能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阑尾炎的CT征象;而且多平面三维 重组能在定位、病程发展和并发症等方面给阑尾炎的诊断提 供更多的影像学帮助,更能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 非常重要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解剖结构特殊的阑尾 来说,常规CT无法明确诊断的;MPR技术可明显帮助提高诊 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利 于判断病灶的中心和起源,尤其是可以细致地观察有无粪石 或小气泡,观察邻近组织、脂肪间隙、肠道的情况,为一些不典 型阑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参考,从而提高了诊断符 合率和本组采用MPR技术的诊断率比单纯使用轴扫方法的 诊断符合率有明显提高,证明这一三维重建方法较为优越。 而且MPR价格较便宜,耗时少,便于操作,有利于对病变及其周 笔者认为:轴面MSCT图像配合MPR技术,能直观地显 示阑尾本身及其病理改变和周围组织改变及其并发症,使阑 尾炎得到早期及时的诊断,大大提高了阑尾炎术前诊断的符 合率,尤其对一些临床表现不怎么典型的阑尾炎患者诊断特 别有用,可减少因诊断不明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阑尾手 术 ,而且还能发现除阑尾炎以外的其他病变,为其鉴别诊 断提供可靠的CT依据,从而为临床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治疗 方案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帮助。 [ 参 考 文 献 ] [1] Rao PM,Rhea JT,Novelline RA,et a1.Helical CT technique for the diagnosis of appendicitis: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a focused appen— 围情况的观察,提高对不典型阑尾炎的诊断率,故可广泛采用。 临床上阑尾炎在阑尾脓肿形成之前有着多种病理阶段, 其中在三维重建上最常见的征象是阑尾肿大(96.4%),Rao 等 也认为大多数阑尾炎有着阑尾增大的表现(可占93%), 这种常见征象加上绕以阑尾周围脂肪线可基本确定阑尾炎的 存在。同时阑尾盲肠周围炎被认为是诊断阑尾炎可靠的间接 征象,统计显示70%~94%患者伴有此征象 。 本组采用回顾性分析,将原始横断面CT图像经薄层、窄 间隔(层厚1.5 mm、间距0.7 mm)重叠50%重建成轴面源像, 大大提高了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消除了部分容积效应伪 影;由于各向同件扫描采集的数据为容积性,保证了层面的连 续性,能多方位任意角度重组图像,获得包括冠状面、矢状面、 任意角度斜面等图像,因此MSCT在MPR技术中显示出巨大 的优势,为l临床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同时笔者也要指出的是:虽然阑尾解剖位置可有许多变 化,但是阑尾与盲肠相对位置关系还是比较固定的,回盲瓣周 围脂肪环的显示等特点可为寻找阑尾提供线索。因此,熟知 升结肠、盲肠和阑尾解剖及相互位置关系对提高辨别阑尾有 无异常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乏脂肪患者中,辨认阑尾周围 炎存在一定困难,即使阑尾被显示,但腹膜内脂肪的缺乏导致 炎症在阑尾周围脂肪表现显示不清,常常造成诊断的假阴 dix CT examination[J].Radiology,1997,202(1):139—144 [2] Rao PM,Rhea JT,Novelline RA.The sensitivity a specificity of the individual CT sign of appendicitis:experience with 200 helical appendiceal CT examinations[J].JCAT,1997,21:686 [3]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1999:1015 [4] 郝新忠,武志峰,乔英.非对比增强CT对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 的诊断准确性[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lo(4):232 [5]Horrow MM,White DS,Ho ̄ow JC.Differentiation of perforated from nonperforate appendicitis at CT[J].Radiology,2003,227 (1):46—51 [收稿13期】2012—12—20 胃黏液腺癌的CT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潘 广 ,杜志泉 ,马立岩 ,饶圣祥 (1.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昆山215300;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200032)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胃黏液腺癌的CT特征及其临床病理基础。方法搜集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的胃黏 液腺癌2l例,术前均运用多排螺旋CT行三期扫描,分析其CT征象,并探讨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蛄果 21 例胃黏液腺癌CT平扫表现为胃壁局限性增厚,呈带状低密度,其中5例可见点状、粟粒状钙化;增强后动脉期内膜层 高度强化,中间层无或轻度强化,外层中度强化,呈现分层强化的特点,门静脉期呈延迟强化。结论 胃黏液腺癌具有 比较特征性的CT征象及临床病理基础,这对于术前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胃肿瘤;腺癌,黏液;X线计算机;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3)33—3742—03 胃黏液腺癌(MGC)是少见的胃癌组织学类型,仅占胃癌病例 胃癌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