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统计指标体系

公司统计指标体系

来源:意榕旅游网


XX公司统计指标体系

1 目的

为了规范统计指标,统一口径,特制订公司统计指标体系。

2 范围

本指标体系适用于XX公司。

3 相关文件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工业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企业集团和重点企业统计报表制度》

4 主要内容

4.1统计指标分类

统计指标按公司主营业务性质分为:1、生产指标,2、销售指标,3、设备运转指标,4、技术经济指标,5、质量指标,6、劳动工资指标,7、生产能力指标,8、财务指标,9、经济效益评价指标,10、统计分析指标十大类。

4.2生产指标

4.2.1统计原则

4.2.1.1产品(半成品)产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

4.2.1.2报告期产品(半成品)产量,指截止至报告期最后一天为止,经过盘点、平衡,检验合格并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半成品)产量。

4.2.2统计内容

4.2.2.1按时间分为:日产量,月度产量,季度产量,年度产量;

4.2.2.2按产品实物分为:生料产量,熟料产量,水泥产量等主要产品及半成品产量;

4.2.2.3计量单位:吨。

4.2.3主要统计指标

4.2.3.1生产总量(总产量):公司的水泥产量和对外销售的熟料量之和。

4.2.3.2水泥产量:水泥磨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并验收入库的合格水泥产量。

4.2.3.3熟料产量:回转窑生产的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可供水泥粉磨和对外销售的熟料数量。

4.2.3.4生料产量:公司立磨生产的生料产量之和。

4.2.3.5石灰石产量:经过石灰石破碎机破碎,粒度符合质量控制要求,进入储库的产量之和。

4.2.3.6硅质原料产量:经过挖掘、铲装设备开挖,进入堆棚的粘土产量和经过破碎进入储库的砂岩产量之和。

4.3销售指标

4.3.1统计原则

4.3.1.1销售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实际销售的由本企业生产(包括上期生产和本期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

4.3.1.2销售量的统计应以产品所有权发生转移为原则,即在产品已发出,货款已经收到或者得到了收取货款凭据,产品的所有权归买方所有。

4.3.1.3退回报告期内销售的产品,应从销售量中扣除;如退回报告期内生产的不合格品,还要同时扣除生产量。

4.3.2统计内容

4.3.2.1按时间分为:日销量,月度销量,季度销量,年度销量;

4.3.2.2按产品实物分为:水泥销量,商品熟料销量;

4.3.2.3计量单位:吨。

4.3.3主要统计指标

4.3.3.1总销量:指公司的水泥销售量和对外销售的熟料量(包括对内部粉磨站的熟料销量)之和;

4.3.3.2水泥销量:指公司的水泥销售量;

4.3.3.3商品熟料销量:指公司的半成品—熟料在本单位不再进行加工粉磨成水泥,而作为最终商品对外出售的熟料量。

4.4设备运转指标

4.4.1统计原则

4.4.1.1生产工业产品的主机设备为统计对象;

4.4.1.2运转时间统计为主机喂料开始到止料,对于空转并没有生产不统计为运转时间。

4.4.2统计内容

运转时间、运转率、台时产量、设备综合利用率。

4.4.3主要统计指标

4.4.3.1回转窑运转指标

4.4.3.1.1运转时间:指回转窑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熟料生产所运转的时间。计量单位:小时。

4.4.3.1.2运转率:反映回转窑在一定时期内的开机率,是运转时间与日历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计算公式:运转率(%)=[运转时间(小时)/日历时间(小时)]×100% 。

4.4.3.1.3台时产量:指单台回转窑每小时所生产的熟料量。通常台时产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台时产量。计量单位:吨/小时,计算公式:台时产量(吨/小时)=生产量(吨)/生产时间(小时)。

4.4.3.1.4日产量:指单台回转窑运转24小时所生产的熟料产量。计量单位:吨/天。

4.4.3.2水泥磨机运转指标

4.4.3.2.1运转时间:指水泥磨机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水泥生产所运转的时间。计量单位:小时。

4.4.3.2.2运转率:反映水泥磨机在一定时期内的开机率,是运转时间与日历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 。计算公式:运转率(%)=[运转时间(小时)/日历时间(小时)]×100% 。

4.4.3.2.3台时产量:指单台水泥磨机每小时所生产的水泥产量。通常台时产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台时产量。计量单位:吨/小时,计算公式:台时产量(吨/小时)=生产量(吨)/生产时间(小时)。

4.4.3.3生料磨机运转指标

4.4.3.3.1运转时间:指生料磨机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在生料生产所运转的时间。计量单位:小时。

4.4.3.3.2运转率:反映生料磨机在一定时期内的开机率,是运转时间与日历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 。计算公式:运转率(%)=[运转时间(小时)/日历时间(小时)]×100% 。

4.4.3.3.3台时产量:指单台生料磨机每小时所生产的生料产量。通常台时产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台时产量。计量单位:吨/小时,计算公式:台时产量(吨/小时)=生产量(吨)/生产时间(小时)。

4.4.3.4包装机运转指标

4.4.3.4.1运转时间:指包装机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在水泥包装所运转的时间。计量单位:小时。

4.4.3.4.2运转率:反映包装机在一定时期内的开机率,是运转时间与日历时间的比值。计量单位:% 。计算公式:运转率(%)=[运转时间(小时)/日历时间(小时)]×100% 。

4.4.3.4.3台时产量:指单台包装机每小时所生产的袋装水泥产量。通常台时产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台时产量。计量单位:吨/小时,计算公式:台时产量(吨/小时)=生产量(吨)/生产时间(小时)。

4.4.3.5破碎机运转指标(主要指石灰石破碎机)

4.4.3.5.1运转时间:指破碎机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在石灰石破碎所运转的时间。计量单

位:小时。

4.4.3.5.2运转率:反映破碎机在一定时期内的开机率,是运转时间与日历时间的比值,日历时间每天按16小时计算。计量单位:% 。计算公式:运转率(%)=[运转时间(小时)/日历时间(小时)]×100% 。

4.4.3.5.3台时产量:指单台破碎机每小时所破碎的石灰石产量。通常台时产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台时产量。计量单位:吨/小时,计算公式:台时产量(吨/小时)=破碎量(吨)/生产时间(小时)。

4.4.3.6其他主机运转指标可以根据上述指标规定设置。

4.5技术经济指标

4.5.1主要综合指标

4.5.1.1吨熟料烧成标准煤耗

4.5.1.1.1指熟料烧成工序生产一吨熟料所消耗的标准煤量。计量单位:千克/吨,一般计算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吨熟料烧成标准煤耗,计算公式:吨熟料烧成标准煤耗(千克/吨)=标准煤消耗量(包括回转窑点火用油)(千克)/熟料产量(吨)

4.5.1.1.2在熟料烧成工序中消耗的所有燃料要按照相应的折合成标准煤.

4.5.1.2吨熟料综合电耗

指每生产一吨熟料所需消耗的电力,包括从矿山到熟料烧成的所有电力消耗。计算公式:吨熟料综合电耗(千瓦小时/吨)=生产熟料综合电力消耗量(千瓦小时)/熟料产量(吨)

4.5.1.3吨水泥综合电耗

指每生产一吨水泥所需消耗的电力(不分品种),消耗的电力应包括水泥粉磨工序电耗、熟料电耗、石膏混合材的电耗、水泥包装和出厂电耗以及应分摊的辅助用电。计算公式:吨水泥综合电耗(千瓦小时/吨)=生产水泥综合电力消耗量(千瓦小时)/水泥产量(吨)

4.5.1.4吨水泥综合能耗

指生产一吨水泥所消耗的所有能源(一般以标准煤表示),包括电耗、煤耗、油耗等等。所有能源要按照相应的折合系数折合成标准煤。计算公式:吨水泥综合能耗(千克/吨)=生产水泥综合能源消耗量(标准煤)(千克)/水泥产量(吨),综合能源消耗量包括水泥标准煤耗量和根据规定系数将水泥综合电耗折算成标准煤的消耗量。

4.5.2矿山指标

4.5.2.1吨石灰石电力消耗

计算公式:吨石灰石电力消耗(千瓦小时/吨)=电力消耗度数(千瓦小时)/石灰石产量(吨)

4.5.2.2吨石灰石(块石)柴油消耗

计算公式:吨石灰石(块石)柴油消耗(千克/吨)=柴油消耗量(千克)/石灰石产量

(吨)

4.5.2.3吨石灰石炸药消耗

计算公式:吨石灰石炸药消耗(千克/吨)=炸药消耗量(千克)/石灰石产量(吨)

4.5.2.4吨石灰石雷管消耗

计算公式:吨石灰石雷管消耗(个/吨)=雷管消耗量(个)/石灰石产量(吨)

4.5.2.5吨粘土柴油消耗

计算公式:吨粘土柴油(千克/吨)=柴油消耗量(千克)/粘土产量(吨)

4.5.2.6吨粘土质物料破碎及均化电耗

计算公式:吨粘土质物料破碎及均化电耗(千瓦小时/吨)=电力消耗度数(千瓦小时)/经过破碎及均化的粘土量(吨)

4.5.2.7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

计算公式: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实际利用的石灰石产量(吨)/矿山开采量(吨)

4.5.2.8石灰石轮胎消耗(套/万吨)=矿山矿车运输石灰石所消耗的轮胎(套/)所运输的石灰石量(吨)

4.5.3原料系统指标

4.5.3.1吨生料工序电力消耗

计算公式:吨生料工序电力消耗(千瓦小时/吨)=生料工序所消耗的电力度数(千瓦小时)/生料产量(吨)

4.5.3.2吨生料原料工序研磨体消耗

计算公式:吨生料工序研磨体消耗(克/吨)=生料研磨体消耗量(克)/生料产量(吨)

4.5.4烧成系统指标

4.5.4.1吨熟料烧成实物煤耗

指每生产一吨熟料所需消耗的实物煤量。计算公式:吨熟料烧成实物煤耗(千克/吨)=实物煤消耗量(千克)/熟料产量(吨)

4.5.4.2吨熟料工序电力消耗

计算公式:吨熟料工序电力消耗(千瓦小时/吨)=熟料工序所消耗的电力度数(千瓦小时)/熟料产量(吨)

熟料工序电力消耗量还包括熟料工序消耗的辅助电力在内,不包括生料所消耗的电力。

4.5.4.3吨熟料烧成工序(含热风炉)柴油消耗

计算公式:吨熟料烧成工序(含热风炉)柴油消耗(千克/吨)=熟料工序所消耗柴油数(千克)/熟料产量(吨)。

4.5.4.4吨熟料烧成工序耐火材料消耗

计算公式:吨熟料烧成工序耐火材料消耗(千克/吨)=耐火材料消耗量(千克/吨)/熟料产量(吨),耐火材料包括分解炉和预热器内的耐火材料。

4.5.4.5吨煤粉煤磨工序研磨体消耗

计算公式:吨煤粉煤磨工序研磨体消耗(克/吨)=煤磨工序研磨体消耗量(克)/煤粉产量(吨)

4.5.5水泥系统指标

4.5.5.1吨水泥工序电力消耗

计算公式:吨水泥工序电力消耗(千瓦小时/吨)=水泥工序电力消耗(千瓦小时)/水泥产量(吨)

4.5.5.2吨水泥制成工序研磨体消耗

计算公式:吨水泥制成工序研磨体消耗(克/吨)=水泥工序研磨体消耗量(克)/水泥产量(吨)

4.5.6包装系统指标

4.5.6.1吨水泥包装电耗

计算公式:吨水泥包装电耗(千瓦小时/吨)=包装工序电力消耗量(千瓦小时)/水泥包装产量(吨)

4.6质量指标

4.6.1出厂水泥合格率:指水泥出厂后,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占全部出厂水泥的比例。是反映出厂水泥质量的指标,也是反映企业质量控制工作的指标,计算公式:=(全部出厂水泥-出厂不合格水泥)/全部出厂水泥*100%。计算指标滞后一个月。

4.6.2熟料平均强度:反映水泥企业熟料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只有一台窑且运行稳定,日产量波动不大时,以熟料28天抗压强度算术平均值表示,日产波动较大时以每日产量与日28天抗压强度加权平均值表示;对多台窑应先算出每台窑的平均值,再按每台窑的产量与熟料28天抗压强度平均值加权计算出企业熟料平均强度。计算公式:(甲窑产量*甲窑平均值+乙窑产量*乙窑平均值+……)/全部熟料产量。计算指标滞后一个月。

4.6.3水泥平均强度:反映企业水泥所达到的强度质量水平。平均强度等级高说明企业生产的高等级水泥产量多。计算公式:(甲等水泥产量*甲等级+乙窑产量*乙窑平均值+……)/全部水泥产量。

4.6.4水泥袋重合格率:抽查20袋水泥总质量不少于1000kg时(20袋水泥总质量少于1000kg时袋重合格率为零),净含量不大于49kg的袋重抽查总袋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水泥袋重合格率(%)=净含量为49kg以上的袋数/抽查总袋数*100%(20袋总质量≥1000kg)

4.6.5纸袋破损率:每吨水泥应用数量与破损数量之间的比例。计算公式:纸袋破损率(%)=纸袋破损量(个)/出厂水泥消耗纸袋(个)*100%。出厂水泥消耗纸袋按出厂包装水泥吨数乘以20计算;纸袋破损数为自包装起至水泥装车为止所破损的纸袋数。

4.7劳动、工资指标

4.7.1从业人员数: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数,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休人员及在本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人员。

4.7.2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4.7.3其他从业人员: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支付劳动报酬的离退休人员及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4.7.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工作岗位,并已不在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本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4.7.5研发人员:指本单位从事科技研究开发人员。研究主要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是指本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4.7.6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包括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其他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从业人员数,计算公式: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月日历天数,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

和/3,年平均人数=全年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4.7.7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本单位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分为实物和货币两种表示方式;劳物劳动生产率为产品产量(水泥产量+商品熟料)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货币劳动生产率为工业增加值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4.8生产规模能力指标

4.8.1统计原则

4.8.1.1按照“不重不漏”的统计原则,必须将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及其设备进行综合平衡;

4.8.1.2不考虑原材料、燃料的供应,劳动力的分配以及企业外部条件的影响;

4.8.1.3生产能力统计指标项目已完成建设,具备产品生产能力。

4.8.1.4必须确定企业的产品方向和品种构成。

4.8.2生产规模能力

4.8.2.1设计能力:原有设计能力为经重大技术改造的,按设计能力统计;经过技术改造,有技术改造后设计能力的,按技术改造后的设计能力统计。

4.8.2.2核定能力:原有设计能力已不能反映实际状况,根据设备在生产组织中实际达

到的能力重新核定生产能力,有核定能力的,按核定能力统计。

4.8.2.3对于多数生产稳定的老企业生产能力一般均超过设计能力

4.8.2.4对于由于设备老化,不是因为销售或其他因素制约产能的发挥,实际生产水平低于设计能力的企业,如果要按实际能力统计,必须经公司审定批准后才能统计,否则仍按原设计能力或原核定能力统计。

4.8.3主要统计指标

4.8.3.1总产能:指工厂的水泥粉磨能力与商品熟料供应能力的总和;

4.8.3.2水泥产能:指工厂的水泥粉磨能力的总和

4.8.3.3熟料产能:指工厂回转窑生产能力的总和。

4.8.3.4商品熟料产能:指熟料产量扣除按水泥粉磨能力计算应消耗熟料后的剩余熟料产能。

4.9财务指标

4.9.1统计原则

按照《统计法》和《企业集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填报指南》规定,以公司的《会计报表》上数据为统计依据。

4.9.2主要统计指标

4.9.2.1总资产 :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资产是时点数,指期末统计数,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4.9.2.2流动资产:指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可以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一年内到期的本期债券投资及其他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按其性质可分为:速动资产和非速动资产,速动资产主要是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等随时可以变现的资产,非速动资产主要是指存货。

4.9.2.3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计算公式:流动资产月平均余额=(月初流动资产余额+月末流动资产余额)/2;流动资产季平均余额=季内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之和/3;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1至12月各月月初、月末流动资产余额之和/24;

4.9.2.4应收帐款净额:指工业企业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减去坏帐损失准备金后的余额。坏帐损失是指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列入坏帐损失处理的应收帐款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同意。

4.9.2.5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4.9.2.6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指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净额。其平均余额

指报告期内余额的平均数。计算公式: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月平均余额=月初、月末固定资产净值之和/2;固定资产净值季平均余额=季内各月固定资产净值之和/3;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1至12月各月月初、月末固定资产净值之和/24;

4.9.2.7负债:指企业资产总额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是企业所能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4.9.2.8流动负债:指将与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4.9.2.9所有者权益:指投资者对企业资产所拥有的权利,表明企业的产权关系。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的数额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从其形成看,所有者权益主要来源于投资者的原始投资和企业生活厂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积累。

4.9.2.10实收资本:指企业实际收到投资者投入企业的可作为长期周转的经营资金。实收资本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国家资本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集体资本指有权表国家投资的集体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法人资本指其他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个人资本指社会个人或本企业内部职工以个人合法财产投放到企业形成的资本;外商资本指外国投资者对企业投资形成的资本;港澳台资本指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才以各种形式的资产进行投资形成的资本。

4.9.2.11产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总额。

4.9.2.12产品销售成本:指企业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过程中的实际成本,不包括期间费用,即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4.9.2.13产品销售费用: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包括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等其他经费。

4.9.2.14产品销售利润: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收入扣除其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利润。

4.9.2.15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4.9.2.16财务费用: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后的支出)汇兑损失(减去汇兑收益后的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集生活厂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等。

4.9.2.17营业利润: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计算公式: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4.9.2.18利润总额: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经营成果,是企业的收入减去有关的成本与费用后的差额。计算公式: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

支净额。

4.9.2.19产品销售率:主要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100%。

4.10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4.10.1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数:是评价工业秤经营活动的综合指标,主要是从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七项指标来分析。

4.10.1.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售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份)*100%。式中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数。

4.10.1.2资产保值增值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资产保值增值率(%)=(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周期期末所有者权益)*100%,所有者权益=资产总计-负债总计。

4.10.1.3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4.10.1.4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资金利用效果和

再生产循环的速度。计算公式: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份)。

4.10.1.5成本费用利用率:是企业全部生产投入与实现利润的对比关系,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是指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

4.10.1.6全员劳动生产率:指工业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2/累计月份)*总产值价格变动系数,总产值价格变动系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工业总产值(现价),乘以总产值价格变动系数的目的是消除价格变化对产值的影响。

4.10.1.7产品销售率:主要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100%。

4.10.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Σ(分项指标报告期指标/标准指标*权数)/总权数,其中:

总资产贡献率:标准指标=10.7,权数=20

资产保值增值率:标准指标=120,权数=16

资产负债率:标准指标=60,权数=12

流动资产周转率:标准指标=1.52,权数=15

成本费用利用率:标准指标=3.71,权数=14

全员劳动生产率:标准指标=16500,权数=10

产品销售率:标准指标=96,权数=13

4.11统计分析指标

在企业生产经营分析中经常使用一些分析、对比指标,在此说明一些常用的指标的定义和计算。

4.11.1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计算的,用以反映客观现象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其数值表现为相对数。计算相对指标的基本公式是:相对指标=比较数值/基础数值。

4.11.1.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将某一时期的实际完成数与周期的计划任务数对比,说明计划的完成程度。如生产计划完成率,销售计划完成率等。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4.11.1.2结构相对指标:将同一总体内的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对比求得比重,用以反映总体内部的构成状况,说明事物的性质、结构或质量。如水泥某一品种销量占水泥总销量的比例,可以反映水泥品种销售结构,及市场需求状况。

4.11.1.3比较相对指标:将同一时期的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数值对比,说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如两个工厂某月同类型窑运转率或台时产量的对比,可以比较设备运转效率。

4.11.1.4强度相对指标:将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用以说明现象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如人均产量、销量。以上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均属于强度相对指标。

4.11.2平均指标:平均指标反映同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利用平均指标可以对比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同类现象的平均水平,以表明生产水平的高低或效益的好坏。

4.11.2.1平均指标主要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几种。在这里主要介绍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可以查阅相关统计书籍。

4.11.2.2算术平均数:基本形式是同一总体内的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总量;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

算术平均数有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两种。在水泥企业中有的地方要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而有的地方必须使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才具有意义。

4.11.2.3简单算术平均数:就是将现象的数量相加除以个数。如全年月平均水泥产量就是全年各月的水泥产量总量除以全年12个月。

4.11.2.4加权算术平均数:就是现象总量的大小要受到现象次数的影响。

4.11.2.5例如水泥销售综合均价是加权算术平均数,它是不能用各品种水泥销售价格简单平均计算的,必须用销售收入除以水泥销量才能得出;销售收入等于水泥销量乘以销售单价。如上述所提到的绝大多数技术经济指标都是加权算术平均数。

4.11.3速度指标

4.11.3.1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4.11.3.1.1发展速度是表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对比而得,说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发展速度根据采用的比较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4.11.3.1.2增长速度是表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对比而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发展速度-1(或100%)。

4.11.3.1.3与增长速度相一致的绝对量指标是增长量指标(±),反映的是报告期比基期总量增长或减少多少。

4.11.3.2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4.11.3.2.1平均发展速度是说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逐年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平均增长速度是说明现象逐年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

4.11.3.2.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方法:

4.11.3.2.2.1几何平均法:用几何平均法求平均发展速度实质是求平均环比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即发展速度开n次方,n为环比发展速度个数。

4.11.3.2.2.2方程法:方程法是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从最初水平出发,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各期水平的累计总和与相应的各期实际水平的总和一致,故此法又称累计法。按方程法计算较为复杂,要求解高次方程。

4.11.3.2.2.3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

4.11.3.2.2.4使用几何平均法与方程法的区别:

几何平均法的实质是从最初水平出发,按所求的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出的报告期(或末期)水平应等于实际报告期水平。此方法可以只根据最初水平与报告期水平计算,而不考虑中间各期水平的变化,其侧重点在于考察报告期的发展水平。

方程法的实质是要求从最初水平出发,按所求的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各期水平之和,应等于全期实际发展水平的总和,此法必须依据各期的发展水平才能计算,其侧重点在于考察全期发燕尾服水平的累计总和。适用于控制总量的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