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与设计方案

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与设计方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零部件:提供支架、驱动机构、电源机构、控制机构、手柄和牙刷头,使得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S2、组装核心部件:将支架定位,将电机卡接于支架,再将控制机构卡接于支架,且搭设并抵触于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以使得电机与控制机构电连通,将电源机构卡接于支架并使得电源机构与控制机构电连通;S3、组装电动牙刷:将核心部件套入手柄,将牙刷头套接在支架上,并固定在手柄上,以完成电动牙刷的组装。本组装方法通过控制机构与支架的卡接这一步操作直接实现了控制机构与电机之间的电连接,而无需经过电导线焊接这一步骤,安装步骤简单,组装方便快捷。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零部件:提供支架、驱动机构、电源机构、控制机构、手柄和牙刷头,所述驱

动机构包括能够卡接于所述支架的电机、能够电连接于所述电机并向外延伸的第一触杆以及能够电连接于所述电机并向外延伸的第二触杆,所述第一触杆与所述第二触杆具有导电性,

所述电源机构能够卡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电源机构具有第一电极和与所述第一电极电性相反的第二电极,所述控制机构能够卡接于所述支架并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能够在所述电机卡接于所述支架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

S2、组装核心部件:将所述支架定位,将所述电机卡接于所述支架,再将所述控制机构卡

接于所述支架,且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触杆及所述第二触杆,以使得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通,将所述电源机构卡接于所述支架并使得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通;

S3、组装电动牙刷:将所述核心部件套入所述手柄,将所述牙刷头套接在所述支架上,并

固定在所述手柄上,以完成电动牙刷的组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得所述支架依次具有用于

放置所述电源机构的电源放置槽、用于卡接所述控制机构的控制放置槽以及用于卡接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放置槽,所述控制放置槽位于所述电源放置槽与所述驱动放置槽之间,在步骤

S2中,当所述控制机构卡接于所述控制放置槽时,所述控制机构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触

杆及所述第二触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还提供所述第

一连接抵触件及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在步骤S2中,先将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卡接于所述支架,再将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卡接于所述支架,其中,将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伸入至所述电源放置槽内,当所述控制机构卡接于所述控制放置槽时,所述控制机构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及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及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均电连通,当所述电源机构卡接于所述电源放置槽时,使得所述第一电极抵触于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且所述第二电极抵触于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以使得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电源机构电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得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电路

板、第一卡位件、第二卡位件、第一控制抵触件及第二控制抵触件,其中,所述第一卡位件、所述第二卡位件、所述第一控制抵触件及所述第二控制抵触件均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通,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包括延伸弹条及底部弹条,所述手柄包括柄筒

以及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牙刷头分别连接于所述柄筒的两端,所述核心部件穿设于所述柄筒,所述电源放置槽设于朝向所述端盖的一端;

在步骤S2中,将所述电机卡接于所述驱动放置槽并使得所述第一触杆及所述第二触杆朝向所述控制放置槽,当所述控制机构卡接于所述控制放置槽时,所述第一卡位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触杆,所述第二卡位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二触杆,所述第一控制抵触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所述第二控制抵触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将所述延伸弹条卡接于所述支架,将所述底部弹条连接于所述端盖,再将所述电源机构放置于所述电源放置槽且将所述端盖盖合于所述柄筒时,所述底部弹条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延伸弹条,以使得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延伸弹条电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还提供了防水

圈,在步骤S3中,将所述防水圈撑开并套在所述柄筒上,再将所述端盖套于所述防水圈外,以使得所述防水圈位于所述端盖与所述柄筒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件包括连接于

所述控制器的第一左弹片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左弹片的第一右弹片,所述第一左弹片与所述第一右弹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口为渐扩口,所述第一左弹片与所述第一右弹片能够在所述第一触杆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时均抵触于所述第一触杆且均发生弹性变形;

所述第二卡位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左弹片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左弹片的第二右弹片,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二右弹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口为渐扩口,所述第二左弹片与所述第二右弹片能够在所述第二触杆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时均抵触于所述第二触杆且均发生弹性变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抵触件包括第

一控制弹条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弹条并呈V形的第一变形弹条,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包括设于所述电源放置槽内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抵接的弹簧、连接于所述弹簧的抵触板、连接于所述抵触板的限位片,所述限位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变形弹条能够在所述控制机构卡接于所述控制放置槽时抵触于所述限位片并发生弹性变形。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抵触件包括设于电

源放置槽的槽底并与第一电极抵接的弹簧、连接于弹簧的抵触板以及连接于抵触板的限位片,当电路板卡接于控制放置槽时,所述第一控制抵触件抵触于所述限位片并使得所述限位片发生弹性变形。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零部件通过

振动盘进行输送及定位。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零部件通

过机械手进行组装。

技术说明书

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组装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牙刷的组装工序繁琐,电路板与电机之间的电连接均通过与电导线的焊接实现,在组装时需要人工或机器进行焊接,不仅需要具有较高操作精度而且操作过程耗时费力,十分不便于组装。

技术内容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旨在解决当前组装电动牙刷时不仅需要具有较高操作精度而且操作过程耗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零部件:提供支架、驱动机构、电源机构、控制机构、手柄和牙刷头,所述驱

动机构包括能够卡接于所述支架的电机、能够电连接于所述电机并向外延伸的第一触杆以及能够电连接于所述电机并向外延伸的第二触杆,所述第一触杆与所述第二触杆具有导电性,所述电源机构能够卡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电源机构具有第一电极和与所述第一电极电性相反的第二电极,所述控制机构能够卡接于所述支架并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能够在所述电机卡接于所述支架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

S2、组装核心部件:将所述支架定位,将所述电机卡接于所述支架,再将所述控制机构卡

接于所述支架,且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触杆及所述第二触杆,以使得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通,将所述电源机构卡接于所述支架并使得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通;

S3、组装电动牙刷:将所述核心部件套入所述手柄,将所述牙刷头套接在所述支架上,并

固定在所述手柄上,以完成电动牙刷的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使得所述支架依次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源机构的电源放置槽、用于卡接所述控制机构的控制放置槽以及用于卡接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放置槽,所述控制放置槽位于所述电源放置槽与所述驱动放置槽之间,在步骤S2中,当所述控制机构卡接于所述控制放置槽时,所述控制机构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触杆及所述第二触杆。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还提供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及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在步骤

S2中,先将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卡接于所述支架,再将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卡接于所述支

架,其中,将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伸入至所述电源放置槽内,当所述控制机构卡接于所述控制放置槽时,所述控制机构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及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及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均电连通,当所述电源机构卡接于所述电源放置

槽时,使得所述第一电极抵触于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且所述第二电极抵触于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以使得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电源机构电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使得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电路板、第一卡位件、第二卡位件、第一控制抵触件及第二控制抵触件,其中,所述第一卡位件、所述第二卡位件、所述第一控制抵触件及所述第二控制抵触件均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通,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包括延伸弹条及底部弹条,所述手柄包括柄筒以及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牙刷头分别连接于所述柄筒的两端,所述核心部件穿设于所述柄筒,所述电源放置槽设于朝向所述端盖的一端;

在步骤S2中,将所述电机卡接于所述驱动放置槽并使得所述第一触杆及所述第二触杆朝向所述控制放置槽,当所述控制机构卡接于所述控制放置槽时,所述第一卡位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触杆,所述第二卡位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二触杆,所述第一控制抵触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所述第二控制抵触件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二连接抵触件,将所述延伸弹条卡接于所述支架,将所述底部弹条连接于所述端盖,再将所述电源机构放置于所述电源放置槽且将所述端盖盖合于所述柄筒时,所述底部弹条搭设并抵触于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延伸弹条,以使得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延伸弹条电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还提供了防水圈,在步骤S3中,将所述防水圈撑开并套在所述柄筒上,再将所述端盖套于所述防水圈外,以使得所述防水圈位于所述端盖与所述柄筒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位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左弹片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左弹片的第一右弹片,所述第一左弹片与所述第一右弹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口为渐扩口,所述第一左弹片与所述第一右弹片能够在所述第一触杆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时均抵触于所述第一触杆且均发生弹性变形;

所述第二卡位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左弹片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左弹片的第二右弹片,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二右弹片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口为渐扩口,所述第二左弹片与所述第二右弹片能够在所述第二触杆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时均抵触于所述第二触杆且均发生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抵触件包括第一控制弹条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弹条并呈V形的第一变形弹条,所述第一连接抵触件包括设于所述电源放置槽内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抵接的弹簧、连接于所述弹簧的抵触板、连接于所述抵触板的限位片,所述限位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变形弹条能够在所述控制机构卡接于所述控制放置槽时抵触于所述限位片并发生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抵触件包括设于电源放置槽的槽底并与第一电极抵接的弹簧、连接于弹簧的抵触板以及连接于抵触板的限位片,当电路板卡接于控制放置槽时,所述第一控制抵触件抵触于所述限位片并使得所述限位片发生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零部件通过振动盘进行输送及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零部件通过机械手进行组装。

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驱动机构设置为电机以及与电机电连通的第一触杆和第二触杆,使得控制机构卡接于支架时能够通过搭设并抵触于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来实现电机与控制机构的电连通,并通过将电源机构卡接于支架来使得控制机构与电源机构电连通,这样电机、控制机构与电源机构便共同形成一通路,本组装方法通过控制机构与支架的卡接这一步操作直接实现了控制机构与电机之间的电连接,即实现了控制机构对电机的控制,而无需经过电导线焊接这一步骤,安装步骤简单,组装方便快捷,降低了对操作精度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电动牙刷的爆炸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二的电动牙刷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柄筒;12、防水圈;13、支架;131、卡扣;132、控制放置槽;133、电源放置槽;134、驱动放置槽;14、输出轴;15、刷头塞;20、牙刷头;21、刷杆;22、刷毛;30、端

盖;40、驱动机构;41、电机;42、第一触杆;43、第二触杆;50、电路板;60、电源机构;71、第一卡位件;72、第一控制抵触片;73、第一连接抵触件;731、弹簧;732、抵触板;733、限位片;734、控制弹片;735、电阻弹片;81、第二卡位件;82、第二控制抵触片;83、第二连接抵触件;831、延伸弹条;8311、延伸固定部;8312、底端抵触部;

8313、支撑部;8314、头端抵触部;832、底部弹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

“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

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牙刷自动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零部件:提供支架13、驱动机构40、电源机构60、控制机构、第一连接抵触件73、第二连接抵触件83、手柄、牙刷头20防水圈12及刷头塞15,使得驱动机构40包括

电机41、电连接于所述电机41并向外延伸的第一触杆42以及电连接于所述电机41并向外延伸的第二触杆43。其中,第一触杆42与第二触杆43分别连接电机41的输入端及输出端,以实现信号的输入及输出,第一触杆42与第二触杆43平行且分隔设置,以防止短路,二者均由导电性材料制成。第一触杆与第二触杆具有导电性,电源机构能够卡接于支架,电源机构60可以为蓄电池,其具有第一电极以及与第一电极电性相反的第二电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为负极,第二电极为正极。控制机构能够卡接于支架并用于控制驱动机构,控制机构能够在电机卡接于支架时搭设并抵触于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

S2、组装核心部件:将支架13定位,将电机41卡接于支架13,再将控制机构卡接于支架13,且搭设并抵触于第一触杆42及第二触杆43,以使得电机41与控制机构电连通,将电

源机构60卡接于支架13并使得电源机构60与控制机构电连通,即电路板50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电路板50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的电连通通过搭设及抵触实现,可以直接搭设及抵触,也可以通过其他导电部件间接搭设及抵触。这样,支架13、驱动机构40、电源机构60及控制机构便共同组装成了核心部件。

S3、组装电动牙刷:将以上组装好的核心部件套入手柄,将牙刷头20套接在支架13上,并

固定在手柄上,以完成电动牙刷的组装。牙刷头20通过电机41的驱动而产生振动。

本组装方法通过将驱动机构40设置为电机41以及与电机41电连通的第一触杆42和第二触杆

43,使得控制机构卡接于支架13时能够通过搭设并抵触于第一触杆42及第二触杆43,来实现

电机41与控制机构的电连通,并通过将电源机构60卡接于支架13来使得控制机构与电源机构

60电连通,这样电机41、控制机构与电源机构60便共同形成一通路,本组装方法通过控

制机构与支架13的卡接这一步操作直接实现了控制机构与电机41之间的电连接,即实现了控制机构对电机41的控制,而无需经过电导线焊接这一步骤,安装步骤简单,组装方便快捷,降低了对操作精度的要求。

请参照图2,其中,牙刷头20包括刷杆21以及连接于刷杆21并用于刷牙的刷毛22,手柄包括柄筒11以及端盖30,支架13朝向牙刷头20的一端连接于输出轴14,刷头塞15用于套在输出轴

14上并位于支架13与牙刷头20之间以防止液体从柄筒11与牙刷头20之间浸入,防水圈12用于

防止液体从柄筒11与端盖30之间浸入。

请参照图2,使得支架13沿端盖30到牙刷头20的方向依次具有用于放置所述电源机构60的电源放置槽133、用于卡接所述电路板50的控制放置槽132以及用于卡接所述驱动机构40的驱动放置槽134,控制放置槽132位于电源放置槽133与驱动放置槽134之间,在步骤S2中,当控制机构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控制机构搭设并抵触于第一触杆42及第二触杆43。

请参照图2,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口朝向端盖30,端盖30盖合于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口并套接于柄筒11以电源机构60的移动,将防水圈12撑开并套在柄筒11上,再将端盖30套于防水圈12外,以使得防水圈12位于端盖30与柄筒11之间,以防止外壳内部进水,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圈12为橡胶件。第二电极朝向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口放置。电源放置槽133的外槽壁具有卡扣131,柄筒11呈筒状且其内壁具有能够与卡扣131适配卡接的卡接槽,安装时只需将支架

13穿入外壳即可实现外壳与支架13的固定连接,方便快捷。驱动放置槽134的开口朝向控制

放置槽132,电机41从控制放置槽132插入驱动放置槽134内,驱动放置槽134的槽壁开设有贯穿的穿孔,穿孔沿驱动放置槽134开设方向贯穿设置,驱动放置槽134优选为与电机41过盈配合,这样驱动放置槽134的槽壁便能通过弹性变形紧贴电机41外壁面,以防止电机41晃动。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3上设于多个卡爪,卡爪两两相对,相对的两卡爪的一端连接于支架13且另一端呈弧形相向延伸,但不相接,这样各卡爪与支架13便形成了驱动放置槽134。控制放置槽132能够固定电路板50位置。

在步骤S2中,先将第一连接抵触件73及第二连接抵触件83卡接于支架13,其中,将第一连接抵触件73伸入至电源放置槽133内,当控制机构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控制机构搭设并抵触于第一连接抵触件73及第二连接抵触件83,并与第一连接抵触件73及第二连接抵触件83

均电连通,当电源机构60卡接于电源放置槽133时,使得电源机构60的第一电极抵触于第一连接抵触件73,且其第二电极抵触于第二连接抵触件83,以使得控制机构与电源机构60电连通。

请参照图2,使得控制机构包括电路板50、第一卡位件71、第二卡位件81、第一控制抵触件及第二控制抵触件,其中,第一卡位件71、第二卡位件81、第一控制抵触件及第二控制抵触件均连接于电路板50并与电路板50电连通,使得第二连接抵触件83包括延伸弹条831及底部弹条832,端盖30与牙刷头20分别连接于柄筒11的两端,安装好的支架13穿设于柄筒11,电源放置槽133设于朝向端盖30的一端。

在步骤S2中,将电机41卡接于驱动放置槽134并使得第一触杆42及第二触杆43朝向是控制放置槽132,当控制机构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第一卡位件71搭设并抵触于第一触杆42,第二卡位件81搭设并抵触于第二触杆43,第一控制抵触件搭设并抵触于第一连接抵触件73,第二控制抵触件搭设并抵触于第二连接抵触件83,将延伸弹条831卡接于支架13,将底部弹条

832连接于端盖30,在将电源机构60放置于电源放置槽133且将端盖30盖合于柄筒11时,底部

弹条832搭设并抵触于电源机构60的第二电极及延伸弹条831,以使得电源机构60的第二电极与延伸弹条831电连通。

具体地,第一卡位件71于其一端连接于电路板50的下侧面并与电路板50电连通,且于其另一端抵触于第一触杆42,第一连接抵触件73连接于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壁且抵触于第一电极,第一控制抵触件于其一端连接于电路板50并与电路板50电连通,且于其另一端能够抵触于第一连接抵触件73。当电路板50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第一卡位件71弹性抵触于第一触杆

42,第一控制抵触件弹性抵触于第一连接抵触件73,而第一连接抵触件73固定于支架13且与

第一电极抵触,这样便使得电路板50安装于控制放置槽132后便实现了电路板50与驱动机构

40及电源机构60的电连接,而无需在进行电焊或者导线连接,简化了安装流程。

请参照图2,第一控制抵触件包括连接于电路板50下侧面并向下延伸的第一控制弹条以及连接于第一控制弹条的下端并呈V形的第一变形弹条,第一变形弹条朝向第一连接抵触件73凸出,第一连接抵触件73包括设于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底并与第一电极抵接的弹簧731、连接于弹簧731的抵触板732以及连接于抵触板732的限位片733,弹簧731用于通过弹性变形固定电源机构60位置,防止电源机构60在电源放置槽133内晃动,同时紧贴第一电极,防止与第一

电极之间出现短路的情况。抵触板732设于弹簧731朝向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底方向的一侧,以增大与弹簧731的接触面积,获得良好的电导通,限位片733的一端连接抵触片,另一端伸出电源放置槽133并向控制放置槽132延伸,限位板倾斜设置,即当电路板50从上向下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第一变形弹条能够在从上到下沿限位板滑动的过程中对限位板的施力越来越大,且限位板或/和第一控制抵触件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避免在振动过程中二者分离而造成短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变形弹条能够在控制机构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抵触于限位片733并发生弹性变形。

请参照图2,第二卡位件81于其一端连接于电路板50的下侧面并与电路板50电连通,且于其另一端能够在电路板50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抵触于第二触杆43,以实现电路板50与第二触杆43的电连通,第二控制抵触件于其一端连接于电路板50并与电路板50电连通,且于其另一端抵触于延伸弹条831,以实现控制器与第二电极的电连通。当电路板50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第二卡位件81弹性抵触于第一触杆42,第二控制抵触件弹性抵触于第二连接抵触件83,而第二连接抵触件83固定于支架13且与第二电极抵触,这样便使得电路板50安装于控制放置槽132后便实现了电路板50与驱动机构40及电源机构60的电连接,而无需在进行电焊或者导线连接,简化了安装流程。第二卡位件81优选为与第一卡位件71平行设置。

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位件71与第二卡位件81设于电路板50下方且向下延伸,第一触杆42位于第一卡位件71的延伸线上,第二触杆43位于第二卡位件81的延伸线上,控制放置槽132开口向上,以便于电路板50通过向下按压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支架13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卡勾,两卡勾相对设置,电路板50能够卡接于两卡勾之间。这样电路板50在向下按压如控制放置槽132时,第一卡位件71便抵触于第一触杆42的上侧,第二卡位件81便抵触于第二触杆43的上侧,以实现电机41与电路板50的电连通。

请参照图2,第一卡位件71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卡槽,第二卡位件81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卡槽,第一触杆42能够在电路板50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卡接于第一卡槽,第二触杆43能够在电路板50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卡接于第二卡槽。第一卡槽对第一触杆42具有导向作用,且防止第一触杆42滑脱或移位,第二卡槽对第二触杆43具有导向作用,且防止第二触杆

43滑脱或移位。

请参照图2,第一卡位件71包括连接于控制器的第一左弹片以及连接于第一左弹片的第一右

弹片,第一左弹片与第一右弹片共同形成第一卡槽,第一卡位件71在卡接于第一触杆42时位于第一左弹片与第一右弹片之间,第一卡槽的槽口为渐扩口,以对第一触杆42起到导向作用,第一左弹片与第一右弹片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第一触杆42的径长,第一左弹片与第一右弹片能够在第一触杆42卡接于第一卡槽时均抵触于第一触杆42且均发生弹性变形。这种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左弹片与第一右弹片夹紧第一触杆42,防止在振动过程中第一触杆42从第一卡槽内脱离出来。

请参照图2,第二卡位件81包括连接于控制器的第二左弹片以及连接于第二左弹片的第二右弹片,第二弹片与第二右弹片共同形成第二卡槽,第二卡位件81在卡接于第二触杆43时位于第二左弹片与第二右弹片之间,第二卡槽的槽口为渐扩口,以对第二触杆43起到导向作用,第二左弹片与第二右弹片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第二触杆43的径长,第二左弹片与第二右弹片能够在第二触杆43卡接于第二卡槽时均抵触于第二触杆43且均发生弹性变形。这种设置能够使得第一左弹片与第一右弹片夹紧第一触杆42,防止在振动过程中第一触杆42从第一卡槽内脱离出来。

请参照图2,第二控制抵触件包括连接于电路板50下侧面并向下延伸的第二控制弹条以及连接于第二控制弹条的下端并呈V形的第二变形弹条,第二变形弹条朝向第二连接抵触件83凸出,第二变形弹条与第一变形弹条平行设置。

请参照图2,第二连接抵触件83包括连接于端盖30的底部弹条832以及连接于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壁并沿电源放置槽133开设方向延伸的延伸弹条831,在本实施例中,延伸弹条831卡接于支架13上并沿电源放置槽133的开设方向延伸,其一端凸出于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口且其另一端延伸至控制放置槽132,底部弹条832能够在端盖30盖合于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口时其两端分别抵触于延伸弹条831及第二电极,第二控制抵触件于其一端抵触于延伸弹条831且于其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二触杆43。这样只有端盖30盖合于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口时才实现电路的连通,当使用者在拧下端盖30时,第二电连接组件便能够自动断开与第二电极的连接。延伸弹条831卡接或粘接于支架13,以便于电机41卡接于驱动放置槽134时第二触杆43与第二控制抵触件抵接。

请参照图2,延伸弹条831包括连接于支架13并沿电源放置槽133开设方向延伸的延伸固定部

8311、连接于固定部朝向端盖30的一端并斜向下延伸的底端抵触部8312、连接于固定部背离

端盖30的一端并向上延伸的支撑部8313以及连接于支撑部8313并与限位片733平行的头端抵触部8314,底端抵触部8312及头端抵触部8314均为弹片。端盖30盖合于电源放置槽133的槽口时,底部弹条832抵触于底端抵触部8312并使得底端抵触部8312发生弹性变形,以增加延伸弹条831与底部弹条832的连接稳定性,防止由于振动造成二者分离而导致电路板50与电源机构60的电连接断开。第二变形弹条能够在电路板50卡接于控制放置槽132时抵触于头端抵触部8314,且头端抵触部8314与第二变形弹条均发生弹性变形,以增加第二控制抵触件与延伸弹条831连接的稳定性,防止由于振动造成二者分离而导致电路板50与电源机构60的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组装核心部件的具体步骤如下:

S201、将支架13通过振动盘输送上料,在上料的过程中,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其限位槽最

终定位于机械手a的可活动区域。

S202、将电机41通过振动盘输送上料,在上料的过程中,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其限位槽最

终定位于机械手a的可活动区域,机械手a抓取电机41,通过卡接的方式装配至支架13的驱动放置槽134中,再通过点胶机将电机41与支架13粘黏,以防止电机41在工作时产生异响。

S203、将钟形罩通过振动盘输送上料,在上料过程中,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其限位槽最终

定位于机械手b和机械手c的可活动区域。

S204、机械手a把上述已组装好的产品放置到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上,经过传送带传送

到机械手b和机械手c的可活动区域。机械手b把钟形罩撑开以扩大钟形罩的内径,并将撑开的钟形罩套在输出轴14上,再通过机械手c对钟形罩进行限位,机械手b得以从钟形罩内抽出,钟形罩由于弹性恢复力作用得以套接在输出轴14上。

S205、将延伸弹条831通过振动盘输送及上料,在上料过程中,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其限位

槽最终定位于机械手d的可活动区域,并通过光栅平面仪来确定延伸弹条831是否完成需要的定位。机械手d抓取已经定位好的延伸弹条831并将其装配到支架13上,再通过热熔机把延伸弹条831与支架13粘接,以防止其移位。

S206、将第一连接抵触件73通过振动盘输送上料,在上料过程中,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其

限位槽最终定位于机械手e的可活动区域。

S207,将控制机构通过装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进行人工上料,并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其限

位槽最终定位在机械手f和机械手g的可活动区域。

S208,机械手f对上述已组装好的支架13进行重新定位,机械手g抓取电路板50,并通过卡接

到控制放置槽132组装到支架13上,然后通过热熔机将电路板50与支架13进行固定。此时控制机构通过第一卡位件71与第二卡位件81的弹性形变实现与第一触杆42与第二触杆43的夹板式接触,同时形成通路。且控制机构的第一控制抵触件通过弹性形变实现了与第一连接抵触件73的抵触,第二控制抵触件通过弹性形变实现了与延长弹条的抵触。

S209,将遮光棉通过吸塑盘自动上料,上料到机械手h的可活动区域。

S210,机械手c把上述已完成组装的核心部件放置到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上,通过传送带传

送到机械手h的可活动区域。机械手h抓取已定位好的遮光棉,单面背胶的遮光棉粘到上述装配好的电路板50上。

S211,电源机构60通过振动盘输送及上料,上料的过程中,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其限位槽

使其定位于机械手i的可活动区域。

S212、机械手c把上述装配好的核心部件放置到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上,通过传送带把该核

心部件传送到机械手i可活动区域。机械手i抓取锂电源机构60,安装到上述电源放置槽133中,然后通过点胶机将电源机构60与支架13进行固定,确保电源机构60不会晃动。

S213、配重块通过振动盘上料,上料过程中,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其限位槽将其定位

于机械手j的可活动区域。

S214,机械手i把上述已经装配好的核心部件放置到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上,通过传送带传

送到机械手j的可活动区域。机械手j抓取配重块,装配到支架13上,然后通过点胶机把配重块与支架13进行固定,确保配重块不会晃动。这样便组装成完整的核心部件。

本实施例中的组装电动牙刷的具体步骤如下:

S301,机械手b把已装配好的上述核心部件在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上,通过传送带运送

到机械手k的可活动区域。

S302,将柄筒11通过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进行人工上料,经过传送带传送到机械手l的可活

动区域。机械手l抓取柄筒11,机械手b抓取核心部件,装配到柄筒11上,然后通过点胶机把核心部件与柄筒11进行固定,确保核心部件不会晃动。

S303,将按键通过吸塑盘上料,经过传送带传送到机械手m的可活动区域。

S304,机械手l把上述柄筒11放置到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上,经过传送带传送到机械手m的

可活动区域,机械手m抓取按键,装配到上述柄筒11中,然后通过点胶机固定。

S305,将防水圈12通过振动盘上料,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去限位槽定位至机械手n和机械手o

的可活动区域。

S306,机械手l把上述已经装配好的柄筒11放置到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上,通过传送带传送

到机械手n和机械手o的可活动区域。机械手n伸到防水圈12内部,扩开防水圈12,然后机械手n把防水圈12放置到上述装配好的支架13上,然后机械手o对防水圈12进行限位,机械手n得以从防水圈12内抽出,防水圈12由于弹性恢复力作用得以套接在柄筒11上。

S307、将端盖30和底部弹条832分别通过振动盘输送及上料,在上料过程中,通过振动盘的

旋转和其限位槽最终均定位于机械手p的可活动区域,机械手p抓取已经定位好的底部弹条

832并将其装配到端盖30上,再通过热熔机把底部弹条832与端盖30粘接,以防止其移位。S308,将装配好的端盖30通过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人工上料,通过传送带传送到机械手q的

可活动区域。机械手q抓取装配好的端盖30,装配到上述已经装配好的柄筒11中。此时底部弹条832的一端抵触于第二电极,另一段通过弹性变形抵触于延长弹条。

然后通过打螺丝机,把端盖30紧固在柄筒11上,最后通过贴标签机贴上防拆标签,完成电动牙刷的主体组合。

S309,将牙刷头20通过有定位装置的吸塑盘上料,经过传送带传送到机械手r的可活动区

域。

S310,刷头塞15通过振动盘上料,通过振动盘的旋转和限位槽完成需要的定位,同时通过

振动盘上料到机械手r的可活动区域。机械手r抓取刷头塞15,装配到刷头里面,通过塑胶的卡扣131进行固定,成牙刷头20的组合。

S311,机械手q把上述已经装配好的电动牙刷主体放置到有定位装置的传送带上,经过传送

带传送到机械手r可活动区域,机械手r把牙刷头20组合装配到电动牙刷的主体组合上,完成电动牙刷的组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