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来源:意榕旅游网
西部学刊XIBUXUEKAN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毛一萍,吴庆田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摘要:微型金融机构作为增加农村信贷供给和增强农村金融竞争的新兴力量,其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农村金 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献,从微型金融机构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机制创新、新技术应用及发展动向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农村金融;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3)11-0076.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金融和大型金融机构的金 服务农村中低收入者的微型金融给予应有的关注,特别 融改革成效显著。以国有银行重组上市为代表的大型金 是对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系 融机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活力明显增强;股份制 统梳理了国内外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 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构建机构网络,竞争能力日益提升。 献,以期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微型金融机构的健康发 在我国,面向发达地区、面向高端客户、面向大型企业的 展有所启迪。 金融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却没 一、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有明显改进。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侧重于存量机构 (一)微型金融的定义 的内部修补,如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中农村分支机构的撤 微型金融(Microfinance)是与传统的商业性金融 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置换等。大型金融机构未能 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世界扶贫协商小组CGAP(2003) 针对农村小额分散的经济结构做出调整,而是将业务重 认为:微型金融是运用抵押替代方式向中低收入客户提 心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农村资金 供的短期信贷服务;Churchill(2006)对微型金融的定义是 流向城市的“抽水机”。农村金融机构绩效差、生存较为 为弱势小微企业提供的小额流动资金贷款;Perera(2010) 艰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优先发展的城市金融与滞 将微型金融的概念扩展到向传统金融排斥的贫困人口提 后的农村金融的巨大反差造成了我国金融体系Et益突出 供的小额信贷、储蓄、保险和转账金融服务。Tang(2012) 的结构性矛盾。 则把理财规划纳入微型金融的研究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型金融作为一种为农村中 国内学者对微型金融的定义一般是基于小额信 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帮助其脱贫和发展的有效手 贷概念的扩展。汪小亚(2010)认为:农村小额信贷 段,在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东欧转型国家、加拿大美 (Microcredit)主要是为农户提供小额度、无抵押的信用 国等发达国际迅速兴起。微型金融结合了正规金融的信 放款;微型金融则侧重对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提供的包括 贷技术和民间金融的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 存贷、汇兑、支付、保险、结算等金融服务。杜晓山认为: 统金融长期难以实现的“农村金融广覆盖”和“贷款偿 小额信贷是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 还高回收”,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 服务活动[31,小额信贷与常规金融服务、传统扶贫项目的 发展问题,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批理论 本质差异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客户群体以及追求机构可持 和实证研究成果。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客观 续性(杜晓山2004);微型金融是在小额信贷概念上更 要求、以及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现实的瓶颈制约来看,面向 宽的金融服务,包括了存款、贷款和汇款,还有一些银行 农村、面向低端客户、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将成为下 业的服务以及小额的或者微型的保险(杜晓山2009 o 一阶段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但理论研究上却未对 张伟(2011)认为:小额信贷是向广泛的低收人群体、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A79006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JJ3086 o 一76— 学术动态 困群体和微小企业提供的小额度的无担保、无抵押的贷 融机构实现持续性的过程进行长期计划和监测的工具。 款服务;微型金融是在小额信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小 国际专业小额信贷研究组织沛丰协会把财务可持续性 额信贷平行但范围更广泛的概念,是指对低收入群体、贫 (FSS)定义为微型金融机构的财务自负盈亏能力,是指 困群体或微小企业提供的一揽子的金融服务,比如小额 该机构有足够的收入支付所有行政开支、贷款损失、潜在 信贷、小额储蓄服务、小额保险、小额租赁和小额的支付 损失和资金,财务可持续性(FSS)与营运可持续(OSS) 交易。 (二)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的主要区别在于收入是否能覆盖坏账风险拨备、是否能 够覆盖对通货膨胀调整后的资金成本。2006年,Vento 微型金融机构是为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 提出:从财务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不断扩展, 这些金融服务机构形式多种,在法律结构、宗旨、信贷管 主要体现在对所覆盖成本的不同理解上,并根据收入对 理方式等方面不尽相同。微型金融机构打破了传统意义 上扶贫贷款机构的概念,强调机构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 展。1992年,Yaron提出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的衡量 指标一“补贴依赖指数(SDI o补贴依赖指数为正,表 示该机构必须依赖补贴才能生存;补贴依赖指数为零或 表示该机构已经实现完全的可持续性;即使取消所有的 补贴,也能财务自立,保持机构可持续发展。 收到的各种补贴总额 补贴依赖指数(SDI)= 平均年利息收入 删: _1: 二 :型二! ± LP t LP l 其中: A=借人的贴息资金的年平均余额; m=如果取消优惠贷款的话,该机构应该为贷款所 支付的利率。通常用经过储备金调整和管理额外储蓄所 需的管理费用调整后的市场存款利率 c=农村金融机构为其平均年优惠借款实际支付的 加权平均年利率 E=年平均所有者权益 P=报告的税前年利润(经过对贷款损失准备金,通 货膨胀等的调整) K=农村金融机构所接受的所有年度补贴合计(如 国家所支付的部分或全部操作费用) LP=机构的平均年贷款余额 i=机构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年利息收人/平均年 贷款余额 补贴依赖指数的最小值是.100%,但没有最大值界 限(Benjamin 1994)。 对于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国内外学者 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世界银行(2002)把取消所有的 补贴仍能维持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运转定义为持续性, 并通过剔除补贴后的财务指标作为利益相关方对农村金 成本覆盖的不同程度,把微型金融机构划分为完全财务 可持续型、财务可持续型(FSS)、营运可持续型(OSS) 和补贴依赖型四种类型。 国内对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比较零散。 许桂红(2002)认为:商业性农村社区型金融机构的可 持续性主要是指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即能做到自负盈亏。 曾刚、万志宏(2009)认为,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状况主要应从财务可持续角度来衡量,即营业收入能够 弥补相关成本,实现生存和发展。杨迪航和罗荷花 (201 1)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不可 持续、操作可持续和财务可持续三种类型,其中操作可持 续性,是指其获得的全部收益能够弥补机构开展金融服 务的操作管理成本,但不能完全覆盖机构的资金成本。 二、抵押品替代机制对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 展的影响 在农村,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有价值的财 产通常包括小块农地、房屋、农机工具、耐用消费品等类 型,无法满足银行对抵押品流动性、安全性和权益归属 的要求。Besley和Coate(1995)研究表明:当农户没 有能力提供正规担保时,小组连带责任和停贷威胁是两 个解决抵押品缺失问题的创新。Armendariz和Gollier (2000)认为:连带责任下,低风险借款人不会选择风险高 或不熟悉的借款人组成小组,同质性小组配对能够帮助 银行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借款人,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 抵押品的作用。Karlan和Xavier(2009)比较分析了团 体贷款和个人贷款,Weber(2012)研究了坦桑尼亚的农 户团体贷款,Karlan和Morduch(2010)研究了微型金融 机构95%以上的还款率,都认为抵押品替代机制是实现 机构可持续发展重要原因。Takashi(2012)对1998.2007 年巴基斯坦45000笔小额信贷研究认为信贷约束技术比 团体贷款机制更能解决抵押品缺失问题。Hamp(20111 进一步分析指出:小额贷款相当于把本应一次发放贷 款本金拆分多期发放,通过重复博弈中本期违约导致下 一77— 西部学刊一XIBUXUEKAN 期贷款机会的丧失,抑制了借款人故意拖欠的道德风 率定价问题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刘锡良和洪正(2005) 险。Nyamsogoro(2O LO)研究了坦桑尼亚98个农村微 建立了多机构条件下的小额信贷重复博弈模型,研究结 型金融机构的面板数据,发现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 果表明机构可持续发展与利率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能 发展得益于递增贷款、次序贷款、停贷威胁等信贷约束 否自主地指定合理的利率对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非 技术创新。Raghunathan(20111研究了印度100个团体 常关键。何广文、李莉莉(2005)认为:中国农村小额信 贷款的样本,认为连带责任加大了农户挪用贷款被及时 贷存在足够的市场空间,其交易制度的设计和利率设定 发现的概率,组员横向监督起到了抵押品替代的作用。 非常重要,要立足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又不能搞成高利 Sofia(2012)指出:抵押品替代机制在不同国家效果不同, 贷。小额信贷要实现自负盈亏和持续发展,利率必须高 一国的基尼系数、贫困线以下人口所占比例等因素与农 于同期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利率。国内信用社利 村微型金融机构的还款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密切相关。 沿着国外学者的分析思路,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 注微型金融的信贷技术和抵押品替代机制。洪正(2011) 认为抵押品是银行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基本手段,鉴于 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抵押品,农村融资机制设计的关键 在于发展抵押品替代机制周天芸和周彤(2012)采用 Probit模型分析了人际圈层关系与显性抵押、隐性抵押 之间的替代关系,认为借贷双方的人际关系越紧密,越倾 向于依靠人际关系而不是抵押品进行约束。张皓(2011) 构建了一个违约追缴的利益博弈模型,分析了新型农村 金融机构贴近当地的优势对农户履约还款的约束作用, 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缓解农户抵押不足导致的贷款 难问题上具有优越性。 三、利率定价机制对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 影响 在贷款的利率定价上,Fernando(2006)认为比较 微型金融机构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是不公平的, 单笔额度大的商业金融实现规模效用相对容易,而微型 金融则劳动密集且高操作成本的金融运作方式。Hudon (2007)认为除了成本较高外,微型金融机构收取高利率 的原因之一是竞争不足,特别是微型金融的客户都是议 价能力不高的弱势群体,必须通过引入竞争提升效率来 降低利率,如果利率高到让中低收入者绝望并离开市场, 微型金融机构就完全违背了其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服务的 初始目标。Sundaresan(2008)认为劳动密集型的微型 金融机构费用支出大,高利率并不代表高利润;小额分散 的微型金融缺乏规模效益,在资金成本上加收10.15个 百分点的利率仍属正常(Yunus,2008;Rosenberg,2009 o Getaneh(2008)研究表明能否自主定价和利率市场化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Adrian(2011)认为:竞争 带来的成本消减及利率降低带来的客户面扩大是可持续 发展的关键。 鉴于我国利率管制的特殊背景,国内学者探讨利 一78一 率为10%,则小额信贷组织要想盈利,利率必须维持在 16%以上。 四、国外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趋势 近期,国外学者对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 趋势探讨主要基于三个方向: 第一,信贷机制灵活性 趋势。Collins(2009)发现信贷约束解决的是客户还 款意愿而不是还款能力问题;Schicks(2010)指出僵硬 的信贷约束使穷人过度负债;Cadena(2011)认为发展 的趋势是正向激励而非负向惩戒;Atkinson(2012)指 出激励可以同时提升还款意愿和能力。第二,新技术开 发趋势。Jack(2011)分析了加纳推广手机银行的效用, Demombynes(2012)研究了加纳偏远客户使用的移动电 话储蓄,Chanda(2012)研究了Kisan信用卡在印度的 应用。第三,个性化服务趋势。Collins(2009)的案例 研究表明金融对低收入者更重要,农户收入的季节性波动 尤为需要贴身定制的信贷安排,Laureti(2011)将行为 经济学引入微型金融研究,提出要根据农户家庭收支模 式推出个性化产品;Hamp(201 1)建议以产品创新匹配客 户需求的复杂性;De Nicola(2012)认为应针对不同农户 组合不同保险、信贷和储蓄产品;Alain(2013)的研究表 明多样化产品对分散机构和客户的风险至关重要。 五、研究简评 鉴于微型金融机构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有关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 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可持续 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可持续的衡量与评价等方面。 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集中于对可持续发展影响机理的经 济学分析,抽象了微型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环境和个体 差异;实证研究则倾向于使用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或面 板数据进行数量模型的检验。国外学者丰富的研究成果 和成熟的研究方法,为研究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 城乡差距巨大、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农村微型金 学术动态 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脱离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目 [14]Sofia Pereira,Pau1o Mourao.WhY does the 前,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内学 者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同学者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衡量方式的理解各不相同,没有 mi crocredit borrowing rate differ across countries?A cross—country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1 of Social Economics.Vo1.39 Iss:8. PP.536—550.2012. 形成一套具有理论支撑、实践导向特征的研究方法。实 [15]Besley,Timothy,and S.Coate,Group Lending, 证研究及基础的数据积累十分有限,必须结合我国的具 Repayment Incentives,and Social Capital,Journal 体国情,从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实际出发,探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6,1995,卜18.  Aghion,B.&C.Gollier.Peer 讨促进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法,使 [16]Armendariz de金融服务不断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和更贫困人口,实现 Group Formation in an Adverse Selection Mode1. 普惠金融的目标。 Forthcoming in Economic Journa1.2000. [1 7]G e t an e h G o b e z i e.S u s t a i n ab l e r u r a 1 f i n a n c i a l:P r o s P e c t s.C h a l 1 e n g e s a n d 参考文献: ImP1i cati on s.Int ernati ona1 NG0 Journa1 [1]CGAP.Microfinance Means Financial Services For Vo1.4,(2),PP.012—026,2009,(2). The Poor,CGAP Donor Brief,CGAP Vo1.11,Mar,2003. [18]Aghion,B.,and J.Morduch,Microfinance Beyond [2]汪小亚,帅旭.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J].中国金 group Lending,Economics of Transition 8(2).2000. 融,2010,(16). 401—420. [3]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 [19]Karlan,D.,Xavier Gin6.Group versus Individual 济,2004,(8). Liabi1ity:A Field Experiment in the Philippines. [4]杜晓山.我国应加大小额信贷发展的力度[EB/OL].凤凰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 Growth Center Discussion 网财经,2009—4—12. Paper.2009. [5]张伟.微型金融理论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7). [20]Nyamsogoro,Ganka Danie1.Financial sustainabi1ity [63 Yaron.and Jacob.Rural Finance in Deve1oping of rural microfinace institution in Tanzania, Countrie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2010,(9). Papers,No.150.1992. [21]hdrian Gonzalez.Sacrificing Microcredit for [7]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农村金融问题、设计和最佳做 Unrealistic Goals,2011,(1). 法[J].世界银行,2002. [22]Jean—Jacques Laffont.Col lus ion and Group Lending [8]Vento,G.A.Policies for Increasing Sustainability with Adverse Selection.Journal of Deve1opment of Mi crofi nanc e Market.i n La Torre,M. Economics(30),2003:329—348. (edited bY),Mi crocredito e obiettivi del [23]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J].经济研 Millennio,Marsi1io Editori,Venezia.2006. 究,201l,(2). [9]许桂红.农村社区型金融机构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研究[M]. [24]周天芸,周彤.中国农村人际圈层与抵押替代的实证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1). [10]曾刚,万志宏.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一 [25]张皓.基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诉求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基于国际经验的初步考察[J].金融理论与实践社, 发展研究[J].三农金融,2011,(9). 2009,(7). [26]Stiglitz,Joseph E.(1990),‘Peer monitoring and [11]杨迪航,罗荷花.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 credit markets’,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4(3): 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 351—66. [12]A1ain Janvry and E1i sabeth Sadou1et.F1exib1e [27]Perera,Dinuja.Commercial Microfinance:A strategy Financial Products in Microfinance to Address to Reach the Poor in Srilanka:A Comparatiye Ri sk.Prepared for FERD1 workshop on F1exible Study.2010,(1). financial Products in Microfinance to Address [28]Sundaresan,Suresh.Microfinance—Emerging Trends Risk.2Ol3,(6). and Challenges.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3]Takashi Kurosaki,HidayatUllahKhan.Vulnerability of Ltd.2008. Microfinance to Strategic Default and Covariate [29]Rosenberg,Richard,Gonzales,Adrian and Narain, Shocks:Evidence fromPaki stan[J].The Developing Sushma.The new money lenders:Are the poor being Economies,2012,50(2):8卜l15. exploited by high microcredit interest rates? ----——79・---—— 西部学刊XIBUXUEKAN PublicAffairs,New York,2008. Occasional Paper No.15.CGAP.2009,(2). [30]Armenddriz de Aghion,Beatriz and Jonathan Morduch (2005),The 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Cambridge, MA:MIT Press. [36]Marek Hudon.Fair Interest Rates When Lending to the Poor,EthicS and EconomiCS,2007,5,(1). [37]刘锡良,洪正.多机构共存条件下的小额信贷市场均衡 [J].金融研究,2005,(3). [31]张亚维.农户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风险规避[J].农 村金融研究,2004,(5). [38]何广文,李莉莉.农村小额信贷的市场空间分析[J].银 行家,2005,(11). [32]王元.信息处理、博弈参与和农村金融服务中介[J].金 融研究,2006,(1O). [33]李长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交易 作者简介:毛一萍(1976一),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 费用为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4]Fernando.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High interest Rates on Microfinance:A Note Po1 icy 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经 济管理。 吴庆田(1970一),女,湖南岳阳人,中南大学 Makers in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M]Asia Development Bank.2006:40—43.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经济管理、 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 (责任编辑:陈合营) [35]Yunus.Muhammad,Creat ing a World Wi thout Poverty: Social BusinesS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 sm. (上接第64页) 2]吴宁.日常生活批判一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人民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调查“咱们这里 [有人与境外的人结婚吗?”回答“有”的292人,占到 调查对象总数的73%。这样高的一个比例,又从另外一 个角度说明,婚姻在边境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至 出版社 2007. [3]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讨[J].中南民族学报,1994,(4). [4]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民族卷[M].民 族出版社.1995. 少,在当地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事情。我们 [5]周建新.和平跨居论[M].民族出版社,2008. 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在边境一线有一定的普遍性,不论 [6]周建新.中越中老民族及其民族关系[M].民族出版 在中老边境,还是在中越边境、中缅边境,都一定程度地 社,2008. 7]金春子,余建民.中国跨界民族[ ̄I].民族出版社,1994. 存在。形成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点是空间位 [置所决定,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与境外同一个民族的成 员频繁往来,交流互动的内容已经深入到他们生活的各 [8]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M].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6. 个方面,当然也影响他们的婚姻择偶;第二点,因为边境 [9]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M].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 两侧同属一个民族,“同文同种”和共同的历史,造成他 [10]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一民族主义的起源 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经常性的认同一致。这种认同一致 与散布[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必然在婚姻观念上有所表现。以上这两点,是客观存在 [11]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编委会.第二届中国与东 的。这种情况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交通和通讯条件相 南亚民族论坛一论文集[M].民族出版社,2006. 对较差的农村更为明显。而在经济文化较发达,通讯和 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则不明显。我们的研究项目有大量 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12]郝时远.民族研究文汇:民族理论篇[M].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8. [13]郑凡等.全球化视角的中国云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 (参加此调研和研究的有:博士李永松,谷和,李树 燕,庄弘泰;硕士赵煜,段岩娜,安金德,苏紫阳,白晓明, 作者简介:李立纲,男,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省社会科 戴青卿,赵越等。) 参考文献: [1]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译.华 夏出版社,2006. 学院社会学研究员,云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 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 会学史、社会管理与社区发展、跨境民族社会、 马克思社会发展和人类学思想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一8O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