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 针对我院收治的存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展开研究,了解其感染原因以及针对性护理方案。旨在对感染达到预防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程度,提升治疗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8月-2013年8月这两年时间内收治的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共80人,针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研究。了解选取的患者受到感染的原因并研究护理对策。结果 患者自身年龄、基础性疾病、感染产生科室等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受感染几率;同时患者自身行为、护理人员自身能力、导管原因以及管理上的不完善也会对预防感染产生影响。结论 相关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工作,预防感染的产生。
标签: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护理预防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质量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优化,为患者减轻了病情带来的痛苦,同时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还降低了费用,因此受到广大医患的喜爱。但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工作难度稍大,尤其是预防感染方面,是中心静脉置管较普遍的并发症之一[1]。因此找到感染原因,提升护理效力是医院长期研究的主题。本院基于这一情况,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近两年来收治的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出现相关感染的患者展开临床资料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感染原因,优化我院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有效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搜集80名患者临床资料,均为我院在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所有患者均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中出现相关感染。患者中男性42人,女性38人;年龄在16-92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60.8岁。置管时间最短为3天,时间最长为71天。
1.2 一般方法
针对选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了解患者疾病类型与所处科室,查看这两项因素对导管感染的影响程度;同时制订一张中心静脉插管治疗登记表,在登记表中让各护理人员将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列出,将因素归类,以此来了解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
2 结果
针对导管相关感染、患者各方面因素展开研究,了解感染原因。研究针对患者疾病类型与所处科室展开数据调查,并通过平时观察与调研了解其它主客观影响因素。本次研究针对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管道本身因素以及管理上的缺陷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2.1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由于自身病症易产生意识上的模糊,部分患者情绪暴躁,易烦易怒。当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可能出现自行将导管拔下的非预见性拔管。若患者存在偏瘫情况但又希望能够自由活动身体,在尝试过程中可能会将导管牵动,造成导管脱出。一些患者对导管易产生不适感,当患者存在轻微暴力倾向时可能会因一时冲动自行将导管拔下。
2.2 护理人员因素
部分医院的ICU病房护理人员比较年轻,在经验上不丰富,面对临床护理有的只是理论知识,尚不能充分作用于实践。一些护理人员每天面对患者态度的暴躁以及情绪上的波动会产生厌烦感,这种感觉会直接作用于日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责任心易减退,在风险意识的构建上存在滞后性。
另外,护理人员的工作交接在日常护理中极为重要,能够发现并预防导管脱落等不良因素。但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并没有每班定时观察患者情况,查看导管深度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松脱情况。
2.3 静脉导管因素
患者在病房可能会出汗,汗液在接触到静脉导管固定胶带时会将胶带上的胶体沾湿,使之无法达到固定效果;当患者伤口处渗出分泌物时同样会影响到胶带粘性。另外,一些老旧的静脉导管在管道上没有标记出刻度,护理人员无法仔细观察,可能存在松脱情况但没有及时发现。同时,静脉导管在使用过程中反复移位或是牵拉也易造成管道脱出。
2.4 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静脉导管的管理方面护理工作人员应设置检查人员,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导管部分应做到即时监控。就目前这方面管理工作而言,护理人员检查督促的力度仍旧不足,各环节工作上缺乏预见性。另外,新护士需要由具有资深护理工作经验的老护士带领工作,但在忙碌时经常出现无指导状态下工作的情况,易出现问题,造成患者感染。
3 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在于患者、护理人员、导管以及管理这几方面,因此在预防感染措施中,护理人员也应从这几方面加强干预,力争减少感染几率。
3.1 管道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进行标识,在管道标签上注明置管时间、深度以及留长,同时建立监控记录单,对患者管道情况详细登记,护理人员交班或查房时在记录单上签名。中心静脉至管与外周静脉至管不同,局部使用透明敷料的患者敷料更换周期应为每周2次,纱布与胶带更换频率在两天一次。另外,护理人员还应避免流出的液体将管道堵塞,因此若输液中含有脂肪类营养需在24小时之内输液完成,单一脂肪乳剂最长输液时间不应超过12小时。输液装置每天更换一次,并每周更换2次肝素帽。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尽量避免利用中心静脉置管来补给营养液,且输液前后需注意无菌操作。若发现导管堵塞,可使用10毫升稀释之后的肝素液抽吸。
3.2 优化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告知患者自行拔管的危险性以及静脉置管目的所在,让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治疗。同时,若患者无法与他人有效沟通应教会其使用手势、点头等非语言方式交流[2]。
3.3 适当肢体约束
对于意识上存在障碍的患者应给与适当肢体约束,避免患者在意识不清情况下自行将导管拔下。约束前切记征得家属同意后才能将患者双上肢使用约束带约束,并定时观察约束部位血液流动情况。观察频率设定在半小时一次,每两小时应将约束带松开20分钟左右。约束带下需放置衬垫减少患者不适感,松紧上能插入一指即可[3]。3.4 适当镇静
部分患者若存在情绪躁动情况,可根据躁动程度给予适当镇静。镇静药物可使用咪唑安定等安定类药物。若情绪波动较大可将药物加入到持续注射泵中,通过持续注射让患者紧张感得以缓解,同时还能够降低身体机能消耗。
3.5 管道的有效固定
管道固定需谨慎,一些管道使用的固定材料为绷带或胶布,患者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可能会由于突然移动造成管道牵拉致使其脱出。因此管道除了使用绷带或胶布外,还应采用胶布的缠绕并预留缓冲管道,做到双保险。对于没有刻度或刻度不明显的管道应使用标签标注。护理人员应在交班前后查看管道是否存在移位、过松等情况,调整引流管位置。在更换胶布时需检查气囊充盈程度。若发现导管脱出,严谨直接消毒后回送。对于超过24小时未使用的管腔应查看是否存在感染、红肿或按压痛情况。患者穿刺部位需使用透气强、干燥好的敷料严密覆盖,并注意更换与检查。
3.6 加强护士培训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人员除了需要详细了解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做到面对紧急事件冷静处理。院方应加强此类护士的管道管理培训工作,使之详细了解应急措施以及风险因素评估。总之,护理人员需做到规范操作,
提升护理效力。
3.7 加强风险管理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紧急预案措施,在管道滑脱时做好处理工作。同时应制定一张风险评估表,让护理人员评定潜在风险。在出现导管松脱或患者感染时应分析原因并及时整改。监督工作需由护士长完成,确保各项制度的切实落实。在易造成感染的高危期(晚上、中午)需增派护理人员。
总之,管道护理是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护理质量的直接体现,护理人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完善护理方法,在感染原因的细分分析下避免患者出现置管感染,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护理工作需具有前瞻性,将感染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文献:
[1]林娴,覃红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耐药菌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8):2392-2393.
[2]董璐.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09):980-981.
[3]黄英,付群春,过小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学,2013(05):102-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