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盘龙中学段晓华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论述了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以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渗透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应采用的主要渗透渠道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 德育渗透 主渠道 注意问题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要育人于课堂之中。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针对当时时代的教育问题毫不含糊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赫尔巴特也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言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强调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结合自身物理教学的特点谈几点体会。
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们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教师的为人处事态度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教学姿态,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物理教师更应该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以热情和饱满的精神授课,用渊博的知识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这样我们教出的学生,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还会具有高尚的品德。
二、教师良好的评价方式,也有助于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无论在哪些方面,教师都应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对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从而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意志品质。
三、深入挖掘课本,编辑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突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与教学中充分挖掘潜在的德育因素,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因时利导,不失时机的嵌入德育思想,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使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达到完美的统一。
1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1)应用我国前沿科技的高速发展,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如在学习火箭时,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载人飞船”、“嫦娥二号”升天及运行情况;学习超导时,介绍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学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补充讲述我国新建设的水力、火力发电站,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秦山、大亚湾核电站,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
同时并提出我国能源形势的严峻,从而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性,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不图荣华、不畏艰难,毅然回国投身于我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曾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教授在瑞典首都领奖时,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期在受奖大厅里没有汉语的历史;还有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热爱祖国的外国科学家。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3)通过深入挖掘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史,北宋时代沈括,最早发现磁偏角。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体现了古代科学家对声现象的研究和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的完美结合;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公元前400年墨翟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力的概念、杠杆、小孔成像等问题;这些伟大的发现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物理学家的高贵品质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物理故事,如牛顿研究问题忘了吃饭;富兰克林为了弄清雷电的成因,大胆实验、不顾自己的安危;安培,奥斯特、爱迪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所有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
四、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包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引力与斥力”、“导体和绝缘体”等分别是一对矛盾体,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超导、全反射、“物态变化”等物理现象包含着“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静电、摩擦的应用又可以教给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麦克斯韦根据多年的研究和理论分析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二十多年后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得到了证实,这说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总之,在物理教学渗透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也有利于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2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有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出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不仅是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在交流与合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六、习题教学蕴含的德育思想渗透
作习题练习时,要寻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在声音教学练习时可真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在电路练习中进行用电安全教育;人造卫星的练习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惯性和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也有害,做相关练习时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做“平面镜成像”习题时渗透“我国大约4 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并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做习题时要求学生解题要规范,要充分体现研究过程和物理解题思路,不能忽视脚标、负号、单位、小数点的重要性。这里又可以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有理有据,要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严谨务实的精神。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开展灵活多样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开展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物理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课件等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德育渗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既要在内容的多少和层次的深浅上把握尺度,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当的德育渗透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盲目、泛滥的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更不能偏离物理教学的课程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过高的德育目标,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场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揣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二、德育内容要有机地融入到物理教学中
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应该紧密结合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进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悄无声息”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而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学生感到是乏味的、空洞的、无力的、低效甚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学生的心灵,是教师的情感和思想的真诚流露。 三、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要科学、恰当、有艺术性
“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新;技能学习强调熟练运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德育和物理教学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必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德育渗透应力求“新”、“奇”、“巧”。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另一方面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如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优美的景象,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祖国这两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机械能;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也会联想到“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等优美的诗句。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此来丰富语言,听其言,寓于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我们物理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3
德育的方法和理论,注意在生活和实践中体察学生的道德成长,用德育的规律指导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总之,物理学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和物理学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有意识、有计划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去,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物理教学即有思想又有灵魂,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即受到了德育熏陶,又提高了自己的想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