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邹晓星
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并没有实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愿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扩大了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开始在中国市场倾销。1865年,在对外合法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了逆差。那么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呢?赵海军老师在《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学历史教学2003-4—5期)一文中认为“中国丧失了一系列权益,尤其是丧失了海关管理权,使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难以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其依据是:一、英国机器大生产与中国手工生产相比,劳动效率高很多,所以英国商品就廉价的多;二,关税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英国夺取海关管理权,排除了关税壁垒的影响,使英国商品保持廉价,从而在中国畅销。
这种观点说明了英国机器大生产的进步和关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但却不能全面解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原因。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家主权的逐渐丧失,海关和关税在调节中外贸易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鸦片战争后中国就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16页“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中国关税水平只相当于英国当时的殖民地印度的水平。而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往英国的棉纺织品则要付10%的关税,丝织品和毛织品则分别要付20%和30%的关税。而美国内战前,关税平均为18.8%,内战后上升为47%。根据1861年《莫里尔关税法》,一般对进口棉布征税25%,棉线30%,棉衣30%。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袈裟布 匹 10.68 4.98
棉纱 担 6.94 4.86
其次,《南京条约》以后,中国就失去了关税自主权。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关税协议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不平等的协定关税的原则就此形成。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的《海关税则》规定英商货物进出口税率一般在5%左右,将中国的关税税率规定在最低程度,中国无权自由变更关税税率。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取得了加强协定关税权,规定“中国日后欲将税例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即必须得到美国领事的同意才能变更关税税率,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因此,中国清政府不可能自主大幅度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象高老师所说200元的商品交过关税后就达到3500元的现象根本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出现过。
另外,即使关税是如此之低,还有不少不法商人猖狂走私,如“亚罗号事件”中的“亚罗号”就是一条走私船。这种走私船为了走私方便,往往向香港殖民当局登记。这样,即使遇上中国水师检查也能逃避。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使大量未交纳关税的商品进入中国。但是,仍不能真正占领中国市场。
所以,虽然1854年英、法、美三国驻上海的领事,乘小刀会起义的机会,控制了上海
海关管理权。到1861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中外贸易仍然没有大的变化。到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才第一次出现逆差。
那么,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御作用就逐渐失去了威力呢?关键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真正变为“物美价廉”,取得对中国手工商品的绝对优势。这一点林华国教授在《中国为何对工业革命反应迟钝》(《历史教学》2003-4)有详细阐述。
鸦片战争后,一方面,英国机器纺织品的成本(按重量计算)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高于中国手工纺织品,因而在中国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原因包括:一、虽然英国机器生产效率远高于中国手工生产,但是其工人报酬与中国纺织农妇的报酬相比更高。其同等重量的纺织品的劳动成本高于中国手工产品的劳动成本。二、英国工厂所用原棉系购自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印度,其价格高于中国手工纺织所用的自产原棉。三、英国产品销往中国经过长途运输,运费相当高。四、英国产品进入中国须交纳关税。五、机器生产的成本除原料和工资外,还包括燃料费,机器、厂房的折旧费等。中国农家手工生产则不需燃料、厂房,工具也很简单折旧费很低。因此,由于中国和英国的社会环境相对隔绝,高老师所说英国机器生产的高效率就一定能决定起商品的低价格这一点并不能成立。另一方面,英国生产的细纱、细布并不适合中国多数劳动者的需要,在中国市场比较狭窄。
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这时,英国殖民地印度的机器纺织业迅速兴起,美国的机器纺织业也在南北战争之后加速发展。印度和美国都盛产棉花,原料价格低。两国劳动力价格均比英国低廉(印度劳动力价格尤其低)。印度又与中国距离较近,运输费用较低。两国纺织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明显低于英国产品。印度生产的粗纱和美国生产的粗布也比英国生产的细纱、细布更适应中国人的需要。印度粗纱、美国粗布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变成价廉物美的商品,成为中国土布的有力竞争者。从60年代末起,在中国的各种进口商品中,棉纺织品开始压倒鸦片,跃居第一位。
除此之外,影响中外贸易变化还有其他因素。英国等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根本没有多少白银来购买工业品。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战争开支,对人民大肆搜刮,也限制了人民的购买力。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社会经济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社会经济的破坏,对中外贸易产生了重大消极影响。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清朝统治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都对中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也更有利于列强扩大侵略。
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了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