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生代农民工民生诉求与继续教育对接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民生诉求与继续教育对接思考

来源:意榕旅游网


新生代农民工民生诉求与继续教育对接思考

摘要:新生代农民i民生诉求是其继续教育的出发点。新生代农民工诉求包括离农诉求、融入城市的诉求、争取更多劳动权益的诉求、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诉求、获得更多人文关怀的素求、获得维权知识的诉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民生诉求与继续教育有效对接,要争取政府挟持、企业支持,技能培训要与效益挂钩,要拓宽教育渠道,要拓展教育内容。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民生诉求;继续教育;对接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民生诉求是继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强烈的离农诉求。新生代农民工从背景分析有两种。一是故土型。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由于受基本国策的影响,家中子女少、负担轻,以及父母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朴实想法,倾尽全力供其读书,他们中绝大部分基本上远离了农活,甚至苗草不分。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的打工生涯,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或心理诱惑,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偶尔去城市的新鲜感、神秘感在其内心生根发芽,逃离农业,远离农村的意识让很多人出了校门进厂门,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使他们离农的诉求分外强烈。二是城市型。由于长期随父母生活在打工城市,这部分孩子其言其行已完全被城市同化。虽然他们在意识方面已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对出生地情感上不认同,农村已变成陌生的他乡,但他们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事实:由于户籍关系农民身份已烙印在自己的身上。他们比故土型新生代农民工有更为强烈的变成真正的城市人的

诉求。强烈的离农意识成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最直接的动因。 2.渴望融入城市、获得社会认同的诉求。新生代农民工满怀着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远离农村,来到魂牵梦萦的城市,渴望身份的重新定位。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很多离开家乡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份额,并不像种子落入土地一般形成新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然而,由于自身的技能不够、素质不高、生活习惯不同、表达能力不够,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受户籍制度的制约,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阳光照不到他们身上,使他们转型为真正的城市人的梦想十分渺茫。对农村人身份的排斥和城市人身份的定位,让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处于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模糊和不确定的矛盾中。回不去的乡村和难以融进的城市催生了他们自卑、自尊的心理。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关注无疑是基本的解决方法。有专家就提出,把技术等级作为落户的条件,如若真正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就会看到一线曙光。对于自身城市人的定位、强烈渴望社会认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诉求,必然会使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更加强劲。

3.体验生活、追求梦想、争取更多劳动权益的诉求。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80后”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学一门技术”的人达71.4%,选择“出来挣钱”的只有18.2%,而其父辈“出来挣钱占76.2%”。他们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和梦想的追求。在职业前途上他们也有大胆的诉求。2007年《广东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80后”出生的农民工有超过62%的人“梦想当老板”,“有自己

的事业”。在选择职业时更看重职业的类型和工作环境,更喜欢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比起父辈,读的书更多,知识结构更趋合理,眼界更为开阔。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享用城市文明,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生活相比,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追求时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网吧、舞厅、公园,消费观念和精神需求已发生根本变化。尽管他们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之父辈有所提升,但文化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城乡二元机制的限制,技术技能的制约,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简单劳动,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待遇差、工资低.住着廉价的房屋,生活在城市的底层,难以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处境使他们知道,除社会和政府发挥有效机制外,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使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

4.渴望提升自身技能和文化素质的诉求。新生代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升。“1986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21.2%,20世纪90年代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0%以上”。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高中及以上的比例达到26%以上,而2008年仅占10%,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36.9%。“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通过正规渠道找工作,越倾向于通过本地政府部门和劳务市场找工作,使用劳动力市场信息、运用社会公共资源的能力越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越高”。对知识的渴求越大,继续教育的愿望越

强烈。“据调查,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工时长、劳动强度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继续教育,职业定位不确定、培训内容不适应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培训费用高、培训机构不健全等原因也制约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5.渴望获得人文关怀的诉求。城市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永远是他们打工的地方,家乡永远是他们的根。新生代农民工则不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做着城市梦,他们不想成为城市的匆匆过客,但自身的条件和城市的排斥等诸多因素困扰着他们,近在咫尺的城市遥不可及。对自身身份的模糊定位和不断被边缘化的处境衍生出自卑、自尊、迷茫、愤懑等负面情绪,对职业期望值过高、消费成本加重、情感孤独,愿望与现实的冲突加剧,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落、孤独、空虚的心理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思想活跃,勇于接受新事物,“获得城市的平等待遇,比工钱更重要”,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更希望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出路,强烈的心理诉求,对继续教育的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重要依据。

6.维权意识的觉醒和获得维权知识的诉求。老一代农民工逆来顺受,不知道如何维权,也不敢维权。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合理的要求敢于抗争,不如意的工作勇于放弃,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甘沉默,但他们不善于维权。由于法律素质低,对合同法和劳动法知之甚少,

因此,劳动合同签约低,即使签合同,也只有同意和不同意的选择,对合同的条款没有话语权。欠薪、伤残事故、职业病的发生,生存的威胁、权益的不能保障,使其获得法律知识、健康知识的诉求更加强烈。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民生诉求与继续教育的合理对接

新生代农民工同父辈相比,更知道知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诉求,给继续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怎样教育、教育什么才能和农民工诉求对接,继续教育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一历史使命。

1.争取政府扶持、企业支持。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已让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工捉襟见肘,让他们自身负担继续教育的费用会使绝大多数人放弃教育,从而限制他们的发展。而农

民工整体素质得不到提升,必将影响整个产业工人的素质,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业。继续教育机构应主动出击,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企业在时间、场所、晋级制度方面也应予以支持,形成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互相联动,与新生代农民工对续继教育的紧迫诉求形成有效对接。

2.技术技能培训要与市场、企业、劳动者效益挂钩。技术技能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诉求的基点,也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它解决的是农民工生存的问题。传统的继续教育如美发、焊接、制作工艺等,同快速发展的二三产业的要求越来越拉开了距离,新产业的兴起,服务需求的增大,要求继续教育机构适应市场的变化,

要考虑教育内容如何与市场挂钩、与企业需求挂钩、与劳动者效益挂钩。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实际的群体,如果教育的内容与他们的诉求相去甚远或相悖时,诉求点与对接点相互剥离,他们就会对继续教育持怀疑的态度,削弱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拓宽教育渠道,灵活办学。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就职于民营企业,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教育培训的时间难以保证。另外,城市高不可即的房价使他们大多居住在城乡接合地带,远离培训中心。这些实际困难制约了他们受教育的诉求。继续教育部门要拓宽教育渠道,灵活办学,打破专门机构专业培训的壁垒,把教育办到企业去,办到农民工聚居的社区去,创造培养新模式,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问题。

4.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内容。以往的教育注重对农民技术技能的教育,忽略了人文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以及他们自身对精神文化更高的要求,迫使继续教育部门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内容。比如,办一些心理讲座,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在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方面引导他们正确定位自身,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文化修养,与城市文明有效对接,缩短与城市的精神距离;及时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培训等。使继续教育与新生代农民工人文诉求有效对接起来,对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4]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530

[3]刘彦俊.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6

[5]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平等比生存更重要[n].中国青年报,2007-09-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