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
主要讲二个问题:
一.首先谈谈如何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尚人格。
做人,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未做事,先做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向内心的,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开篇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造,道德操守的养成是每一个人应该倾其毕生精力以完成的。当代大学生在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断加强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切记不能忽视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应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当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
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二)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
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四)、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五)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
《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
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那些人格修养、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
当代大学生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成为自尊独立、自强不息、宽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满情趣的人。
(一) 志向高远,制定明确的人生目标。
(二) 要有敬业精神
(三) 学会和他人分享
(四) 乐于助人
(五) 保持一颗童心
(六) 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相处
(七) 锻炼身体,具有强健的体魄
(八) 宽容大度,学会宽恕和原谅
(九) 有几个知心朋友
(十)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十一) 学会避让,具有谦和的态度
(十二) 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十三) 学会尊重他人,关爱弱者
(十四) 学会调节心理压力
(十五) 保持乐观心态
(十六) 具备胆识和勇气
(十七) 学会诗意地栖居大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