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世杰 1120142212
1、引言
创新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变革都是创新推动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创新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看重了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在国外起步比较早,拥有了广泛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厚的方法论,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文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从四个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到五个分类的技术创新方法,其中的知识值得细细探究学习。
2、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1 创新理论的产生
创新理论是首次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提出的。他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首先提出“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1939年和1942年,Schumpeter又相继出版了《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进行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包括:(1)制造新的产品;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1]。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其他人更多的关注,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变革为驱动的经济发展难以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学家们才意识到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2]。后来的经济学家,在继承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形成和制度变迁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3]。而有学者认为,纵观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可以将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分成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学派[4]。
① 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学派对于技术创新的观点以及研究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理论对于新时代市场经济现象无法解释的的基础上。他们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分解技术创新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二是将技术创新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技术创新视为同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一样的经济增长要素。
索洛(S.c.Solow)等人为代表是这个学派的代表,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在索洛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书中,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邵,对美国1909—1949年间的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此期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技术进步[5]。
② 新熊彼特学派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经济学家,在科技创新理论上主要以熊彼特理论为基础,集中讨论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创新的关系,创新与扩散,以及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影响因素等,有些学者把这些研究称之为“新
[6]熊彼特主义”。新熊彼特学派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
用。
埃德温·曼斯菲尔德提出的技术扩散模式代表了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技术进步的扩散与推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而不是技术进步本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推广模型通过对技术的模仿和守成,以及后续提出的模仿率,模仿比率,受成比率等概念,描述新的扩散模型[7]。曼斯菲尔德认为, 影响新技术推广速度即模仿率的基本经济因素有: 一是模仿者采用新技术的预期经济收益率,二是采用新技术所需投资额的多少,三是资本供给的难易程度,四是模仿比率大小。
③ 制度创新学派
制度创新学派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他们在出版的《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 继承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研究了制度变革的原因和过程, 并提出了制度创新模型, 从而补充和发展了制度创新学派。该学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分析,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设计将扼制技术创新或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8]。
他们认为,促进制度创新的主要因素有:(1)规模经济性。市场规模扩大,商
品交易额增加。促进制度变革,降低经营管理成本,获取更多经济利益。(2)技术经济性。生产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促使人们去进行制度创新,以获取新的潜在经济利益。(3)预期收益刚性。社会集团力量为防止自己预期收益的下降而采取的制度变革措施。例如在通货膨胀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工资、利息等同定收人者就要求实行收入指数化制度。以保障自己的实际收入不因通货膨胀而下降或不至于下降得过快过多[9]。
④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英国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在1987年研究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现象后,总结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得出国家创新体系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国家创新体系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重点分析的是技术创新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绩效之间的关系,其强调的是国家制度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国家创新体系其实质就是把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各种组织机构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机制,其将创新作为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弗里曼把激励创新的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10]。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强调现代国家创新体系特别的复杂,各种制度因素和技术行为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复杂多变,再加上政府的各个相关机构和各个大校与研究机构等等机构的相互影响,就使得国家制度体系更加复杂化。他强调技术变革的必要性和制度结构的适应性,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制度安排应当具有弹性,发展战略应该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11]。
3、技术创新的方法
熊彼特以及后续的科技创新理论,对很多经济学家造成了很深的影响。曼斯菲尔德认为,技术创新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12],弗里曼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13]。
技术创新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技术创新理论也发展出了很多流派。同理,对于技术创新方法,也存在很多不一样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技术创新方法是一种中介方法。有人认为技术创新的具有中介桥梁作用,是处于科技创新和经济之间的一种中介方法。第二,认为技术创新方法是一个经济方法[14]。技术创新方法实际上是技术、经济、管理、创造学等多学科方法和工具的融合,有的学者将技术创新方法归纳为以下五类:基于创造学的技术创新方
法、基于用户需求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产品和技术管理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创新规律的技术创新方法[15]。 3.1 基于创造学的技术创新方法
世界上第一种创新方法,是美国企业家奥斯本1938年头脑风暴法(Brain Sto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而现在则成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脑风暴法有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16]。
该方法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惊人效果,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有些创造性强的人喜欢沉思,但会议无此条件,表现力和控制力强的人会影响他人提出设想,同时,难以及时对众多设想进行评价和集中。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兼·戈登则在头脑风暴法的基础上,于1952提出了一种由会议主持人指导进行集体讲座的技术创新技法——戈登法,其特点是除主持人外,不让与会者知道真正的意图和目的,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后向与会者提出,引起与会者的广泛设想。戈登法的优点是将问题抽象化,有利于减少束缚、产生创造性想法,难点在于主持者如何引导[17]。
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1946 年由美国兰德公司创始实行,其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其大致流程是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征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至得到一致的意见。该方法是由企业组成一个专门的预测机构,其中包括若干专家和企业预测组织者,按照规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询专家对未来市场的意见或者判断,然后进行预测的方法。
1964年赫尔默和戈登首次将德尔菲法用于技术预测中,此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得到了迅速应用。德尔菲法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但由于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18]。
在实际中应用中,组合法、列举法、类比法等方法也很常见。组合法是指把各种已知的信息、条件分解开来,然后按新的思路加以重新组合排列。这种组合
型创新是现代创新发明的大头。列举法则是把同解决技术问题有联系的众多要素逐个罗列,把复杂的事物分解开来加以研究。设问法可通过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提问,形成创造性思想,从而推动发明和技术创新,常用的设问方法有奥斯本检核表法、5W2H法、信息交合法、逆向异想法等。以5W2H为例,其含义是:Why、What、Where、When、Who、How、How much,人们利用这7个问题进行设问,探寻创新思路,构思设计,实现新的发明创造。在创新活动中使用5W2H法将问题的主要方面都列举出来,减少了思考问题时发牛遗漏的现象。类比法则是通过对两类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特征、属性和关系)的类似点或内在联系,进行技术创新[19]。 3.2 基于用户需求的技术创新方法
创新并不只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用户在创新中也能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有的企业让客户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由此产生了新的创新方法。Voice of Customer(VOC),通过邀请客户访问研究团队,试用产品,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中,根据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开发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20]。哈佛商学院的Badawy等人则提出了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
[21]
。Von Hippel E等人则将领先用户(Leader User)跟普通用户区别,提出了产品
创新中的领先用户法,该方法强调领先用户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22]。 3.3 基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方法
在市场竞争中,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至关重要。但新产品的开发并非朝夕之事。最初的新产品开发流程,是由NASA的PPP(Phased Project Planning)演化而来。Robert等人针对PRP流程存在的缺陷,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技术——门径管理系统SGS(Stage Gate System)。但是该系统存在一定缺陷,必须全部结束才能进入评审流程,进入下一阶段。为克服以上不足,Robert于1994年提出了具有灵活性、模糊门、流动性、聚焦、促进和不断地再生和改进这六钟特征的“第三代门径管理系统” [23]。
产品的创新过程可分为模糊前端(Fuzzy Front End,FFE)阶段、新产品开发阶段(New Product Development,NPD)和商业化阶段(Commercialization)三个阶段[24]。Koen等人,更进一步的提出了新概念开发模型(New Concept Development,NCP),认为模糊前端包括机会识别、机会分析、创意的产生和丰富、创意的选择以及概念和技术发展五部分[25]。
由于产品本身的差异性,FFE也表现出模式的差异性。因此,找出一些可控
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模糊前端的管理,无疑将大大有利于新产品开发,降低投资风险。
3.4 基于产品和技术管理的技术创新方法
产品和技术的管理,是技术创新方法中的重点。目前已知比较常见的方法有:高标准定位法(Benchmarking)、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产品及周期优化法(Produ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ce,PACE)等方法。
高标准定位法主要指寻找行业中的领先者为标杆,将它们作为自己改进业绩重要的方法。将领先者的业绩作为考核自己业绩的标准,可以发现自己同最佳实践者业绩之间的差距,从而为改进业绩指明方向。
技术路线图最早出现于美国汽车行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摩托罗拉和康宁用于公司管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用于政府规划。技术路线图作为一个过程工具,可以帮助行业、部门和公司识别和传达未来成功所需的关键的技术,以及获得执行和发展这些技术所需的项目或步骤。
产品及周期优化法由美国管理咨询公司Michael E.McGrath于1986年提出。PACE认为产品开发要关注:阶段评审决策、建立跨职能的核心小组、采用结构化的开发流程、运用各种开发工具和技术、建立产品战略、技术管理、管道管理这七个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对于每一个产品开发项目都是必要的,掌握这些要素可以使一个公司缩短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准确安排项目完成的时间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不进入市场的产品的投资 [26]。 3.5 基于创新规律的技术创新方法
总结技术创新的规律和方法是另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公理化设计理论(Axiomatic Design Theory,ADT)是由Nam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设计中存在着控制设计决策产生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公理乃指它是种事实,不能从别处衍生出来同时也找不到反证或例外。他认为设计的基本公理只有丽条:即独立公理,维持各项机能需求的独立性。信息公理,信息内容的最小化。公理设计被当成用于大型或复杂系统设计的一种设计方法论来研究,在产品设计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应用主要集中在机械产品设计、软件设计等方面[27]。
前苏联发明家、教育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Altshuller)建立发明了TRIZ理论。TRIZ英文缩写为TlPS(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意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28]。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
解。它不是采取折中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4 结语
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技术创新本身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在不断发展中日趋成熟。同时,技术创新方法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具体,与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市场需求、与企业发展联系更紧密。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只有与信息化、高科技化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效益。因此未来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会更注重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
目前基于创新规律的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并不多,较为成功的仅有TRIZ理论,如何更好利用TRIZ理论总结、推广技术创新方法等对认识技术创新方法规律,推动技术创新方法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9]。
本文对国内的现状介绍的比较少,主要是因为在国内,对技术创新方法缺少必要的知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善于总结其背后的方法和规律,原刨性成果很少。加强创新方法的基础理论建设是中国创新方法研究的当务之急。但是对创新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还是对创新方法进行推广,都要考虑中国特色文化的影响。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才能更深入、更深刻。后面的研究,应当对国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技巧,进行归纳梳理、总结提炼,找出适合中国国情和特色文化的创新方法,并分析蕴含于其中的关于创新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基础,从源头上促进中国创新的发展[30]。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华夏出版社.2015. [2]周振林.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J]. 四川兵工学报(03):123-125.
[3]王娜.熊彼特创新理论评析[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6. DOI:10.7666/d.Y3010719.
[4]张凤海,侯铁珊.技术创新理论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10(2):101-105.
[5]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贾理群, 刘旭. 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坛, 1995, 000(005):38-41.
[7] 王伟强. 技术创新扩散研究新思维[J]. 云南科技管理(2期):15-18. [8] 兰斯·戴维斯,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M]. 格致出版社.2018.
[9] 黄景贵.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2 32-37.
[10] 麦丽臣. 日本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J]. 日本研究(4):7-13. [11] 王春法.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J]. 经济管理, 1998, 000(012):51-52. [12] Mansfield, Edwin & Romeo, Anthony & Wagner, Samuel. (1979). Foreign Trade and U. 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1. 49-57. 10.2307/1924830.
[13] Freeman, Christopher. (1974).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Penguin Modern Economics Texts.
[14] 肖云龙. 科技创新方法体系的新探索[J]. 发明与创新(8期):12-13. [15] 刘国新,闫俊周.国外主要技术创新方法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4):30-34,38.
[16] 李平. 技术创新之“头脑风暴”[J]. 电子制作, 2002(5):61-62. [17] 国外常用八种新产品创新方法[J]. 管理现代化(2):1.
[18] 袁志彬,任中保.德尔菲法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217-219.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06.10.068.
[19] 席升阳,韩德超,韩信传.国内外主要创新方法研究及应用评述[J].创新科技,2010,(8):14-16.
[20]Mazur,Glenn H.Voice of Customer Analysis: A Modern System of Front-End QFD Tools, with Case Studies.[C]Proceedings of the 51st Congres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Orlando,FL.1997.l 122—125.
[21] Afie M Badawy.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Henry W. Chesbroug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2003, 227 pages[J]. 21(3):241-244.
[22] Von H E . Innovation by User Communities: Learning from Open-Source Software[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1, 42.
[23] Ennis, D. Winning at new products by R.G. Cooper[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86, 3(4):307-308.
[24] Koen, Peter. (2004). Understanding the Front End: A Common Language and Structured Picture.
[25] Koen P , Ajamian G , Burkart R , et al. Providing Clarity and Common Language to the Fuzzy Front End[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1, 44(2):46-55.
[26] Mcgrath M E , Akiyama C L , Mcgrath M E , et al. Chapter 2 – PACE: An Integrated Process for Produ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ce[J]. setting the pace in product development, 1996:17-30.
[27] Suh N P . Axiomatic Design Theory for Systems[J].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 1998, 10(4):189-209.
[28] Mann D . An Introduction to TRIZ: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J]. 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1, 10(2):123-125.
[29] 段倩倩, 侯光明. 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029(013):158-160.
[30] 邵云飞,叶茂,唐小我.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解决方案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8,23. DOI:10.3969/j.issn.1008-8105.2009.05.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