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主要以现场为中心 ,作业者为对象 ,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时间及动作研究、 工作简化、质量控制、
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等工作 ,以提高单项作业的效率和降低其作业成本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 ,逐步转向 以工
厂为中心 ,管理者为对象 ,采用综合的管理以及运筹学的思想 ,进行生产过程的分析、规划、完善改 进等工
作 ,并提供系统各种最优化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 ,向以企业整体为中心 ,经营者为对象 ,用系统 战略进行
管理的阶段转变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和综合性 ,强调的是企业整体效益最佳。
I E 的实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2. 3. 4. 5. 6. 7.
对作业员的动作研究,设定最精确的操作方法; 对流程的研究,减少无效和浪费的工序流程;
对操作时间的研究,设定标准时间,制定绩效考核标准; 对新型体制定操作标准,使现场有依据可循; 每个工序单价的制定,现场工序单价分配合理;
对制鞋工具和治具的设计,使作业员操作轻松,品质更好; 能为工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中国普正控股有限公司 IE 部
2011 年 6 月 10 日
做为 ie 的你,在你的工厂 ,你的工作内容都是什么 ? 1.0 Sop
1.1 新品试产前, 进行 sop 的制作, 并在初次试产时跟踪试产效果, 确定标准工时; 在中试前修改 sop 并跟踪修改后效果;在量产前,完成彩色 sop 并发文控中心受控;
1.2 在量产中,在技术更改、品质要求提升、市场需求变化等情况下, sop 更改工作;
1.3 线平衡分析,作业改善,新生产方式改变要求使作业工位与内容发生变化, sop 的更改工作; 1.4 Sop 时效过期,回收及更新 sop; 1.5 目前 sop 工作
1.5.1目前在建立元器件彩色图库,跟踪新品 sop,彩色sop制作与受控。 1.5.2小组sop工作,在新生产方式引入后,将会有上百款产品的 sop需制作,并需要跟踪、修改及 彩色 sop 更新。 2.0 异常工时分析
2.1 异常工时分析目前每天处理,但处理的时间不及时,在处理异常时,更多的应该是解决异常问题, 让生产线迅速恢复生产。所以要求需要有人员时常在生产线上。 2.2 处理异常的时间,短的几分钟,长的几小时到一两天。
2.3 在一段时间的异常单中进行分析,运用 abc 原则,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寻找或制 定新的流程制度规定,避免异常重复出现。(暂时没有做) 3.0 标准工时
3.1 新品试产时要确定该产品的标准工时,中试时需调整标准工时并在量产前发布。 3.2 量产的产品的效率需跟踪其标准工时,时刻测量与更正标准工时。 3.3每月需发两份标准工时,一份发事业部与财务做考核,一份发中心 pmc生产部使用,在每月的 28 日前发布下月标准工时(目前是每月的 4 日前发布)。 4.0 人力需求分析
4.1 每月 25日前,根据订单数量,确定 tt 时间,制定 ct 时间,合理分析该月人力需求情况。 4.2 人力需求包含,需要生产线班次,月上班时间,日上班时间等。 5.0 产能分析报告
5.1 每个月末制作一分“产能分析报告”,从产能趋势图中,以便于发现每月生产中的问题,及在下 月需注意、避免某些方面影响重复发生。
5.2 产能分析报告中,需分析内容:月度异常工时分析、返工工时分析、试产分析、生产线产能分析、 车间产能与前期对比、车间效率分析等。 6.0 车间现场改善 6.1 线平衡分析
6.1.1 线平衡分析,前期数据统计并分析结果,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6.1.2解决方案包含制作工装夹具、修改 sop、更改作业方式等方式,以实现提高线平衡,提高产能。 6.1.3 跟踪线平衡分析改善后效果,并制定推广计划。
6.2.4 每个月做一套产品的线平衡分析,显示板与主板各做一套。 6.2 现场改善
6.2.1 需在现场长期观察、测量、统计,得到可靠有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以 次制定解决方案。
6.2.2 现场改善包含: 5s 改善、员工作业改善(减轻作业疲劳度)、作业流程工序改善、物流改善、
设施改善等;
6.2.3 现场改善要求:运用 ie 各中手法,以求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效率,减轻作业疲劳,省人力,省 作业空间,减少在制品等结果。
6.2.4 改善效果跟踪与推广:在改善试运行一周到 2 周后,发出改善验收报告,成功的需要生产部在 一周内推广到全车间。 7.0 其他
7.1 公司层面下达的工作任务或项目,如:三定工作、精益生产项目等。
7.2 中心流程优化:在发现中心流程出现呆滞,不畅等情况下,对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信息时间浪费、 失真等现象出现。
7.3 中心部分流程制作与推导,比如:目前新制作出的“车间返工流程”,与现在制作中的“换线流 程”都还未推导。
7.4 Ie 小组工作范围与内容的拓展,比如:“自动化”,“无化”等生产作业手法,新自动设备的提 议与引入;与pmc生产布合作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与工程组、生产部合作,新产品的导入,与品质组 合作的品质效率提升;中心内部与外部,生产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优化,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与应 用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