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
彭一峰①
重庆市黔江区文物管理所,重庆黔江 409099
摘要:濯水古镇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成为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濯水古镇及老街清代建筑群是我国古镇历史、经济、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价值极具时代特色和典型特点,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濯水古镇;清代;建筑群;社会背景;价值
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黔江城南26公里处的阿蓬江畔——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濯水居委四组,国道319线横贯镇中央。2014年2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濯水古镇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繁荣的社会经济而成为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时至今日,古镇老街还散布着许多历史遗迹和重要文化遗存。在这些遗存中,尤以老街清代建筑群最具特色。它是黔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重要文物点,2014年6月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黔江区文物部门正加紧推进申报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现就其孕育、引导和建设的社会背景及价值作一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一、基本情况
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由樊家大院、龚家抱厅、光顺号、汪家作坊、余家大院、汪本善旧居六座院落组成。这些院落建于清代,主体为木结构,辅以砖石,为抬梁或穿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小青瓦覆盖。其中,樊家大院(图一)建筑面积386平方米,三进两天井,院内的两个过厅与两个天井和街道相通,大院南北两边有马头墙;街面的凉厅与正院相连;它除了是樊家的宅第外,也曾是古镇第一所义学讲堂的场所。龚家抱厅(图二)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全木结构,四合院,四层。临街为一层,其下两层,沿江岸建杆栏式廊道的吊脚楼
① 彭一峰,男,重庆市黔江区文物管理所馆员。
· 60 ·
浅谈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
接地,底层呈开放式。最具特色的是在过厅上端建歇山式屋顶,形成“抱厅”。光顺号(图三)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三进三天井,共三层,各进之间用青砖墙体分隔,石质门洞相连,而二、三进之间则无门,而建一片室内平地。独特的建筑格局在院内形成一条很长的通道。通道采光良好,左右两厢建阁楼。内院二、三层共设七段栏杆式廊道,具有典型的会馆式商号特征。廊道饰人物、虫鱼、花鸟、八宝、博古及几何图案,木雕纹饰均不涂漆,而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细部更显生动质朴。该建筑是清代濯水“十大号口”之一,也是濯水古镇第一大传统民居建筑。汪家作坊(图四)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四进三天井,布局类似光顺号,空间显得更为灵活而富于变化。汪本善旧居(图五)建筑面积760平方米,是我国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汪本善的旧居,四合院,五层吊脚楼建筑。平街层内,四面有栏杆式廊道相围。临江,二进两层为栏杆式廊道吊脚楼,天井处于街面之下一层,每层有石阶相通。该建筑是古镇上唯一一栋有封火墙的临街五层吊脚楼,也是镇上目前最高的吊脚楼,号称“濯水第一楼”。余家大院(图六)为清代进士余公安的宅第。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三进五天井,除中轴线三个天井外,靠南面封火墙有两个天井。整座宅第共90根立柱、68座雕花柱磴、183扇雕花窗、33扇门,夹泥墙是其建筑特色之一。[1]这六大清代建筑中,余家大院与樊家大院相距最远,约120米,汪家作坊与汪本善旧居相距最近,互为街道对面,仅距2~3米。其中,龚家抱厅和汪本善旧居位于老街外侧西面,其余4处建筑位于老街内侧东面,6大建筑体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相
互呼应的有机建筑群落。
二、孕育、引导、建设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的社会背景
濯水古镇,位于阿蓬江畔。阿蓬江为乌江支流,出口为龚滩镇南侧。元、明、清时期,濯水隶属酉阳州,为酉阳宣慰使冉土司辖地,初称“白鹤坝”。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商人来到濯水定居,开设商号,逐渐形成了商贸市场。著名的有“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治”等商号,以及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同时,吸引了上海、宁波、厦门、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客商,他们将山外的风琴、口琴、自鸣钟、汽灯、手摇留声机等洋货带到了濯水,转而将濯水的蚕丝、桐油、茶、漆等产品远销山外。清末,还有日本人来此经商,把“光顺号”的生漆和“同顺治”的药材销往日本。清代后期,该地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的发达,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盛的历史,甚至已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2]。由六大院落组成的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成为当时濯水古镇的一个最高水准和层次的庞大建筑群,它的孕育、营造和建设是以那时古镇强劲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动力作为支撑后盾的,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环境造就了这一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和极具艺术特色的清代建筑群,它与古镇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有着莫大关联。
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的诞生和滋养还离不开当时濯水古镇的社会人文环境。六大建筑体分属于清代古镇上名噪一时的
· 61 ·
YANGTZE
RIVER CIVILIZATION
长江文明·第21辑
图一 樊家大院跨街过厅
图二 龚家抱厅冲天楼
· 62 ·
浅谈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
图三 光顺号宅内局部及天井图四 汪家作坊天井(局部)
图五 汪本善旧居栏杆式廊道吊脚楼图六 余家大院八贤堂
· 63 ·
YANGTZE
RIVER CIVILIZATION
长江文明·第21辑
樊、汪、龚、余四大家族。四大家族垄断了濯水的店铺、水运、作坊、商业、手工业及军火等行业,古镇上世代流传着一首民谣:“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矗立于老街的清代建筑群是这四大家族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他们兴旺发达和辉煌的象征,承载着他们那一段段传奇般的历史和故事。据考,清代,樊家由于连续几代女主人都遭遇守寡的经历,她们细心地照顾老人,经营生意,哺育孩子[3]。至今,樊家大院里,还保存着两张清朝受封获赐的贞节匾“云争霞蔚”“桂馥兰芬”。鉴于此,樊家的男人们,往往很小就能独立,练就一身武功,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于是才有了“樊家的锭子”之说。濯水人说的锭子,指的是捏紧的拳头。清乾隆初年,江西南风的一场洪灾,导致了汪姓一脉的迁徙,他们来濯水定居,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秉承“以诚待人,忠孝为先”的祖训,在濯水近代工商业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濯水街上就有近半以上为汪姓人家。他们经营着多种土特产品加工业,迅速发财致富,仅榨油作坊就有三个[4]。镇上的人们用“汪家的银子”来形容汪家的富有。以前,只要一提到龚姓,镇上的人们都有几分惧色,因为龚家是镇上唯一拥有枪支的大家族,他们贩卖鸦片,走私军火,在镇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并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濯河坝袍哥会”就是以龚家为中心集结、扩张的,连民国时期的土匪都惧怕他们几分。他们以“袍哥会”组织为名,在镇上收取保护费,维持地方秩序,解决了许多政府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为地方提供保护,维护着古商道的运输安
全,后来还参加过“保路运动”[5]。余家是书香之家,饱读诗书的余公安中了进士之后,皇帝赐给他顶戴花翎,赐给他夫人凤冠霞帔,现存赐匾一块。他还有两兄一弟,即老大余公文、老二余公学、老四余公邦[6],取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组合起来就成了“文学安邦”,极具文化色彩。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就是这四大家族在自身建设和相互斗争与合作中建立起来的物质载体,承载着濯水古镇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的实际状况,反映着当时濯水的社会根基和社会基础,彰显着各自家族的势力、力量、财富和特色。正是在这种交织、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孕育、引导、建设、滋养了独具特色的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
三、价值
对于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笔者进行了实地考察,从整体看来,它具有以下六大价值。
(一)建筑群承载的丰厚历史文化是濯水古镇辉煌历史的见证
濯水老街清代建筑群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渊源。余家大院是清乾隆进士余公安的宅第,人们用“一门三进士,四代五尚书”来描述余家人才辈出的情况。我国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汪本善的旧居也在六大建筑之列。他从小生活于此,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培养,该旧居具有纪念意义。光顺号是经营生漆和药材的商号,为清代活跃在濯水古镇的十大号口之一。汪家作坊是濯水古镇最大的利用传统方式榨油和卖油之场所。樊家大院除为樊氏家族的宅第外,清光绪三十年,也成了古镇开设的第一所义学讲堂的场所[7],比黔江城区最早的三台书院还早三年。龚家抱厅也是古镇
· 64 ·
浅谈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
大户人家的豪宅之一。它们见证了濯水古镇的历史变迁和经济社会的繁荣。总之,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濯水古镇繁荣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这些正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闪光点。是古代濯水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
(二)建筑群是濯水古镇老街院落中的精华,是古镇风韵和特色的典型代表
清代建筑群在濯水古镇老街众多传统院落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是濯水古镇老街建筑群的精华和精粹。在整体上集中反映了濯水古镇老街建筑的古朴、庄重、典雅、灵巧的风韵和建筑风格,可把参观者带入一种历史的沧桑、凝重的文化氛围之中。质朴的板壁纹理,飞檐高翘的屋角,青瓦覆盖的屋面,纹饰多样的花窗,硕大圆滑的柱头,轻灵精巧的栏杆,精美的石雕柱础,朴实无华的马头墙,正是濯水古镇老街历史风貌的真实写照。在这些建筑构件中,主体材料的木质纹理和精雕各种图案的花窗及门呈现的是自然、典雅、精致之美;四棱八角的房屋造型和线条简洁流畅的栏杆展现的是庄重、灵巧之美;青一色的屋面、飞翘的屋角、形式多样的脊饰、陈旧的马头墙体及其边饰图案反映的是沧桑、古朴之美。总之,六大建筑高度浓缩了濯水古镇的艺术美感形式和时代文化特点。虽各个建筑体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之处,但均由相同性质的建筑构件组成,给人的整体审美感受是一致的。它们是濯水古镇最具特色和最具历史风貌特征的典型范例和杰出代表。
(三)设计灵活、构思严谨、工艺精湛,是渝东南历史上最高建造成就之一
在结构和布局上,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的时空设计,由于富于变化而显得灵活,呈现出多种类型的建筑形式。除龚家抱厅为一个天井外,其余五大建筑均建有多个天井,设计天井的目的,一是为了采光,二是为了追求结构空间的灵活与变化以及静谧的生活环境。设计者根椐占地大小和主人生活需要及财力而定,在数量和规模上,天井的设计大小多少不一;在布局上,天井大多建在建筑体的中轴线上,形成不同纵深环境和条件;从与房屋组合的方式上看,有的为三进两天井,有的为三进三天井,有的为四进三天井,有的为三进五天井;从楼层来看,有的天井两侧为楼房,有的为平房,楼房正面多设有廊道和栏杆。这些充分反映了这六大建筑体在形式设计上采取了多样化的灵活处理。如龚家抱厅临街平层之下两层沿江面,采用吊脚接地,内部环境十分通透,建筑物当中建一冲天楼,其目的在于采光,对于雨水流向的设计极为科学。这种抱厅式的干栏建筑,造型别致,做工精细,空间布局独树一帜,极具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汪本善旧居依河岸坡地而建,室内与地形结合,中庭竖向产生了丰富的空间变化,灵活解决了交通与采光。檐廊空间与庭院天井之间,以通敞的过道、穿廊直接相连,形成宅院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极好地体现了山地民居建筑的风貌特色。总之,清代建筑群的空间布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呈现出多姿多彩、异彩纷呈的建筑形式,给人的感觉十分严谨和考究,说明设计者特别注重布局的空间美感与生活环境多样化需求的结合,达到了艺术与现实和谐统筹的一致性。从总体上把握住了作为地方古镇不同类型的房屋建造原理。
· 65 ·
YANGTZE
RIVER CIVILIZATION
长江文明·第21辑
在工艺上,最突出和最具特色的是木刻的花窗、门板和石雕柱础。其雕刻工艺十分精湛,木雕的题材可分为四类:一类是鲤鱼跳龙门、喜鹊登梅、仙鹤点水、野鹿衔草、仙猴摘桃等寓意不同的喜庆、祥瑞的题材;二类为植物、花卉题材,主要有松、梅、竹、荷、兰、菊、牡丹、芭蕉、向日葵、水仙、玫瑰纹等;三类为反映时代文化的博古纹和吉祥纹图案的杂宝等题材;四类为单纯的动物图案,如龙与麒麟等纹饰。柱础上的石雕题材相对简单一些,以芭蕉图案最多。这些题材来源于民间民俗文化内容: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一方面有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象征,另一方面又有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寓意;菊花象征高洁情操,坚贞不屈;牡丹象征富贵、吉祥、繁荣、幸福;水仙象征友谊、幸福、吉祥;玫瑰象征爱情和真挚纯洁的爱;向日葵象征美好、温暖;芭蕉象征团结友谊。龙是民族和皇权的象征;麒麟是祥瑞之兽。民间艺人们匠心独运,技艺高超,以写实的手法,使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一个个精致而独到的艺术形象跃然于建筑体上。其中,既有高浮雕又有浅浮雕,既有透雕又有圆雕,既有阴刻又有线雕,采用了多种雕刻手法,其技法的运用是根据不同题材的需要而定。这些雕刻作品的艺术美感之强、文化积淀之深、地方特色之浓郁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深深感受到艺术的巧妙运用,与其所赋予建筑体的深厚的文化力度。历史文化的呈现又给艺术符号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历史文化与艺术交互依存和共存一体的作用现象,在濯水古镇建筑群中得到非同一般的体现和展示,是艺术美和历史文化美的巧妙结合和高度统一。
从以上建筑结构和工艺我们可以看出,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不愧为渝东南最高的建筑艺术成就之一。
(四)地方特色的构筑物与徽派传统建筑风格的融合,为濯水古代人民对不同建筑文化的利用和尝试的历史见证
濯水古镇老街沿河岸侧的建筑群外侧均为土家族地方特色构筑物——吊脚楼。参差不齐的木柱矗立于斜坡,顶着楼房,吊脚楼的特点展露无遗。在清代建筑群中,汪本善旧居、龚家抱厅位于其中。这种山区地方建筑构造的吊脚楼与徽派建筑风格的四角小天井、马头墙、小青瓦的搭配和结合,使濯水古镇老街建筑群让人产生别样的感觉和特色,开辟了新的风格和特点。它既有地方山区建筑的粗犷特征,又有徽派建筑自然得体、精致、细腻的风格写照;既有地方山区建筑的刚劲挺拔之美,又有徽派建筑严谨、简洁、雅致的风范;既有地方山区建筑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又有徽派建筑的灵活、变幻无穷的特色;既有山区建筑的结构特点,又有徽派建筑的构造特征。这两种不同风格糅捏在一起赋予了建筑体更大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多面性、多样性,使得地方民族构筑物和徽派传统建筑物得以进一步升华和发展。在这之中,地方民族建筑成功吸纳了徽派传统建筑元素,塑造了整个古镇老街新的形象,赋予了建筑体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是宁静与宣泄两种相反的感情元素和色彩的映衬与平衡,人置其中,一种富有多种特色的小镇文化生活荡然胸间,这也是濯水古镇建筑与其他地方建筑的差异之所在。古镇的独特建筑风格、风貌也正是它的巨大魅力之所在,让人悠悠回味其中。总之,它见证了古代濯水人民对不同地方建筑文
· 66 ·
浅谈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
化的利用和有益的尝试。
(五)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滋生了原始、纯朴的市井文化和多彩的民间文化,彰显了濯水古镇的巨大魅力
濯水古镇老街长约1000米,宽3~4米,街两侧是差参林立排列的商铺、商馆、客栈、作坊和民宅。除汪本善旧居、龚家抱厅位于街外侧外,其余四大建筑位于内侧。从街头望街尾,一条几度弯折的街市从两旁质朴的木楼房横穿而过,不短不长,楼层也不是太高,既没有大街大巷的繁华,又不像小村一样宁静,这些均是孕育市井文化和生活环境的最佳条件。清代建筑群作为老街的有机组成部分,曾是濯水古镇诸多市井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和载体,从建筑体可感悟到濯水古镇市井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其中的遐想和快乐唯有当局者才体会和感受得到,他们悠闲自得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让人甚为羡慕。市井文化在濯水古镇曾一度繁荣和昌盛,其原因在于浓郁的小镇环境决定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取舍和选择。这种古代滋生市井文化的原始生态环境正是我们文物工作者保护的重要内容和对象。因此,保护好濯水古镇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及其传统生活方式。
(六)依山傍水,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的人文理念
濯水古镇西侧是水流清澈的阿蓬江,它在古代是濯水与外界通商和交流的重要通道。河对岸是耕地和民宅,再往西与阳鹊山坡相望,东面是通往酉阳的宽阔公路(现为国道319线)和森林密布的五福岭山脉。加之婀娜多姿的濯水古镇和周围民宅的点缀,好似一幅气壮河山的山水画卷。群楼林立的古镇在山水映衬下显得格外妩
媚多姿,古镇建筑群很自然地融入山水风光之中,达到了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物景交融、自然天成的效果。这源于古镇建筑风格的选择和取舍,周围山水在粗犷中透出秀丽和灵气,恰好与原始、古朴、典雅的古镇建筑群的风格相一致。清代建筑群作为古镇群楼的佼佼者,更是融入周围环境的典型杰作。它们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服从自然、融入自然的先进人文理念。
总之,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濯水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有着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7年,黔江区政府启动濯水古镇的维修和恢复建设工程,濯水古镇老街清代建筑群有幸得到了修缮保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这代人还得继续加强对这一宝贵的文物建筑群的保护工作,使之长久完整地留存下去,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重庆市黔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重庆市黔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专辑[M].中国图书出版社,2012:94.
[2]重庆市黔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重庆市黔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专辑[M].中国图书出版社,2012:93.
[3](民国)樊统宣.樊氏族谱[Z].1912:51.[4](清)汪氏族谱[Z].1908:22.
[5](民国)龚本银.龚氏族谱[Z].1923:24.[6](清)余氏族谱[Z].1910:36.
[7](民国)樊统宣.樊氏族谱[Z].1912:22.
· 67 ·
YANGTZE
RIVER CIVILIZ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