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一中 高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编制人 杨想录 编号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日期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评价 课题: 《动人的北平》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1. 学习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真挚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知识链接】 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福建龙溪(今漳州)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早年留学美国、德国。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北平”往事 1.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 2.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3.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4.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5.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自主预习】 1.清除字词障碍;作家作品介绍;了解时代背景。 2.摘抄初读时你认为的名言、警句、漂亮话。 3.学生能够通过勾画段落中的概括性语句,说出作者的思路,归纳北平的动人之处 4.学生抓住关键段落和词语,反复诵读,寻找散文中的“神”。 【我的疑惑】 【课内探究1】文章的第一段写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课内探究2】第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课内探究3】作者眼中的北平“动人”之处何在? 【课内探究4】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课内探究5】文章对北平的动人之处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细细品味下列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形散神聚”。 (一)分析下列语段,看看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光头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紫禁城位于北城的中心,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背后是煤山,山上共有五座亭台,顶上盖有灿烂彩色的瓦。由煤山可以看到那条中轴,附近还有鼓楼。三海位于紫禁城的西面与西南面,那里是皇室的画舫遨游之地。(这部分细说了北平建筑布局) (二)通过对以上细节的分析体会,你是如何把握“形散神聚”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达标检测】 1.“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这一比喻十分精妙,“根脉深入地中”就可以理解为 ;树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就是喻指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15年的创作历程,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尽管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我创作的活力之源是与党和政府的关怀分不开的。 B.读书可以使人吸纳古今开创理想世界,马克思正是在阅读中历经40年的勤奋探索,终于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 C.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青年、妇女,都应遵守法律。 D.意大利的产品设计特别讲究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任何产品必须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气息,做到款式新颖,优雅大方,外观上与众不同,从而具有无限的诱人魅力。 【学后反思】 【拓展提升】 绘下故都的面容(孙光萱) 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解放后改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真不知从何处写起,写故宫不写颐和园,似乎不行;写了前二者而漏了天坛、天安门大街,又难免有遗珠之憾„„即使全写了,因为文字不像绘画那样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把金碧辉煌的故宫、秀丽多姿的颐和园活脱脱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到头来也难免稍逊一筹。 怎么办?林语堂《动人的北平》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选择特定的视角,扣住城市的特点,进行多方面既概括又具体的描写。 先说视角的选择。面对某种复杂的客观对象,不管怎样描写也未必能够穷尽它,这就得考虑选择一个恰当的新颖的视角,然后据此大胆地删弃无关的东西,突出有用的素材,进而掌握创作的主动权。林语堂不是用社会活动家的眼光去观察北平,也不是以一个刚来到北平游览的旅行者的身份,把目光久久地停留于北平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他作为一个“老北平”,要着重告诉大家的是北平为什么会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从这个视角出发,他写了北平货贩众多,购物方便,居住的多半是宽阔舒畅的四合院,连坐人力车也格外便宜,“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进而又刻画了北平人那种悠然度日的心态和模样:坐在槐树下摇着芭蕉扇乘凉,在杉树下喝上一下午的茶„„所有这些描写,可说是原汁原味,绘形传神,给人以不同一般的感受。 次说特点的把握。作者认为北平具有“老”与“多”两大特点。“老”即古老、历史悠久:“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多”即多样性、兼容并包:“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具有先进设备的协和医院后面就是抽着水烟袋的古玩商人经营的古玩铺„„作者把握了这两个特点,也就等于把握住了北平这个故都跃动的脉膊,那许多新旧杂陈、互相矛盾的现象纷纷从作者笔下涌出,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说说怎样进行既概括又具体的描写。内容很多而篇幅有限,自然只能概括地写,但一味概括又容易枯燥,因此得在适当地方稍作展开,形容几句,这是写此类文章应该掌握的一种艺术技巧。《动人的北平》写到堂倌,没有忘掉他们“肩上搭着手巾”,写到老年人力车夫,没有忘掉“一定要强拉你回家”的倔劲儿,写到居民在花园中拔白菜,不忘补充一句“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凡此种种,都是花笔不多而收效颇佳,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作者当年所着意渲染的北平的古老、宁静、兼容并包等,正好折射出了这个故都沉重的步履和漫长的历史投影,其中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作者对此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但他能如此生动简洁地绘下故都的面容,仍然是值得敬佩的。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作业布置】 1. 北平固然是美的,但是那不是我们的家园,如果要你说说家乡的动人之处,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请试着仿照《动人的北平》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写一写 “动人的家乡”,可以先写几个片断,共同赏析。 2. 运用“形散神聚”鉴赏《汉家寨》和《特里尔的幽灵》。 定西一中 高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编制人 杨想录 编号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日期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