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难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 5×1= 12×3= 14×2= 10×4= 30×3= 2×200= 60×2= 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
500×4= 6×70= 90×7= 8×600=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 (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1、学习“找规律” (1)出示第一组算式。
5×1= 5×10= 50×10=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如果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问”等巧妙提出。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来说明50×10=?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生: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应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现在你们能否运用其他的已有知识来说明呢?请同学们在小组
内探讨一下:(师巡回指导) 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是:
生1: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10个50),从数位表知它是500。 生2:50×10=50×2×5 =100×5 =500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需要补充、讨论、完善,或有另外的解释,只要合理,教师要给予肯定,但要适当加以巧妙的控制]
刚才,同学们的研讨的有理有据。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一下: (2)出示第2、3组算式:
3×2= 12×4= 3×20= 12×40= 30×20= 120×40=
1).学生回答算式,教师总结评价。
2)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并注意观察三组算式:
5×1=5 3×2=6 12×4=48 5×10=50 3×20=60 12×20=480 50×10=500 30×20=600 120×40=4800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组内同学相互交流,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同伴相互补充、完善。 (3)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师给予肯定。
(4)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注:可由学生代表完整表述] 三、知识运用,拓展提高 1、尝试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27页“试一试”第2题(可直接看课本)。 要求:a.独立完成,同桌互查交流。
b.学生互评,找出存在的优、缺点,供全班交流订正。 (2)出示第27页“试一试”第1题(情境图)。 要求:a.说明图意,提出相应问题。 b.绘制统计表、计算。 c .交流、订正。 2、练习:
课本第27页“练一练”1、3、4题。 第1题:开火车口算填表(可用投影)。
第3题:独立审题、列式、口算,制成统计表,组内互查。
第4题:独立解答,交流汇报。(不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但可鼓励有能力的
同学尝试一下。)
3、数学游戏:接力竞赛。
完成第27页练一练第5题。评选优胜组。 [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4、拓展练习:完成课本第27页第2题。
( )×( )=800 ( )×( )=1260 看谁写得最多。 四、升华提高。 师生共同完成: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的进步表现在哪里?你给同学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学习的同学是谁?你的疑问是什么等等。 板书设计: 乘法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整理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性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题卡、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知激情
1、口答:开火车口算:(出示题卡,要求学生回答完整)
20×20= 10×30= 50×30= 600×20= 12×40= 130×20= 160×40= 200×50= 2、生生互考互评:由学生出题考同学。(给出一定要求,考题自定)
(进一步提高学生注意力,计算能力,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
3、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投影出示)
2 3 5 8 1 6 5 × 3 × 4 × 6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明计算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小组合作,解疑探知。
每层14本
导入谈话:二年级小图书员王红同学在图书室帮老师整理书时心里产生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问题呢? 1、学习例题: 请看挂图:
(1)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鼓励 学生去发现问题。可把问题写在黑板一边) (2)出示王红的问题(贴出) (3)探索估算。 1)谈话:王红同学自己没有得出答案,同学们能不能帮她解答呢?有没有信心?
2)理解题意,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师巡视并个别帮助。 4)学生汇报列出算式,师板书:
14×12 或者12×14 (估计学生没有困难) 肯定两种算法都可以。
5)探讨算法并交流:
a观察算式特征(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一步揭示课题内容,突出本节教学重点。 b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方法。 c分组讨论。 要求:
不用笔算,用估算的方法找出大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把12看成10,把14看成15, 10×15=150 大约是150本。
或把12看成10,14×10=140, 结果应不大于140。(也可有其他方法) d进一步提出问题:“那150本书放得下吗?”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局限性,必须进行精确的计算,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算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探索笔算
1)独立探索;2)小组交流(也可同桌,也可是小组4人,也可自由组成最好的合作伙伴进行);3)汇报结果。可能出现: 生1:14×12=168
14×10=140……………………10层放几本 14×2=28………………………2层放几本 140+28=168……………………12层放几本 生2: 12×14
=12×2×7 =24×7 =168(本) 生3: 14×12=168(本) 1 4 × 1 2
2 8 1 4 0 1 6 8
4)学生边展示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及自己的想法。
5)三种方法都展示之后,提出:哪些地方和你想法相同?哪些地方你没有想到,你能理解吗?进而指出新的方法(生3),让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鼓励。 6)同学们都能理解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1 4
× 1 2
2 8………………14×2
1 4 0………………14×10 (可点明:0可省略不写,但要强调数位对齐) 1 6 8………………28+140 7)回顾概括新方法。 课堂小结,回顾升华。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试一试”中的题目。 以摘“ ” 形式完成,指名板演。
2、提高练习。“争夺冠军”,教科书第30页“练一练”第2题。
把全班学生分2组,老师每次出一题,哪边回答正确的学生胜出1分,累计得分最多组夺冠(也可以给一个基础分)。 3、应用练习。
(1)课本30页“练一练”第5题。小组合作探讨。
要求:先独立计算,然后再探究、交流。感受数字模式的规律性。(2)解决前面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师巡视辅导)。 4、课堂小结,回顾升华。
(1)师生自评。谈谈自己做得比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评价自己这堂课的表现。
(2)学生互评。谈谈老师同学们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诚挚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今后学习的方向。
(3)教师点评。对同学的表现做简要点评,力求准确、公平。
《电影院》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景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计算、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进一步掌握两位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电影院”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仔细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并板书:“电影院”。 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思考后提出如:
生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 生3:还剩多少个空位?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并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够吗?”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1、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根据上节课学过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后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20×25=500(个)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生:估算 26×20=520(个)520>500 答:电影院的座位够。 2、解决问题“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提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审题列出算式。师巡回帮助个别学生。板书:26×21= 这是某某同学列的算式大家赞成吗?(让该生在大家的赞成声中体验一次成功) (1)不通过计算估算找计算结果的范围。 生交流。
生:结果大于500。 生:结果大于520。
学生反思估算过程,有助于发现计算的策略。 师: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行计算。
让学生独立找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然后用喜欢的算法算出来。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说算理(代表小组)
生1: 26×20=520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已知的乘法或加法。
26×1=26 520+26=546
生2:展示 26×21 生说算理: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的乘法。 =26×3×7 =78×7
=546
生3:展示 2 6 生说算理:与生1的算理相同 × 2 1
2 6
5 2 注意进位 5 4 6
师板书答这一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师:哪种算法和你算得相同?哪种算法是你没有想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并交流。
学生比较三种算法,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生1、生2的两种横式算法,有一个共同的策略把未知的乘法转化为已知乘法或加法;生3竖式计算与生1算法算理相同,仅是用不同的形式描述算法过程。 三、巩固应用
1、31页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说出计算方法和过程。 2、32页练一练
(1)第1、2题,注意进位问题。
(2)实际应用第3、4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 (3)第5题,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算。
(4)第6题,探索题,先独立计算从中发现规律(放课下让学生探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帮助教师和同学解决问题的?
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要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做到细心观察,积极动脑,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练习一》
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难重点: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要想学好数学,除了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外,还要学习中善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同学们对“乘法”这个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掌握地不错,可是有部分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部分内容。
二、引导学生总结自己乘法中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
1、交流乘法的口算方法。 生1:变换算式。
生2:把算式看作几个几相加。
生3:先用零前面的数相乘,再添零。 2、交流乘法估算方法。 生1:四舍五入。
生2:转变成已知乘法。 3、交流乘法计算方法。
生1:把未知的乘法计算转化成已知乘法或加法。 生2:用竖式计算。
师:通过回顾,同学们对乘法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都掌握的较好,现在我们就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练习一的问题。 三、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师出示题卡,学生算课本33页1题。 让学生用估算方法:课本33页6、7题。 先用估算方法:课本34页10题。 用计算方法:课本35页12题。 师: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运用比赛的形式,提高积极性,做完后小组内交流) 2、先数填空:课本33页2题
师:让学生独立填空,小组交流填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