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联理论研究发展述评
摘 要:本文综述和分析了80年代中期以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二十年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国外关联理论的引进。中国认知语用学在句法研究、认知语境、社会语言学、修辞研究、话语分析、语篇分析、翻译及语言教学八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认知语用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基本态势。并试图预测2l世纪中国关联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三大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认知语境;最大关联
一、引言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f(986)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95年,该书又出了第二版,标志着关联理论的诞生。为此,西方语言学界,尤其是语用学家们广泛关注与投入关联理论研究。一些重要学术刊物,如荷兰的Lingua杂志分别于1992年、1993年出版了两个关联理论研究专辑;而且Journal of Pragmatics和Pragmaties等语用学期刊上不断有相关的研究论文涌现。此外,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在Robyn Carston的带领下,在国际互联网上创办了《关联理论网上通讯》,为各国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关联理论无疑是对语言认知研究的一大进步与贡献,因而西方语言学界称其为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面世20年以来,实践已经证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近年来出现了以该理论为框架进行的应用性研究,如对隐喻、反语、小品词、话语联系语、翻译、提问、句式等问题进行新的解释与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见,关联理论已成为当今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而且这种研究与探讨还在继续不断深入。以上信息向我们展示了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展开语用理论与现象的探讨。
二、关联理论在我国的引进与探讨
关联理论引入我国后,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兴趣。最早评介该理论的是沈家煊(1988)“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一文。随后《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学刊》、《外语教学》等核心学术期刊上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与读者见面。何自然(1997)、何兆熊(2000)等均列出专章引进与探讨关联理论。1999年,熊学亮又出版了《认知语用学概论》一书。此外,何自然、冉永平(2001)出版了关联理论研究论文集。它由三部分组成:1)关联理论基本框架
介绍与述评;2)关联理论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论文: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认知语境观、语用推理、推理机制与逻辑、意图与推理、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论辩、语境效果与关联性等;3)关联理论应用性研究:关联理论的话语解释力、语用照应、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风格与关联、关联与心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关联理论对反语、提问、误解的新解、以及英汉语篇实验研究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联理论和认知语用学研究在我国所取得的成果,并为日后的研究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的关联理论研究与应用
(一)关联理论理论与原则探讨
张业非(1992)认为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作者对关联性和最佳关联原则作了定义。对关联原则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作了阐释。曲卫国(1993)则讨论了关联理论对Grice理论的修正和补充及关联理论自身的优缺点。何自然、冉永平首先介绍了关联理论在语用学领域中的研究近况及其主要内容,以突现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接着归纳关联理论的几个新修正与补充,包括关联假设、概念意义与程序、正面认知效果、语境效果与语境假设的削弱性等方面,从而展示关联理论的新发展。然后,从Grice的语用推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面临的挑战出发,结合SpeWer和Wilson对“说明”与“隐含”的不同观点,探讨关联理论对Gfice会话含意理论的修正与补充。杨平(2001)提m了关联一顺应模式。此模式在强调语言认知关联功能的同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的描述充分性得到和谐统一。徐盛桓(2002)从人与语言的技术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个维度讨论关联理论,论述了关联理论对语用学研究的贡献,并分析了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的关系,对关联原则同合作原则进行比较,说明关联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对语用学研究的贡献和试图说明在交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联性期待的不对称性。
(二)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
刘家荣(1997)认为话语解释主要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而非仅仅是一个解码过程。它涉及话语语境效应的观察与理解,语境效应以话语动态过程中最大关联的追寻为触发与条件。占兴伟(1997)认为,相关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和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作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处理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SpeWer和Wilson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结构体,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交际的认知状态,并使语用推理更具科学性。当然,这种做法存在着将语用学简
单化的倾向。同样,关联理论脱离实际社会文化因素的做法也有失偏颇。赵艳芳(1998)认为人的认知发展过程是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每一次经历对每一话语的理解,都会对已有的认知语境产生新的认知。新的认知又影响下次的话语理解。关联理论有着认知语用学方向发展,其中心问题就是描述这一过程。
(三)关联理论与语篇分析
张辉(1997)、苗光伟(1999)等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文章从语篇连贯性的关联解释人手讨论语言学家对关联与连贯关系的看法,分析关联理论对连贯理论的补充,并阐述了关联理论在解释语篇连贯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作者认为,关联是个认知概念,体现的是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连贯是一个涉及语义、语用、认知等多重因素的复杂概念,它体现为语段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语篇结构、语篇策略、语篇理解等因素相关的各个方面。因此。关联理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语篇的连贯性,但连贯是一个独立于关联的概念,而非关联的派生物或副产品。
另外,索玉柱(1998)研究也发现,关联性可以用来解释语篇理解认知心理过程。然而,这种解释力是有限制条件的。语言因素和语篇结构作为最重要的交互作用就是一种限制条件。在此限制条件下,中国大学生在英汉语篇理解过程中关联性与逻辑推理的关系表现为:英汉语篇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逻辑推理类型呈现出一个相互对立的模式。英汉逻辑联结词在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表征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逻辑限制作用,其原因在于关联原则对语篇逻辑推理过程具有的限制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