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进展_张国梁2011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年2月第23卷第2期 

·181·

有化痰药达14首,占82.4%,并用行水逐水药的有11首,占64.7%,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行水化痰药在癥积治疗中,或更明确地说明肝纤维化等结缔组织增生性病变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部分实验已证明,行水化痰药对实验性结缔组织增生性病变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1.3 扶正纠偏 扶正纠偏药在抗肝纤维化的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痰、瘀的发生、发展以及去除均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肝实质细胞的损伤及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扶正补益药可保护肝细胞、调控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还可在不同水平上影响结缔组织的代谢,与活血化瘀同用可取得相得益

[5]

彰之效。2 临床治疗

杨大国等人以重用赤芍为基本组方,治疗10例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2次肝脏穿刺活检。治疗前后组织学检查对比发现,中药促进肝纤维化重吸收的有效率为77.8%,同时患者的肝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表明以重用赤芍为组方的中药是减轻肝脏炎性细胞的浸润、减少肝细胞的坏死、抑制了肝纤维化

[6]

的启动因素,促进了肝纤维化组织的重吸收。张国梁等人以益气活血散结法为原则组成的软肝饮(主要药物丹参、黄芪、鳖甲、赤芍、柴胡、白术等)具有较明显的降低HA、LN水平,改善肝脏功能和临床症状;同时发现随治疗组SOD活性的增高、LPO含量的降低,血清HA、LN也同步下降,表明软肝饮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与提高红细胞SOD活性、降低血浆LPO含量、增强肝脏抗氧化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7、8]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张国梁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关键词 肝纤维化 中医药防治 综述

  肝纤维化(hepaticfibrosis)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的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进、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

[1]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重

要的病理特征,也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据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我国约有6亿人感染了或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约有1.2亿人为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病毒携带者或乙型肝炎病人;乙型肝炎的年发病率为40/40万;乙型肝炎及

其相关疾病的年病死率为13/10万。可见HBV感染和乙型肝炎是影响到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生产生活乃至家庭及社会安定的重大卫生问题

[2]

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主要发生机制是肝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matrix.ECM)的过度增多和异常沉积。这一过程绝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3]

。肝纤维化是

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过程,涉及到ECM的生成和沉积、细胞因子/ECM、细胞/ECM、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星状细胞的激活是各种肝纤维化形成的共同通道,多种细胞因子与星状细胞膜上活化的受体结合导致的增殖、Ⅰ和Ⅲ型胶原合成的增加及细胞外基质沉积。星状细胞激活后分泌释放的Ⅳ型胶原酶还可破坏基膜,使Ⅰ型胶原替代基膜,造成Disse腔毛细血管化,影响肝细胞的解毒、代谢等功能,这些因素又可促使库弗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于星状细胞。如此恶性循环致使大量胶原沉积而形成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的产生[4]。

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为寻找有效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方药提供了方法,现就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临床治疗方面

1 对传统的治疗原则、方法的认识

根据肝纤维化的病理变化,对照中医学中的有关论述,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肝纤维化与中医的“癥积”有一定的雷同之处。同样,中医对癥积病机的认识也是多方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则以血瘀痰结为主。

1.1 活血化瘀 近年来通过对活血化瘀法所进行广泛而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对结缔组织有明显的作用,认为可以将结缔组织增生与变性作为与血瘀有关的内容之一来研究。活血化瘀法可抑制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促进增生的结缔组织的分解与吸收。1.2 行水化痰 《千金方》积聚篇中共载复方17首,而配。

武伟运用复方丹参颗粒剂(主要药物丹参、三七、冰片等)治

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49例,与同期西药基础治疗49例进行对照,临床症状改善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反映肝纤维化血清指标Ⅳ-C、HA、LN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的复方丹参颗粒剂具有较好的保肝、抗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9]

。陈雁南等人使用肝纤泰(主要药

物黄芪、丹参、防己、桃仁、鳖甲等)治疗3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前列环素PGE2、ALP较治疗前升高,HA、г-球蛋白及AL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复肝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肝纤泰在具有保肝降酶同时,可提高体内的前列腺素水平,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改善肝脏的微循环,抑制胶原的合成,有阻止或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10]

。项阳等人

用具有清热解毒、舒肝化瘀、补脾益肾功能的百草柔肝胶囊(原961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2例及早期肝硬化患者10例,疗程半年。结果:临床症状改善率达75.0~91.7%,ALT复常率达68.8%,血清纤维化指标:HA、Ⅳ型胶原、LN值随着疗程的延长明显下降(P<0.05)。肝脏病理组织学炎症计分(分)由治疗前的(7.79+6.15)下降至治疗后的(5.36+3.95)(P<0.05),肝纤维化计分(分)由治疗前的(7.39+5.55)下降至(5.26+4.36)(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肝内增生沉积的纤维组织明显减少,甚至已形成假小叶的早期肝硬化结节消失,同时可见新生肝细胞以及肝小叶的纤维间隔由宽变细,由致密变疏松。提示百草柔肝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182·

具有明显的治疗及逆转作用

[11]

 CJTCM Feb.2011 Vol.23 No.2 

。章以法等人用甘利欣联的

[15]

。蒋健等人用扶正化瘀方观察对肝纤维化大鼠弹力

合丹参抗肝纤维化临床观察治疗90例,并与单用甘利欣70例、丹参40例作对照,疗程2个月。3组在治疗结束时肝功

能(ALT、AST、TBil)的复常率中以联合治疗组为最好,与单用药组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对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HA、LN、PC-Ⅲ、Ⅳ-C以联合治疗组下降的幅度为最好,与单用药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提示丹参与甘利欣联合应用可明显减轻和抑制肝纤维化形成,而且停止用药后肝功能反跳减少,在改善肝功能及抗肝纤维化方面有互补作用

[12]

蛋白酶表达,发现可上调肝组织弹力蛋白酶及其活性的表达促进肝纤维化降解,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肝纤维化的进

[16]

一步形成。2 对星状细胞的影响

刘成海等人采用灌胃给药、分离血清体外作用培养细胞的血清药物学方法,观察扶正化瘀方对大鼠贮脂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该血清无明显细胞毒性,能抑制细胞增殖,其作用与体内给药剂量、药物血清浓度有一定关系;扶正化瘀药物血清对贮脂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可能是该方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刘成海等人用扶正化瘀319方药的血清观察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结果:扶正化瘀319方药物血清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细胞内外胶原生成率,抑制细胞的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及其胶原的分泌,抑制肝星状细胞TGFβ1蛋白表达,提示扶正化瘀319方药从胶原代谢和细胞因子等途径抑制肝脏星状细胞的活化,可能是该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理

[18]

[17]

。李明等人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的复

方桃仁软肝胶囊随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并与基本治

疗药物30对照组6个月疗程的比较,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和门静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行治疗前后的肝脏穿刺,病理组织学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下降,同时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显示治疗后a-SMA阳性的肝星状细胞(HSC)数明显减少。初步认为复方桃仁软肝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13]

。郑元义等人

用丹参的单一成分丹参素观察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结果丹参素干预组的H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丹参素对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模型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提示丹参素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主要机制为丹参素对肝星状细胞明显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19]

。梁铁军等人用活血化瘀药物作用为

主(主要药物丹参、桃仁、当归、赤芍、柴胡、鳖甲、黄芪、鸡血藤等)组成的抗纤保肝汤随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4例,与一般治疗27例进行对照,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前后HA、PCⅢ、C-Ⅳ、LN、TGFβ1、TNF-a水平,肝功能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各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A、PCⅢ、C-Ⅳ、LN、TGFβ1、TNF-a显著下降,肝功能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表明:肝内沉积的纤维组织明显减少,肝小叶纤维隔变细变窄,假小叶变的不典型,肝细胞变性有不同程度减轻,碎屑样坏死及桥接坏死明显改善,可见新生肝细胞。提示抗纤保肝汤具有促进肝内胶原物质的降解,减轻炎症活动度,减少细胞因子对炎症的刺激的作用,可明显减轻乃至逆转肝纤维化。以上资料表明,目前活血化瘀类的中

药在临床中有肯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理与抗氧化、改善肝脏组织的微循环,增加肝细胞的血供和营养,减轻细胞因子炎症刺激作用,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促进过度沉积的胶原物质降解等作用有关,起到了多靶位点的治疗作用。

实验研究

1 对肝细胞酶学的影响

于世瀛等人用活血化瘀方药(主要药物柴胡、丹参、赤芍等),采用猪血清方法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与秋水仙素进行对照,观察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活血化瘀方药有防止肝细胞损伤和促进细胞修复的作用,能保护和增强肝细胞内酶的活性,如保护和增强MAO(单胺氧化酶)、COO(细胞色素氧化酶)、ACP(酸性磷酸酶)和AT-Pase(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从而达到防治肝纤维化的目[14]

3 对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影响

黄兆胜等人用虎杖、郁金、田七、灵芝等药物组成的虎金丸对CCl4所致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虎金丸能显著降低各期模型大鼠血清中HA、LN的含

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长期疗效优于秋水仙碱组。能维持血清中PCШ的血清含量在肝纤维化期(9、12周)基本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显示:虎金丸高剂量组3~9周一直呈小泡样脂肪变性,仅在12周起变性坏死加重,开始有少量胶原沉积,分割肝小叶。小剂量组则胶原沉积不明显,肝细胞有大泡样改变坏死。提示虎金丸能延缓肝纤维化形成,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张国梁等人用软肝饮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动物模型发现可以明显降低动物模型血清中HA、LN、PCШ的含量,同时可降低大鼠肝脏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提示软肝饮通过对肝脏胶原物质代谢的影响而产生抗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4 对功能性基因的影响

赵钢等人对具有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生长、减少胶原蛋白沉积的抗肝纤维化方药抗纤复方从基因水平进行研究,结果:①抗纤复方能够抑制a1(Ⅰ)前胶原启动子报导基因质粒phCAT-Ca.1(Ⅰ)2.3,phCAT-Ca.1(Ⅰ)0.4活性,不能抑制a1(Ⅰ)前胶原启动子报导基因质粒phCAT-Ca.1(Ⅰ)0.1的活性;②TGFβ1能促进phCAT-Ca.1(Ⅰ)2.3的活性,抗纤复方能拮抗TGFβ1这一促进作用。表明抗纤复方能够作用于胶原a1(Ⅰ)胶原调控片断,抑制胶原的合成

[22]

[21][20]

。张文胜等人用猪血清腹腔内注射复

制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予以“活血化瘀、通络养肝”为原则组方的复方中药制剂———汉丹肝乐口服作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年2月第23卷第2期 

·183·

复方均有明显减轻肝组织纤维化作用,并能调控腹膜淋巴孔、促进腹膜腔内液体转归,使尿量和尿Na排出增加,减轻水纳潴留,具有良好的治疗腹水作用7 对胰岛功能的影响

张霞等人用虫草菌丝抗肝纤维化的同时观察对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和虫草组。结果:3周模型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6周模型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为(52.6+2.5)mU/L,正常组为(23.7+2.3)mU/L,2组比较q=13.01,P<0.05;3、6周虫草组大鼠血清胰岛素与相应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意义。3周模型组大鼠胰岛素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6周模型组大鼠胰岛素细胞的基础分泌量为(52.94+13.12)mU/ml,正常组为(35.16+5.64)mU/ml,2组比较q=10.06,P<0.01;3、6周虫草组大鼠胰岛素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156.63+6.57)mU/ml和(140.44+38.53)mU/ml,均高于相应模型组,F值分别为66.94和12.98,P<0.01。因而认为虫草菌丝在抗肝纤维化的同时,可增加CCl4所致肝纤维化大鼠3、6周胰岛β细胞的基础分泌量,从而为虫草菌丝治疗肝源性糖尿病和原发性糖尿病提供了依据

[27]

[26]

+

为肝纤维化防治组;免疫攻击12周后处死动物。取肝作HE染色显示肝纤维化形成状况,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肝内

CTGFmRN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TGFβ1mRNA(转化生长因子)表达,并对指标作半定量评分。结果:12周后模型组大鼠形成典型的肝纤维化,肝内CTGFmRNA、TGFβ1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同时两者阳性分布相近,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779,P<0.05);汉丹肝乐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CTGFmRNA、TGFβ1mRNA表达的阳性指数分别为(12.5+2.3)和(25.4+3.2),模型组分别为(28.8+1.4)和(37.3+5.4),t=5.208,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TGFmRNA表达与组织病理肝纤维化变化呈正相关性(r=0.822、0.808,P<0.05)。提示CTGF与TGFβ1基因的增高表达与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汉丹肝乐能有效抑制CTGF与TGFβ1基因的表达,通过在转录环节上阻断肝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是该药物作用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23]

,从分子水平上说明汉丹肝乐中药

制剂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位点。张国等人用含活血软坚方的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株Smad3、Smad7、前胶原a2(Ⅰ)基因表达影响,其结果显示经含药血清处理,可下调HSC-T6细胞株Smad3、前胶原a2(Ⅰ)mRNA表达以及Smad3蛋白表达水平,前胶原a2(Ⅰ)表达与变化与Smad3表达改变趋势一致。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作用强度明显不同,药物作用后前胶原a2(Ⅰ)mRNA表达改变呈现血药浓度依赖性(F=6.92,P<0.05)。药物血清对Smad7mRNA表达影响不明显(F=1.57,P>0.05)。提示活血软坚方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是通过非特异性作用干扰转化生长因子β和Smad功能,抑制前胶原a2(Ⅰ)mRNA的转录,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生成5 抗氧化

赵玉瑶等人用活血理气、健脾利湿为原则组方的臌胀片(主要药物柴胡、三七、青皮、葫芦巴等)对CCl4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的酶学类、肝纤维化指标、氧自由基及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臌胀片大、小剂量组治疗后的ALT、AST、GGT、AKP均有改善,以大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②与鳖甲煎丸对照组比较,大、小剂量组对血清总蛋白(TP)作用无明显差异,对白蛋白(ALB)有升高作用;③与对照组比较,大、小剂量组对血清HA、LN、PCⅢ、Ⅳ-C均有降低的作用,大剂量组尤为显著;④大、小剂量组可以减少MDA、GSH-Px和NO含量,然而在增加SOD水平方面,与鳖甲煎丸组无差异;⑤大、小剂量组具有明显抗纤维化的作用,并优于鳖甲煎组。因此认为臌胀片在对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护肝细胞,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并促进其沉解,其作用机制与对抗氧化损伤作用有关

[25]

[24]

8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王洪超等人用水溶性丹参单体MP-1(简称MP-1)观察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发现MP-1能够明显降低肝窦内皮细胞的死亡率及TNFa和IL-8的释放,同时可以减轻离体大鼠肝脏的缺血做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9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王丽春等人使用温阳中药(含附子、干姜、桂枝)观察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发现温阳中药可明显改善肝脏及肠系膜的微循环,减少肝脏内胶原物质沉积,改善肝细胞功能,有较强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29]

[28]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表明中药对肝纤维化形成的整个过程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正如刘平教授指出,中药复方是中药治疗疾病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成分可能是多靶位点、多途径、多层次药理作用的基础。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显示了中药复方在调控细胞、间质的生态平衡及有关功能性基因方面的优势,对肝纤维化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0]

。因此今后应该从两个方

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深度:①加强抗肝纤维化临床治疗方法设计的科学性,要按照循证医学原理,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的方法,使临床治疗的结果更加客观科学,能更加科学地反映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领域中的临床优势和特点;②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多方位、多角度、不同层次科学地阐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和有效靶位点;与此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肝纤维化研究领域里的差距,使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成果为全人类造福。

6 对淋巴液的影响

李继承等人用中药复方Ⅰ组(丹参、党参、白术、泽泻)、Ⅱ组(川穹、桃仁、丹参)观察对肝纤维化小鼠腹膜淋巴孔的调控作用。结果2种中药复方的预防组和治疗组肝组织病理变化轻,腹膜淋巴孔孔径增大,开放数量增多,分布密度高。尿量和尿Na排出增多。其中中药复方Ⅰ组的作用优于中药复方Ⅱ组。提示2种以活血化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

·184·

参考文献

1 程明亮、杨长青主编.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12 黄祖湖,李军主编.慢性病毒性肝炎现代诊疗.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263 李石.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华消化杂志.1999,19(2):484 王吉耀主编.现代肝病治疗理论与进展.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3~118

5 王宝恩,张定凤,主编.现代肝脏病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11

6 杨大国,王林杰,宋为云,等.重用赤芍治疗慢性肝炎纤维化前后肝穿组织学的比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077 张国梁,季红燕,高健,等.“软肝饮”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48例疗效分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1):248 张国梁,高复安,李明,等.软肝饮对肝硬化患者红细胞SOD、血浆LPO与血清LN、HA的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2):89 武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5):374

10 陈雁南,蒋广华,金宝胜,等.肝纤泰冲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前列

腺素E2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2):11411 项阳,钱林学,王宝恩,等.百草柔肝胶囊逆转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2):70912 章以法,王林伦,尹蔚华.甘利欣联合丹参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

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7):53813 李明,王爱珍,杨齐英,等.复方桃仁软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结合杂志,2002,22(9):66014 梁铁军,张伟,张才擎,等.抗纤保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

化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3215 于世瀛,贲长恩,杨美娟,等.活血化瘀方药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形

态学和组织化学定量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2):2116 蒋健,谭善忠,谭春雨,等.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大鼠弹力蛋白酶表达的影响.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4):30717 刘成海,刘成,刘平,等.扶正化瘀方对大鼠贮脂细胞增殖的影

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2):1918 刘成海,王晓玲,刘平,等.扶正化瘀319方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

Ⅰ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结合杂志,1999,19(7)412

19 郑元义,戴立理,王文兵,等.丹参素治疗肝纤维化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5):28820 黄兆胜,黎俏梅,王宗海,等.虎金丸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Ш型

前胶原、透明质酸及层黏蛋白作用的动态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6):44721 张国梁,戴敏,许钒,等.软肝饮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胶原代谢

水平的影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1722 赵钢,张斌,陈建杰,等.抗纤复方到人a1(Ⅰ)前胶原基因启动

子活性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9):694~69723 张文胜,程明亮,陆荫英.中药复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因子的

影响.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5):28524 张国,张法灿,王天才,等.活血软坚方对肝星状细胞Smad信号

的影响及意义.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21325 赵玉瑶,刘方渊,杨小平,等.臌胀片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2):922~92526 李继承,袁淑慧,赵坚培,等.中药治疗肝纤维化腹膜淋巴孔调控

及促腹水转归的研究.中国中西结合杂志,2000,20(10):75327 张霞、刘玉侃、郑倩,等.虫草菌丝对实验性肝纤维化胰岛素大鼠

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9328 王洪超,张华,周童亮,等.炎症性细胞因子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

伤和丹参单体的保护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3):207~210

29 王丽春,赵连三,唐和红,等.温阳中药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6):421~42430 刘平.慢性肝炎的抗肝纤维化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

(7):391收稿日期:2010-11-12 责任编校:黄辉 CJTCM Feb.2011 Vol.23 No.2 

人工气道内吸痰术护理研究进展

蔡明燕 陈灵香 杨照霞 方秀萍1 安徽省广德县中医院  242200

2 安徽省中医院护理部 安徽合肥 230031

关键词 人工气道 吸痰术 护理研究 综述

1

1

1

2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插入气管或经气管切开所建立的人工气道,气道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和保持气道通畅,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功能、氧合作用和气体交换功能。人工气道内吸痰术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一项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操作之一。其目的是利用负压的作用,经吸痰管将气管内的痰液及误吸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吸痰方法不当可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气道黏膜损伤、肺不张、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感染、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人工气道阻塞等。如何做到有效吸痰,

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者一直研究的问题。

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有橡胶、硅胶、硅塑等类型,一次性硅胶导管逐步代替质地硬的橡胶导管。气管内吸引时,选择适当的吸引管至关重要,吸引管外径与气管插管内径比小于1/2。两管比例越小,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让空气进入气道,一方面防止负压过大引起肺不张,另一方面减少缺氧的程度

[2]

[1]

痰液性状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吸引管,如对稀簿痰液用较细多孔的吸引管,且多孔结构可减轻对气管黏膜机械刺激和损伤,痰液黏稠者可采用较粗的吸引管。对儿童来说,吸痰管的选择尤为重要。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

气管进入胸腔后,在胸骨角平面分左右两支,分叉处被称为隆凸,为了清除纤毛无法清除的分泌物,插吸痰管要尽可能深,当吸痰管接触到隆凸时就会遇到抵抗。国内有文献报道等

[4]

[3]

,将吸痰管插入有效深度,即插入直到遇到阻力后

将吸痰管上提0.5~1.0cm再打开负压吸引。而韦哓君

则认为,吸痰穿过气管导管至有阻力时向后回缩1~2cm,边旋转边移动吸痰管,间歇放气吸引,可防止损伤气管

[5]

黏膜。但英国专家对动物的实验表明,吸痰管插入深度为遇到阻力后吸引与遇阻力上提1cm再吸引,对气管黏膜的损伤是一样大的,气管黏膜的损伤是吸痰管始终与气管黏膜接触造成的而不是吸引造成的。庞爱华

[6]

在人工气道

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将90例病人分成A、B、C3组各30例,A组为浅吸痰,即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B组为深吸痰,即插入的长度直到遇到阻力后再上提0.5cm~1.0cm;C组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长度再延长1cm,或者以胸骨角上2cm~3cm处测量到气管插管或套管末端的长度,观察3组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痰痂阻塞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A组、B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堵塞、肺部感染发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