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西省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试卷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22~2023年大同二中七年级上册期末学情检测

分数:75分时间:60分钟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2.神农氏创造了耒耜,教民耕作,种植各种谷物。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这些古史传说反映了()A.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B.炎帝是原始农业的先驱C.神话故事毫无科学依据D.原始农业已经有了发展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分割诸侯的兵力B.保证国家的兵源C.巩固周王的统治D.保证国家财政收入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A.青铜器B.瓷器C.丝绸D.甲骨文5.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6.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国家文明走向繁荣C.国家经济高度发达D.国家社会发生变革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8.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他宣传的内容可能是()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B.仁者爱人,以德治国C.以法治国,全面加强君权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A.统一货币B.统一车轨C.修建万里长城D.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10.“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产生的影响是()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C.揭竿起义,反抗统治B.钳制思想,摧残文化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11.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于()A.夏朝初期B.商朝初期C.秦朝初期D.汉朝初期12.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重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A.“推恩令”B.废除丞相制度C.抑制豪强势力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这段材料说明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A.原因及影响B.原因及经过C.原因及特点D.特点及影响14.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B.孟加拉湾沿岸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15.2020年,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在这场战“疫”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作用。历史上我国也有很多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医,其中提出“治未病”理论的是()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李时珍16.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17.下列材料或史实与论述之间对应正确的是材料或史实A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B秦蜀郡太守李冰设计建造的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C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D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维持了南方稳定,使北方重新陷入混乱18.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5世纪初B.公元前5世纪末C.公元5世纪初D.公元5世纪末2D.淝水之战(论述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彻底解决了关中平原的水患问题反映了三国时代战乱频繁19.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A.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C.佛像是绘画雕塑的唯一题材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D.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20.山西被称为民族融合的“熔炉”。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民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山西境内C.北魏孝文帝在山西太原进行汉化改革D.山西曾经归曹魏、西晋、东晋、北魏政权管辖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3分)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替频繁,北人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许多领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东汉

B

AC

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D

东晋

E

宋、齐、梁、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1)在上图对应字母中填空,完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5分)《北魏孝文帝改革示意图》迁都城

北魏措施孝文帝改革

禁胡服学汉语改汉姓通汉婚

北方各族出现大交融的趋势

背景(2)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示意图》,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并简述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6分)(3)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2分)3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2分)22.秦汉中国能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崛起后获得对诸国的支配地位,并且能最终成功地缔造一个统一的帝国,依靠的是两个方面的发展。第一,在商鞅的领导下,秦国的改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改革把国家所有成年男子统计在册,发动他们服兵役,使整个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致力于发动和支持国家的武力征服。第二,秦国成功地把权力集中到统治者个人手中,这在诸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哈佛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实现统一的意义。(2分)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制。——毛泽东(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名称叫什么?(2分)秦朝创立这一政治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谁的思想主张?(2分)材料三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2分)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2分)此地方行政制度有何影响?(2分)材料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是如何“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4分)材料五张骞出使西域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5)材料五中所说的“商贸大道”后来被称作什么?(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2分)(6)结合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2分)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