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学生是继承并发扬中 1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的要求 中学语文.语文立交 II fl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分的血肉联系。新课程标准要求:“增强文化意识.重视 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 成部分。”这一陛质决定了语文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 加强对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 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拓宽了人们接收知识的新 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 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应从学生的需要出 渠道。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利用民俗文化,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某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屈原的《离骚》这篇课文时,便利用 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 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地方文 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们播放了与之相关的 一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把地方资源与语文教学紧密联 系起来.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给语文课堂带来深厚的地 方文化底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 段视频,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多媒体技术的应 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 分别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名人故事.在实际的教学 环节中。激发学生对学习古文的兴趣。 4.组织课后实践.体会民俗文化 定期组织学生们参与课后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 生们更好地感知民俗文化。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材 中.民族的战争史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加深学生们对 民俗文化的了解.教师可以把传统渗透在语文教 学工作中,组织学生一起参观英雄纪念馆。激发他们的 爱国精神,养成民族自尊心。例如:某教师在讲解《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时,带领班级的学 生到英雄纪念馆进行参观。在这种场景的影响下,学生 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先烈身上那种不怕牺 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可以为学生 们普及战争历史知识.还可以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的乐器、书法等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学生 眼界.了解更多的物质文化.使学生们更加热爱我国的 优秀民俗文化 综上所述.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在应用民俗文化方 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使用上述民俗文化在中学语 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可以将民俗文化渗透在中学语 文的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们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通联: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三校。 让地方文化走进语丈课堂 画修芳萍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精神的体现.是宝贵的地 方资源,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 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凝聚力的动力与 源泉。在目前的形势下.对地方文化的重视自然也成为 高中语文教学的关注点 一 地方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 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特色 之路。 2.社会发展的趋势 中国社会是地方性的.中国教育与地方之间存在 着必然的精神联系 利用地方文化做为语文教育的资 源的意义就在于:一是以地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构建带 着地方个性的民族文化底蕴:二是以此提升学生的爱 国情操,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利用地方文化资 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关 注本乡本土的文化精髓.就能使学生更加关心本地社 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甚 至可能使得学生成材后更有意愿为家乡建设事业贡献 出自己的力量。 二、地方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途径 地方文化以她的地域性、鲜活性、生动性对学生而 言,即熟悉又陌生。看似平常可知可感的东西.学生往 往熟视无睹,一旦让学生对其进行研究实践.则容易激 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占很大比重的一块内 容,内容多,范围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的接触中外 的优秀文化,培养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在平 时的教学中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学生似乎总觉得离日 常生活太遥远,不能在感情认同上达到融合。因而乡土 文化的加入.让他们的情感被激活.在情感上与文本发 生共鸣。 教授的《沁园春?长沙》,依照惯例会选择他 的另一首作品《沁园春?雪》,我结合本地是红色苏区,有 过反围剿胜利的历史事实.在把握文本中作者作为革 命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道”豪迈感情的分 析中.引入同志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时所写的 作品“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 努力。林逼,飞将军自重霄人。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 苍茫闽山碧。横扫干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 及!”(《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并在课前让学生查 找有关本地红色苏区文化的相关资料.以这首带着地 ·139· 举I I, 中学语文·语文立交 力而感染。 2作文教学 方文化色彩的作品,融入对《沁园春.长沙》文本的理解 文课堂,让学生觉得原来语文也是有趣有用.可知可感 和情感的把握.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 的青年人对梦想的追求以及为了实现理想而作出的努 的,另一方面又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对文化的宣传,为文 ★作者通联:福建建宁县第一中学。 学生从心里为家乡自豪.更深切地被作者身上所具有 化注入新鲜血液。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 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生活和学习中多 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而学生对 作文训练历来是畏惧的.总觉得无话可说 为了完成一 篇作文感觉像经历了一次重生 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 论网络资 的有效利用 画宋光军 因与学生不懂得观察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或者是对生 活熟视无睹有关。如何引导他们消除对作文的恐惧,让 他们发现写作也是能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让他们从 不怕到乐意去接受.地方文化便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 式。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摸索.试着去表达.至少有 东西可说,表达的好坏可以进一步的升格。慢慢打磨。 化解了学生心理的障碍,就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讲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其中对月光下荷 塘美景的描述.先让学生进行体验.感受自己身边的荷 塘在月色之下是如何的.形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把自 身的个性化体验带入课堂.去比较作者眼中的荷花与 自我体会到的有何异同.作者所用的哪些手法值得我 们学习借鉴 从而让学生对事物的描写有带着自我体 验的感知 类似的还有在进行议论文论据的教学训练 中.把地方文化中的红色苏区所传承的优秀品质.莲的 品格等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生活中鲜活的实例把握议 论文的写作 3.研究性学习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如今对学生素质培 养的大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融入地方的文化资源.学 生容易上手。有方向性,有广阔的实践空间。当他们遇 到困难有了疑惑时。不是把现成的资料、答案直接给学 生,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寻找、讨论、探究答案,完 成研究。在我看来每一次的研究的过程中,都是对学生 自己能力的提升.对地方文化深层次的认知.能让他们 更多的接触到文化的精髓,热爱家乡。提升能力,获得 带自我色彩的感受和体验 在高一、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弓1导学生对本地 红色老区文化的研究.让学生通过查找档案局的文献 资料.参观反围剿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等途 径.感受先烈为事业所做的巨大牺牲.培养学 生的爱国情操和家国情怀。并引导他们对地方的红色 文化在新时代如何发扬与传承.以学生的视角深入思 考与研究.获得深层次的体验 地方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很多宝贵的东西需 要传承与创新.让地方文化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使文化 与思想对话.让精神与创新衔接.一方面激活了高中语 ·140·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各种新兴教学 手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中.网络资源凭借其独特 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了广大教学工作者重点关注的 对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网络资源与高中语文 教学内容相结合已然成为了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要 思考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具体案例从现代文教学、文 言文教学以及古诗词教学这三方面谈谈网络资源在高 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网络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指各种依托于网络环境 的信息资源。相比于传统的资源而言,网络资源具有传 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点。当然网络资 源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作为教师.我们应当 尽量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中做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巧借网络资源创造意境。提高现代文教学质量 意境.是指令人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蕴和境 界,是虚与实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具有意境美的现代文比比皆是.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 方式却无法满足这种现代文的教学需求.为了使学生 更加深入文章.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 资源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弓1导学生融入其中. 从而领略现代文的意境美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一课 时,部分教学片段如下所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 所著散文《荷塘月色》,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 么々” 生1:“我想到了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剪 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微微荡漾…… (学生 不自觉地哼起歌词来) 师:“看来这首歌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呀.我们现在 来播放一下这首歌吧 ”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师:“好,听完了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你们还想 不想听一听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呢?” 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