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 686 2002年第9期 黑龙江医学 Vo1.26.No.9 Sep.2002 HEI L0NG JIANG MEDICAL JOURNAL 乌体林斯在治疗大面积烧伤病人中的应用 刘明宇,于海丽 (黑龙江省医院烧伤科,黑龙江哈尔滨1513036) 摘要:目的 乌体林斯在大面积烧伤中T淋巴细胞的作用的判定。方法 收集烧伤病人外周血标本做 cD3、cD4、cD cD4/CD8、NK的测定。结果 CD3、cD4、cD8、CD4/CD8、NK都有所提高,其中CD3、NK有统计学 意义,治疗组没有感染及死亡。结论乌体林斯对烧伤病人的免疫力均有所提高。 关键词:乌体林斯;大面积烧伤;治疗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75(2002)09—0686—01 近年来,虽然有各种新的外用化学制菌药物问世,烧伤病 人严重感染的发病率和败血症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大面积 烧伤的病人仍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创面感染,使败血症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随烧伤面积增大而增高。由细菌、真菌、病毒引 起的局部和全身感染日趋增多,尤其机会致病菌和医院内耐 药菌株的感染,使现代的治疗措施往往难以奏效。为此,败血 症在国内外仍占烧伤死亡主要原因的首位。 自1999—08~2002—03,我科应用乌体林斯治疗30例大 面积烧伤病人,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3讨论 烧伤感染后,除烧伤组织成为培养环境和正常拮抗菌群 破坏有利于致病菌在局部繁殖外,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有 极大的关系,免疫功能的紊乱与烧伤面积及深度有密切的关 系。近年来,随着各种免疫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已对烧伤病人 的免疫功能作了大量的研究,指出烧伤病人的非特异性及特 异性免疫防护作用均受到抑制。烧伤病人的皮肤屏障被破 坏、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功能、补体水平及其活性的下降、免疫 球蛋白水平的降低、细胞免疫的抑制均直接影响烧伤感染的 发生、发展及预后。 随机选取大面积烧伤病人6o例,治疗组3o例,对照组30 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9~56岁,平均21岁。 烧伤面积在50%~98%之间,伴呼吸道吸入性损伤4例。深 度以Ⅱ、Ⅲo为主。致伤原因中主要为热力烧伤,占9o%。根 据国内外死亡概率分析,治疗组Z=3.9625 4-0.2197,观察组z 3.8669 -0.14438,2组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治疗组在抗休克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体林斯 17.2u 支,8.6u 周深部肌肉注射。对照组常规治疗。 1.3疗效判定 采集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外周静脉血,检测治疗前后的 =CD3、CD4、CD8、CD4/CD8、NK。 2结果(见表1) 表1 2组CD3、CD4、C 、CD4/C ̄、NK活性治疗前后变化 治疗组( =30)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30) 治疗前 治疗后 现阶段增强免疫方法有以下几种:第1类包括能使机体 获得细胞免疫性的微生物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物;第2类是大 有发展前途的合成免疫刺激剂,如影响淋巴细胞嘌呤代谢及 阻断组胺受体的化合物;第3类是免疫细胞的产物;第4类是 免疫接种法,如一些新的疫苗和免疫血清。 Utilin“s”(灭活草分支杆菌悬浮注射液)是1种多能性免 疫刺激剂,能刺激和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动物实验研究表 明,Utilin“s”能刺激淋巴细胞,使之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如巨噬 细胞活化因子(MAF),移动抑制因子(MIF),巨噬细胞趋化因 子(MCF),促有丝因子(MMF)等。这些因子作用于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使之向病灶部聚集活化,从而增强机体的细 胞免疫功能,而且,自然杀伤细胞也增加。本研究表明:Utilin S’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在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CD3、CD,、CD8、CD4/CD8能有所提高,其中,CD3细胞明显增 高,P<0.01,NK细胞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本实验证 明乌体林斯是1种疗效肯定,使用安全的强力免疫刺激剂,临 床应用过程中患者不易患感冒,食欲增进,精神体力明显好 转,体重增加,有很多患者肌注乌体林斯后全身有温热感。 一…参考文献 【1jMbin R G.Immunologic sequelae of thermal injuryl[J].Clin Immuno]&Immunol Pathlo,19r76,5:195. 与治疗前比一P<O.01 P<O.05 [2]Mexander J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 defence van— ables and infection in 8evei ̄the rmal injury[J].Burns.1979,5:248. [3]余庆.细菌内毒素的类脂体A[J].医学情报通迅, 1985,2:11. 治疗组病人中,有1例因吸入性烧伤死亡,无败血症的发 生;对照组中的病人死亡4例,发生败血症2例。 (编辑:陈雅君) (收稿日期:2002—06—26) 脑萎缩的CT诊断(附86例临床分析) 李晓陵 ,王丰 ,刘英宏 ,潘洋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2.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消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关键词:脑萎缩;CT诊断;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81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75(2002)09—0686—02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脑萎缩是不同原因引起的脑退行性变和脑的不发育,是 指脑实质萎缩缺失,常伴有继发性周围脑脊液腔的扩大。多 在老年群体中发生,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往脑萎缩的 诊断是靠尸检结果。自从CI1问世之后,脑萎缩的诊断方便、 及时而准确。现将我们自1998—10~2001—11cr明确诊断脑 萎缩并临床资料完整者86例,作分析如下。 本组病例86例,男68例,女l8例。年龄5O~89岁,平均 76岁。59岁以下5例(5.8%,5/86),60岁以上8l例(94.2%, 81/86)。脑力劳动者58例(67.4%,58/86),非脑力劳动者28例 (32.6%,28/86)。从发病到CI1诊断最短时间12h.最长加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 黑龙江医学 V【)1.26.NO.9 2002年第9期 HEI L0NG JIANG DIcAL JOURNAL Sep.2002 687 利用全自动根管长度测定器进行1次性根充的临床观察 毕先燕,周秀萍,邵立强,原凤霞 (威海市口腔医院,山东威海2 ̄2m) 摘要:目的 利用全自动根管长度测定器观察1次性根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56颗,采用局麻 开髓、拔髓,利用全自动根管测定器测根长、扩根,进行1次性根管充填。结果 术后经x线检查,均完善充 填,无欠充或超充情况。结论利用Root—Zx1次性根充,既减少了无菌根管因反复封药而造成的继发感染, 又避免反复照射x线的危害,大大提高了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1次性根管充填;全自动根管长度测定器;根管预备 中图分类号:R78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l(X)4—5775(2002)09—0687—01 本院利用全自动根管长度测定器(Root—Zx)对符合适应 证的病人采用1次性根管充填法进行牙髓病的治疗。Root— Zx产自日本,其原理是从根尖孔通过牙周膜至口腔粘膜的电 阻值大体上恒定,不受病人年龄、性别、牙列和牙齿状况等而 改变,用扩大针作为阳极插入根管,以根管针支架固定,以弯 曲不锈钢金属杆作为阴极固定在口腔粘膜上,当阳极针尖恰 好到达根尖狭窄处,Root—Zx会明确指示。此法与拍摄x线 法相比,其优点是操作简便迅速,避免x线危害等。特别对 难以按时复诊病人提供极大方便。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非化 脓性牙髓炎的患牙进行1次性根充,既避免了复诊次数,又防 止反复对根管封药造成的继发感染。笔者对一定数量的病人 采用Root—Zx进行1次性根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 F。 1.3操作方法 1.3.1前牙:局麻下开髓,揭髓顶,拔髓。用Root—Zx测定根 管长度并记录,然后严格按记录长度进行Step—back法根管 预备,以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根管预备动作要轻 柔、耐心细致,根管器械逐号使用,防止台阶形成。根管预备 完成后,无菌棉捻干燥根管、隔湿,以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和牙 胶尖充填根管,x线检查,最后完成修复充填。 1.3.2后牙:局麻下去腐,备洞,开髓揭髓顶,去除冠髓,拔根 髓。用Root—Zx依次测定根管长度并记录,余同前牙。x线 检查后直接行磷锌水门汀垫底,银汞充填。 2结果 经x线检查根管充填均完善,无欠充或超充情况,病人 无1例因根尖或牙髓症状而进行复查。 3讨论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 前牙23例31颗.其中外伤露髓12例20颗,急性非化脓 性牙髓炎11例11颗。后牙25例25颗,其中双尖牙15例15 颗,磨牙10例10颗,年龄14—42岁。 1.2仪器和材料 日产全自动根管长度测定器,日产拔髓针,日产K、H型 扩大针,根管测方加压器等;天津优范牙材有限公司产牙胶 尖,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等。 Root—Zx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既经 济、迅速,又避免了反复照射x线对病人的损害,1次性根充 则大大减少了无菌根管因反复封药而造成的继发感染,同时 减少病人复诊次数,但必须注意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无菌操作, 患牙牙髓化脓、坏死和根尖周有炎症时均属禁忌证.同时,髓 腔内要无金属充填物、髓石,防止意外穿孔,根尖尚未形成的 患牙也不在选择之列。 (编辑:刘学振) (收稿日期:2002—06—27) 1.2资料收集方法 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平扫诊断脑萎缩,临床资料完整 者86例。所用CT扫描机为:GE 9800全身CT机;GE H ̄specd Dxi螺旋CT机;TCT一700S全身CT机,层厚10ram,间距 10mm,均无增强扫描。 2结果 轻度脑萎缩32例,中度脑萎缩48例,重度脑萎缩6例。 脑髓质萎缩14例,脑皮质萎缩51例,全脑萎缩21例,合并脑 血管意外26例(30.2%,026/86),其中脑出血4例,脑大面积 梗死8例,脑腔隙性梗死14例;未合并脑血管意外60例 (69.8%,60/86),其中3例口角歪斜、吐字不清。肌力:1例左 上肢1级、右上肢0级,1例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正常。1例 右上下肢肌力均3级,左侧正常。高血压31例(36.1%,31/ 86)。收缩压21.3~26.6kPa(160~200mmHg),舒张压12.6 18.6kPa(95~140mmHg)。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86例脑萎缩临床表现 例数头昏头痛力意减退变嘉翼识化 譬篥偏偏瘫 例数头昏头痛 3讨论 脑萎缩,临床又称广泛大脑萎缩症(alzhelmer病)。病理 改变为脑组织的广泛性显著萎缩,主要是大脑皮质的萎缩。 生理性脑萎缩首先从大脑额叶开始,之后是顶叶、颞叶、枕叶。 cr表现为对称性广泛性脑沟、脑室增宽。病理性脑萎缩一般 为局部脑组织萎缩,多继发于脑血管病的愈后,cI’表现为患 侧局限性脑沟增宽,脑室增大。但是有些药物、酒精、有害气 体的长期慢性中毒也可导致脑萎缩。有些遗传性疾病可发生 脑萎缩。其表现和生理性脑萎缩相同。脑萎缩在临床上会引 起痴呆。表现在学习、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认识才能(计 算、抽象观念、判断力、综合力)发生障碍,在工作能力、与家庭 及亲朋之问的良好联系能力、社交能力发生障碍。病程延缓, 进行性衰退。CT诊断时根据不同程度又分轻、中、重3度。 本组资料显示:(1)脑萎缩多在老年群体中发生,本组86例, 年龄50—89岁,老年前期仅5例.81例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 (94.2%,81/86)。脑力劳动者中发生较多,56例(65%,56/ s6)。(2)脑萎缩病人易出现头昏,49例(56.9%,49/86);多有 记忆力减退,69例(80.2%,69/86);也可出现头痛,27例 (31.4%,27/86)。(3)肢体麻木15例中,6例合并脑血管意 外,可视为麻木由该病引起。但9例无合并脑血管意外仍有 肢体麻木(15%,9/60),故脑萎缩也可导致肢体麻木。(4)神 志意识变化21例中,有12例未合并脑血管意外。脑萎缩电 可引起神志意识变化。(5)行为异常34例,表现多样,脑萎缩 可出现行为异常。(6)偏瘫26例,4例未合并脑血管意外者也 有口角歪斜或/和不同程度肌力减低。说明脑萎缩也可引起 偏瘫,与书上所述一致。 总之,脑萎缩主要是老年性疾病,脑力劳动者较非脑力劳 动者多见(2.1:1)。可出现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神志意识 改变,行为异常,甚至偏瘫。发病最短12h,最长2O年。故症 状一旦出现就伴随终身,直接影响老年人在生活质量。目前, 世界人口驱向老龄化,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骨,减慢衰老过程是 迫在眉睫的事情。应该注重脑萎缩的治疗及延缓脑萎缩的发 生和发展的研究,并引起全社会重视,加强人群中的预防,降 低脑萎缩的发病率。 (编辑:陈雅君) (收稿日期:200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