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衰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心衰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9年9月第7卷第5期Chinese Joumal of Rural Medicine SeDtember 20o9 Vo1.7.No.5 综 述· 心衰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容建清 【摘要】 近年来心衰发病率逐年递增,降低心衰患者的发病与死亡,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 题。近年关于心衰发病机制的研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其中机械一神经内分泌机制、氧化应激反 应、炎症机制、细胞凋亡和“钙漏”是当时研究的热点,对心力衰竭分子机制的新认识有利于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心力衰竭;分子机制;进展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章编号】1684—3886一o003.o2 1心力衰竭的概念 心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心衰死亡 心力衰竭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例数一直稳步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通过有效 failure,CHF),简称心衰,也称心功能不全(ardiac in— 干预手段,降低心衰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经 sumcincv)。是指心脏工作能力下降,即心排血量绝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 2心衰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状态。心衰的发病机制复杂,基本机理为心肌收缩 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从分子生物角度研究认为心衰的本质是心肌 依据症状的有无及治疗反应,可将心力衰竭分 组织细胞中某些相关基因表达与调控异常而引起 为三个阶段:(1)无症状性心力衰竭(silent hean fail. 的超负荷心肌病。近年关于心衰发病机制的研究在 ure):系指左室已有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降低 分子生物学方面有了更进一步认识。 (LVEF<50%),而临床无“充血”症状。(2)充血性心 2.1机械一神经内分泌机制心肌的机械牵拉刺 力衰竭:系指临床已出现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即通 激被认为是导致心肌肥厚的主要触发机制之一【”。 常所指的心力衰竭。(3)难治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 心肌细胞本身具有对机械刺激的感受机制.并可以 hean fai1ure):系指心力衰竭的终末期。对一般常规 耦联机械刺激进而通过细胞内信号途径而诱导心 治疗无效。引起心衰的病因很多,小儿时期心衰以l 肌肥厚。研究发现,在心脏对机械牵拉刺激的应激 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者最 反应中整合素发挥重要作用。神经内分泌激活在心 多见,其次有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扩张型心肌 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感神经系 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其诱因常为支气管肺炎,重度 统的激活被认为是心衰过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因 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缺氧等。 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fRAS)在心衰的发生和发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估计心衰的发 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病率为3/10o0—20/1000,而我国心衰病人约有1 500 2.2氧化应激反应在衰竭的心肌细胞中活性氧 万.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心衰发病率逐 簇(ROS),如过氧化物,过氧化氢等的产生增加。ROS 年递增。根据调查,65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6%一 的过度产生可导致DNA和线粒体的损伤,以及促 10%患有心衰。根据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 凋亡信号激酶的激活进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心衰 心衰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心衰只占同期心 过程中ROS产物还会导致内皮源性一氧化氮(NO) 血管病的2O%。但死亡率却占40%。尽管近1O年来 的丢失.导致大量的毒性过亚磷酸盐的形成并导致 外周血管功能和冠脉灌注受损。 作者单位:518027广东省深圳市公明医院 2.3 炎症机制 近年来。大量证据显示免疫及炎症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9年9月第7卷第5期Chinese J0umal of Rural Medicine September 20o9 V01.7,No.5 反应通过促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心衰的发生发展,心 的发生率等方面上来,从而达到防止和延缓心肌重 衰时机体外周血中以及心肌局部有大量的炎症介 质活化,其中较为重要的介质有TNF一仅、白细胞介 素6fIL一6)等。促炎因子可以通过调整多种信号传导 通路而最终影响心肌收缩功能。研究发现TNF一0【是 塑的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 率『3I。主要药物有利尿剂、地高辛、B受体阻滞剂、A— 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抑制剂和钙拮抗剂。 ACEI是第一类被证实能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 充血性心衰发生及发展的重要介质,其实验生物学 效应与充血性心衰的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室重构 有关。 2.4细胞凋亡 心衰被认为是与凋亡或程序性细 胞死亡导致心肌细胞不可逆的丢失有关。与急性缺 血再灌注相比.心衰的心肌细胞凋亡的特点是维持 在非常低的水平并持续数周甚至数年。越来越多的 证据表明通过细胞凋亡导致的心肌细胞持续丢失, 即使是低水平的丢失,都能引起心脏的功能失调, 最终导致心衰【”。 2.5钙漏哥伦比亚大学分子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Marks博士在2008年5月的《细胞》杂志报道了心 衰分子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心衰即心肌受损所致。 心脏泵血不足,大脑发出信号释放更多的肾上腺激 素.加强心肌收缩。研究证实肾上腺的靶分子为心 肌细胞内的钙离子通道.正常情况下,肾上腺素促 进钙离子释放增强心肌收缩;而心衰时,Marks博士 发现这一系统失调.肾上腺素导致钙离子通道过度 刺激,成为“钙漏”,即钙离子从心肌细胞大量丢失, 由于钙离子减少,心肌收缩力越来越差,心脏依然 呈衰竭状态,成为恶性循环。 3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随着心衰机制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心衰的药物 治疗策略从过去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为主的治疗模 式,转变为目前以改善神经激素异常、阻止心肌重塑 为主的生物学治疗模式。治疗药物已从过去的强心、 利尿和扩血管治疗转变为以利尿剂、RAAS抑制剂 和B受体阻滞剂为主,洋地黄制剂为辅的综合治疗 圆自体干细胞移植是未来治疗发展的主攻方向。 3.1西药治疗 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西药已经从 正性肌力药直接刺激心肌收缩,以及应用血管扩张 剂减轻左室射血阻抗,以增加左室射血的一些治疗 措施,转到改善心肌重塑的具有神经内分泌拮抗剂 作用的药物长期应用,来改善心肌的功能和结构, 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减轻症状,降低心肌不良事件 的药物,也是循证医学证据积累最多的药物,被公 认是治疗心衰的基石和首选药物 。所有慢性收缩 性心衰患者都必须使用ACEI,而且需要终身使用, 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至今没有任何一种ARB 被证实其治疗心衰的疗效优于ACEI,但在ACEI过 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应用ARB作为一线治疗。 B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很强的负性肌力药,以往 直被禁用于心衰。临床试验亦表明,该药治疗初 期对心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长期治疗(>3个月 时)则一致能改善心功能,使左心射血分数(LVEF) 增加;治疗4~12个月,能降低心室肌重量和容量、 改善心室形状,提示心肌重构延缓或逆转,即B受 体阻滞剂具有改善内源性心肌功能的“生物学效 应”。所有慢性收缩性心衰,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 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病情稳定患者,以及阶段 B、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或NYHA I级的患者,均必须 应用B受体阻滞剂,而且需终身使用,除非有禁忌 证或不能耐受。 3.2 自体干细胞移植 目前细胞心肌成形(cellular cardi0myoplasty CCM)治疗心衰研究中的自体干细 胞移植(骨骼肌成肌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进展 迅速,前景广阔,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活跃。细胞移植 途径包括直视下心肌内直接注射、经导管冠状动脉 内注射及经导管心肌内直接注射嘲。(1)骨骼肌成肌 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抗缺血能力,可融合成 具有收缩能力的肌肉组织,同时可以作为基因治疗 的优良载体.已成为以自体细胞移植进行CCM治 疗的重要缅胞源之一。(2)一系列动物实验有力支持 了骨髓干细胞可作为CCM治疗细胞源这一观点。 由于骨骼肌成肌细胞比骨髓干细胞具有更强 的抗缺血能力和增生能力。在梗死区中央和未充分 进行血运重建的缺血区行CCM治疗时,更有价值。 (下转第8页) 8 ·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O9年9月第7卷第5期Chinese Joumal 0f Rural Medicine September 2oo9 Vo1.7,No.5 参考文献 1996.156:28~3O. 1周康荣.腹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64~ 10 Stephen G,weiss SG II,Hafez RG,et aI.Multil0cular cys- 165. tic renal ceU carcinoma:implicati0ns f0r nephmn sp ng 2王振声.泌尿外科查房笔记.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surgery 【JJ.Ur0logy,1998,5 1:635~637.11 Corica FA, 2005.55. Iczkowski KA,Cheng L,et a1.Cystic rlenal ceU carcinoma i8 3虞永江.叶敏.朱英坚,等.囊性肾癌10例分析.临床泌尿外 cured by resection:a study of 24 cases with long—te珊f0l— 科杂志,2oo5,20(5):304—305. l0w up[J].Uml,1999,161:4O8 ̄411. 4武志锋,张跃珍,李健丁,等.囊性肾癌的CT诊断(附14 12 Siegel CL,McFadand EG,Brink?AJ,et a1.CT 0f cystic rena1 例分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o03,14(5):369~370. masse8 :aJlalysis 0f diagnostic ped.0nIlance and inter0b— 5郭应禄.泌尿男性生殖系肿瘤[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 senrer variati0n[J].AJR,1997,169:813~818. 出版社.2O00.208~2O9. 13 Bielsa O,Uor£ta J,C.elabert Mas A,cystic rena1 ceU carci— 6 Hartman DS,Davis CJ,Johns T,et a1.Cystic renal cell car_ noma:Pathologica1 feattlres,survival and implicati0n f0r cinoma[J1.U10logy,1986,28(2):145—153. treatn1ent[J].Br?Ur0l,l998,82:16—20. 7 Bielsa 0,Uoreta J,Gelabert MA.Cystic renal ceU carcino— 14 Goldber唱MA,Mayosmith WW,P印anicolaou N,et a1.FDG— ma:path0lo cal features, sunrival and implications f0r PET ch啪cterization of renal masses:preliminar)r experi— treanllent fJ1.Br J Uml,1998,82:162O. ence[J].Clin Radiol,1997,52:51O~515. 8 Yamazaki Y,Tbma H,Nakazawa H,et a1.Evaluation of 15 I七mer SE,Hawkins CA,Blute ML,et a1.Disease outcome comPlicated rena1 cysl:a c0mparison of CT and MR imag· in patients tIl low stage renal cell carcinoma treated witIl ing[J】.Hinyokika Kiyo,1992,38:635—64O. nephmn sparing or laldica1 surgery [J].Uml,1996,155 9 Cloix P,Manin X,Pangaud C,et a1.Surgica1 maJ1.dgement l868 l873. of complex renal cysts:a series 0f 32 cases [J].J Uml, (收稿日期:2009—07—24) (上接第4页) 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4小结 参考文献 心衰的防治是当前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中研究 1李晓涛,郭喜朝.心力衰竭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 的重点。心肌的机械牵拉刺激被认为是导致心肌肥 病学进展,2008,29(3):44J4—448. 厚的主要触发机制之一。神经内分泌激活在心衰发 2吴学思.心力衰竭治疗变迁之路『J].中国医学论坛报,2oo8— 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交感神经系统的激 07一l0.第三版. 活被认为是心衰过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因素。其他 3郭忠会.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近况[J].医学理论与实践, 机制,如炎性机制、氧化应激也被证实在心衰过程 20o8,2l(4):406~4o7. 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阻止这些机制可能减慢心肌 4施海明.慢性心衰治疗策略已发生根本性转变[J].中国医 重构进展和临床心衰的发展,并为心衰的治疗提供 药报,2008一l0—1O,第五版. 新的对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CM治疗必将为 5赵小明,张健,马向丽.浅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 心力衰竭的治疗带来一场革命。近年来,医学界新 [J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o08,3l(3):5—6. 研究强调从心衰发生源头、发展进程上对心衰进行 全程监控,在心衰症状出现前采取治疗措施。从而 (收稿日期:2009—03一l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