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对我们而言,的确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艰难的抉择。
在工大新区校园里,“考研”是我听到比较多的一个词汇,考研似乎也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来势汹涌。“我大三,我考研”更是成为了一些人的座右铭。启航、领航、海文、海天等等众考研辅导班的广告也几乎贴满了大学的每一个角落,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众多在考研界赫赫有名的所谓“猜题大师”、“押题大师”也受到了考研一族的热烈追捧。就在昨天晚上,一位校园代理还到我们宿舍发了几份海天的考研辅导班宣传页,于是,我不禁感叹:考研的市场前景是如此广阔!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校园里也随处可以感受到考研的气氛,所以,考研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不考研似乎就落伍了,甚至就是不积极进取、不上进的表现了。可是,很多人只是看到别人考研就不假思索地随波逐流而选择考研,而对自己考研的目的似乎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国人的“从众心理”在这里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些现象,我却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研就是人生的第二次“高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在高考的奋斗中几乎”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而复读了一年又一年,才从高考的应试棒下走出,可是到大学以后就轻率地加入到考研的队伍当中,是否经过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选择了考研这条路?
曾经有一家网站针对大学生做过一份大致的调查,称大部分人选择考研是为了规避就业压力,也有很多人选择考研是为了有个高起点而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想就考研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认识,难免浅薄、片面。
毋庸置疑,在某种程度上,研究生确实能够比本科生获得更高的起点而具备某些优势,比如如果去大学教书的话,没有硕士学位恐怕不行。可是,尽管如此,我依然有几个质疑: 1.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最终还是要走出校园而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无论是在机关吃皇粮还是国有企业就职,或者是私企、外企。如果只是由于就业压力大而选择考研来继续待在象牙塔里,实在有点不可取,毕竟“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最终还是要走进社会参加工作的。现在就业压力大,可是,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当你研究生毕业时面对的压力也未必就小,这不是逃避现实又是什么呢?美国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只有等到潮退了,才知道哪些人没穿内裤。”我想,大学这片温暖的海水终究是要退去的,既然或早或晚都要上岸,那为什么还要在这片海水里继续待上三年呢?何况,现在的大学生活已无法跟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生活相提并论,浮躁、庸俗、浅薄的校园风气盛行其中,温暖的海水下面似乎已经显得有些污浊了,大学的这片温床可能已经淹没了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如果自己没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很可能会渐渐丧失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
2.也有很多人选择考研是为了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从而追求更大的发展。但是,追求更大的发展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考研?是不是不考研就没有了更高的起点甚至不能追求更大的
发展空间呢?我想他们觉得自己读研而拥有了硕士学位就有了更高的起点,显然是相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而言的,但这种以应届本科生为对象的比较又有什么意义?即使要比较,也应该跟与自己同时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人来比较,这样才具有可比性。当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跟你同时本科毕业却参加工作的人已经是具备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了,你怎么知道自己的硕士学位就一定比人家的三年工作经验更有竞争力?如果你读完研究生以后不能够比跟自己同时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人更有竞争力,而只能从刚毕业的本科生身上获得成就感,那就实在太悲哀了。可能还有些人选择考研只是因为本科期间没有将过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而荒废了学习,从而想通过读研来“将功补过”,可是,本科期间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只能说明本科阶段的失败,并不能说明读研的必要性。
3.有了硕士学位并不一定等于工作能力就强。现在的用人单位不在像以前那样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了,也不在单纯地认为学历就代表能力,而是更加务实,看重的不再是一个人的学历背景、学校背景这些较为直观的因素,却更加看重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和实实在在的能力。也就是说,更关注的是一个人真正具备的能力,而不是那些表面上的东西。所以,求职靠的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企业主关心的是你能够给他创造多少价值,仅凭一个硕士学位就想获得比本科生更高的起点,也难免有些天真。
的确,读三年研究生肯定能学到东西,但是不是比工作三年学到的东西更多呢?这个问题,不但不能忽略而且是需要大家认真考虑的。如果在学校读三年研究生没有比在社会上工作三年学到的东西多,甚至浑浑噩噩地在上网、睡觉和打牌中荒废三年,三年间忙忙碌碌,到头来却碌碌无为;如果不能够在读研期间掌握足够全面、深入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能够让自己具备突出的研究与创新能力,那还叫什么“研究”生呢?那读研可能只是在读大五、大六而已;如果在读研阶段不能够比在社会上工作三年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升,那为什么还要去读研?
对这些问题,我并不能做出全面而又十分合理的回答,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这些问题却是每位大学生或早或晚都要面对而不能回避的,现在你可能没有明确的答案,这并不可怕,只要你愿意努力去寻求答案,可怕的是你不愿意去思考这些问题,甚至轻率地随波逐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